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02. 人間躊躇總關情:陳列散文中的老派抒情與人文思索

講題:人間躊躇總關情:陳列散文中的老派抒情與人文思索
講師:陳建忠
DATE: 2013.03.14

一、釋題
課程一開始,陳建忠老師先就今天的題目「人間躊躇總關情:陳列散文中的老派抒情與人文思索」為同學們作一番簡單的介紹,這個題目緣自於作家陳列提了許久的尚末出版作品「躊躇之歌」及陳列在《山中書》中的一句話:「人間是我根本用情處」。而所謂老派抒情,陳建忠老師引劉克襄所言:「我在讀〈歧路〉的時候,也包括之前的〈永遠的山〉和〈地上歲月〉,基本上你的散文文體是屬於『老派』。」及阿盛在《作家列傳》中形容陳列:「他和我同屬『搭上最後一班台灣傳統列車』的世代—不肯輕易拋棄良好的老教養、實在而內斂、未曾夸夸大言的作風」,加之以陳列在得獎感言中顯露出的人文思索 :「我總覺得該為沈靜的鄉間生活和大地說些話。」由這些蛛絲馬跡中可見之陳列其人及散文作品風格其實是互為表裏的。

接著老師就作家生平為同學們剖析觀察作家,就其生平來研究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人生生涯中重大的曲折等生活經驗,往往會深刻地影響其創作。例如陳列畢業於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這個資料對於作家來說是很重要的,除了一般人認知中的「學歷」之外,更是深深影響作家的思想及對異國文化作品的接觸;在作家生平中,另一個重大的轉折是在1972年1月於花蓮準備報考研究所時被捕,後以「為匪宣傳」罪名入獄,成為白色恐怖受難者,繫獄4年8個月;加入《人間雜誌》成為記者;投身選舉成為國大……這些經歷無不在作家生活中留下些許鑿痕,在日後作品中都有跡可循。

二、許達然與陳列的散文觀
在正式談陳列之前,陳建忠老師引用許達然〈感到,趕到,敢到:散談台灣的散文〉一文為大家簡單地介紹台灣的散文。許氏說:「現在的台灣散文,除了表達辭藻更幽雅外,除了把洋化思想與荒謬注入台灣的生活外,除了內容更愁苦外,除了造境更清新外,似乎沒進展多少,不是太散就是太文了。…………我希望我們活潑語言的運用,多創作些主題鮮明,內容帶思想,映時代,與含社會的散文。(許達然〈感到,趕到,敢到:散談台灣的散文〉,1977)」

而陳列的散文觀與許達然多有相似:「有人會接納甚或欣賞傷春悲秋之外的題材,足證散文還是大有可為,有其積極意義。 我生長於農家,農人的苦樂、農村的變貌和土地的生息,對我的感思一直有著不小的影響。那是我最熟悉的事物。有一次,隔了一段較久的時期才從北部返鄉,看著依然忙碌的父母和一些顯著的變化,我總覺得該為沈靜的鄉間生活和大地說些話。(摘自〈得獎感言〉,1982)」陳列並且認為散文當寫人間煙火:「當時的散文在我看來,都是傷春悲秋、風花雪月的……寫到鄉村、農民,只會歌頌美麗的田園風光多好或民風淳樸……那是非常虛幻的、夢囈的,非常脫離現實;另有一些文人雅士寫得很像很有品味,像鼻煙壺一樣可以把玩,這些作品和人間煙火都離得很遠。(摘自「文學與政治之間」對談記錄,2004)」

陳建忠老師並引用網路批評陳列的文章提醒同學們,對於喜愛閱讀花草、寵物為主題文章的讀者們來說,或許陳列的作品太過沈重的事實,這正是因為閱讀本來就是極其主觀的一件事,是我們不可忽略的。

三、陳列的作品
陳列的作品的關懷主軸多半是在於「邊緣空間與人間百態」,而他居停遊走的場域包括:牢房、農地、礦村、碼頭、山中、水涯、都市邊緣地帶;接觸感念的人民則是:囚徒、農民、漁民、礦工、原住民、老兵以及都市邊緣人。 (陳萬益教授評「地上歲月」)陳列散文中極重要的特色是他的抒情乃是從個別出發,進到一個空間後,做到普遍而大的觀望,由作品中可以觀察他不只寫個人,而能呈現時代性,同時他也儘量避免散文有自傳體散文的色彩,「我比較在意的是,我的觀察、闡述、情懷與見解是否真摯。」陳列說。這是他的老派抒情:懷抱理想或理念的一代人,散文有如時代見證,抒情多為懺情與反省。抒情表達往往以溫柔敦厚為宗旨,意常在言外(含蓄出之)。

陳建忠老師並舉陳列兩部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的作品為例,原名為「獄中書」的作品〈無怨〉,它的收尾不止是獨特,同時也可以觀察到作者受到外國文學教育在他生命中的影響,作為一名政治思想犯,當他受囿獄中時,他並未寫出任何的政治性或控訴的隻字片語,反而是對自我人生的超越:「雨繼續下著,室友也繼續睡著。外面散步場邊的草地必已滿是潮濕,今夜將是雷馬克所說的屬於根與芽之夜。生機只要沒有完全死去,終究會萌芽茁長的。許多日子以前的某些時候,我常自以為已無法在感受歡愉的滋味了,人與物都顯得疏遠而難把握,甚至於天空和草木的爽新之美也只徒然加重愴然感覺而已,並認為此生將這樣地在憤懣裡走著、咳嗽、老去。現在雷雨聲中的恬靜裡,我卻已曉得,我不應該因為過去通過歪扭的媒介走入世界就變得落寞。當天地間萬物貫注於生長的時候,似乎其他的什麼都不值得怨恨和記掛了,最該珍視的是自己的完整。因此,我開始自覺得如此溫柔,如此強健,如此地神。」(陳列〈無怨〉)

