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詩行動/翁文嫻
內容綱要:
一、詩行動介紹
翁老師先是說明了她在文化大學任教時期曾經舉辦的「行動詩展」等活動,不僅創國內詩行動之先,更與裝置藝術活動等結合,開啟詩行為的各種可能性,到成大任教之後也曾在校園等舉行過類似活動,並透過光碟片中的照片資料講解案例成果。
二、另類詩行動(成大鳳凰詩行動)
翁老師介紹,成大鳳凰詩行動源起於旅居美國的成大詩人魯竹先生,自2010年起,每年提供一筆獎金,鼓勵成大學生能將詩質與行動結合的一項申請計畫。而這個計畫後來選了三名學生的計畫,其中一則即是課程開始之初,老師在課堂上援引為講解的案例,故不再贅言說明;今天特別請來藍念初同學說明她的構想及執行結果──詩行動/明信片 22X22。
在藍同學說明了她的實行方式及結果後,學員們也紛紛發言,有學員建議明信片的製作應該從手工改成相館沖印,如此才不致讓收件人產生疑惑以為是廣告或什麼莫名其妙的傳單;有學員提出質疑,關於這個行為的單向性(收件人並無何任寄件人的動機及個人資訊等訊息,也無從得知要如何回應之管道);針對此,翁老師也提出建言:藍同學應在寄發名信片之時同時附上約百字的簡短說明文字,並留下個人資訊以資收件人參考/回應,如此才能增加這個活動的完整性。
三、大陸詩人于堅的「0檔案」及「戲劇作為動詞,與愛滋有關」
介紹完詩行動案例,老師介紹了本週課程另兩份補充資料,並和同學討論于堅「0檔案」的獨特創作方式及牟森「戲劇作為動詞,與愛滋有關」這齣戲的創作過程,並詢問同學是否台灣的劇場界也有類似的創思發想,同學回應早期賴聲川導演剛回台時曾製作一雖為電視劇集,卻完全是劇場演出的節目:我們都是一家人;其中的一名成員馮翊剛後來成立相聲瓦舍,在戲劇的表演創作中,仍然延續了那樣的集體、即興的創思模式。
四、期末詩發表討論:下週即是期末,討論詩發表的方式並要求同學寫100字內的內容流程簡介說明。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II 詩與詩的行動能力(6)
鴻鴻的詩行動 / 鴻鴻
摘要:
一、詩行動釋義
二、詩行動實例講解
1.鴻鴻的詩行動
2.夏夏的詩行動
三、 詩作介紹
內容:
今天,鴻鴻老師用「帶有詩意的行為」為同學解釋何為詩行動,在古代為了傳播詩作,古人用傳抄的方式把詩人或自己的詩作傳播出去,今人則是透過網路轉貼、發佈的方式把詩作散播給更多不同地域、領域的人們,而這個「發表」的行為,即是詩行動。甚至連塗鴉,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詩意的行為,在中國文學史上中,「齊天大聖孫悟空到此一遊」即是最佳的範例。
透過投影片,老師講起曾在大學帶領學生們實行的實例,包括了在紙鈔上寫下詩句、拍照留檔,接著透過付費的行為把紙鈔傳播出去;到動物園對著動物唸詩;在深夜中的台北街頭,拿著陽刻詩句的紙製模板和噴漆罐,在公佈欄、停車場、電箱、街柱、大型招牌、石桌上等公共設施噴上不同顏色的詩句等等,透過詩句的點綴,這些日常中常見的街景角落,賦予了不同的生命,當行人一瞥或佇足時,詩意已從牆上的字句漫生,引發不同的觸發和感動。