陳列的第二篇得獎作品〈地上歲月〉講的是作者對自己生長土地的感情,身為極少數出身農村並且書寫農村的作家,陳列並不像一般作家只是歌頌風景,並且提出他的抒情與反思:「然而,農人本身卻是最少歌頌田園景致的。那是由於親和關係而形成的類似「相忘於江湖」的情懷嗎?或只因為長期的熟識已使她們對天地之美無動於衷了呢?這些似乎也都不必去辨明了。要緊的是,我們或者可以試著學習不只看到物的表象,而更要領會它在律動和開展中的自由和力量來源。這樣,有一天,當我們一起看到起伏於晚風中的金色稻穗,或唯美電影中俊南俏女身後的鮮黃油菜子花田時,我們可能就會有相同的欣喜了,而當我們一塊兒聞到泥土或草葉的芳香時,我們也都知道,幾天前,它可能有過堆肥、糞屎或農藥的臭味。」

〈我的太魯閣〉一文中,除了風景的描述,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人文思考:「據說,由這裡西行約四十五公里,可以上接合歡山界。這條古道是六十多年前完工的,但泰雅族人卻早在兩百五十年前就開始東移,進入立霧溪流域,散居在可耕的各個河階地了。他們大規模遷出這裡的山區,也不過是四、五十年前的事。在居住於這廣闊的深山領域的長時期裡,他們耕作、狩獵,向大自然討生活的基本所需,並不曾留給山水怎樣的傷害。但是,當他們走了之後呢?………聽著在春晨的河谷間湧迴著的水聲,我實在不忍想像當這些水被堵死在一個個的壩提內的時候,當立霧溪變啞了並堆積起越來越多崩塌的砂石巨岩時,它的生命,以及整個太魯閣地區的美質,會變成如何。」這是作者的反思,從風景轉入當地水土的破壞,到最後對原住民文化的憂慮,這都是作者的老派抒情特色,陳建忠老師建議同學,不妨把陳列已出版的兩本作品好好地研讀一番,就能更深刻地明白。

關於老派抒情,陳建忠老師並引陳映真〈山路〉中蔡千惠寫的信為例:「貞柏桑:懷著這樣的想像中您對我應有的信賴,我走進國坤大哥的陰暗、貧窮、破敗的家門。我狠狠地勞動,像苛毒地虐待著別人似地,役使著自己的肉體和精神。我進過礦坑,當過推煤車的工人,當過煤棧間裝運煤塊的工人。每一次心力交瘁的時候,我就想著和國坤大哥同時赴死的人,和像您一樣,被流放到據說是一個寸草不生的離島,去承受永遠沒有終期的苦刑的人們。每次,當我在洗浴時看見自己曾經像花朵一般年輕的身體,在日以繼夜的重勞動中枯萎下去,我就想起早已腐爛成伊堆枯骨的、仆倒在馬場町的國坤大哥,和在長期監禁中、為世人完全遺忘的、兀自一寸寸枯老下去的您們的體魄,而心甘如飴。……幾十年來,為了您和國坤大哥的緣故,在我心中最深、最深的底層,秘藏著一個您們時常夢想過的夢。白日失神時,光只是想著您們夢中的旗幟,在鎮上的天空裡飄揚,就禁不住使我熱淚滿眶,分不清是悲哀還是高興。對於政治,我是不十分懂得的。但是,也為了您們的緣故,我始終沒有放棄讀報的習慣。近年來,我帶著老花眼鏡,讀著中國大陸的伊些變化,不時有女人家的疑惑和擔心。不為別的,我只關心:如果大陸的革命墮落了,國坤大哥的赴死,和您的長久的囚錮,會不會終於成為比死、比半生囚禁更為殘酷的徒然…… (陳映真〈山路〉,1983,蔡千惠信)
」

而與老派抒情為對比,黃文鉅《感情用事》、神小風《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這些所謂七年級作家們呈現出另一種新派的抒情:「親愛的林宥嘉,我寫信給你,仍像過去時那樣執坳的苦戀著,你無法打一通電話來跟我說:喂不要再寄了喔!無法說那些傷害我的話語。只有我能停止寫信,而你不得拒收。我是個安全的狡猾者,深深明白你無力抵抗它人對你的幻想,(林宥嘉,你好可愛,跟我在一起好不好?)幻想你或許會是夢中情人男朋友甚至於老公,儘管你並不樂於成為如此偶像,單方面的愛情如果我只能付出,那麼你便只能接受,且毫無拒絕的餘地。層層聲光效果掩蓋我們之間距離,真好,便於我把自己放在隨時可以拒絕你的地位上。但我仍是準時收看你的所有節目,包括超級星光大道娛樂百分百演唱會,像是一旦關掉了電視便什麼都失去了般……。(神小風《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 」


四、結語
最後,陳建忠老師以一句「向老派學習」作為今天課程的總結,陳列散文的抒情性(使用矜持話語、充滿宗教情懷、敬畏自然及尊重生命)與人文關懷的思想(自我身心的安頓、對社全底層的關懷與時代的觀照),在他表達事件的同時也表達出自我的看法,這使得他的創作確實有其時代的價值,而同學們不妨在研讀之餘也嘗試著學習以他的方式去關懷或書寫表達,只要是真誠真實地面對,就能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講師簡介:陳建忠,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台灣文學、兩岸文學比較、台港文學比較。著有《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灣小說史論》(與邱貴芬等合著)等。編有《彰化縣國民中小學台灣文學讀本》、《台灣詩人選集:吳晟集》、《台灣古典作家精選集:賴和集》、《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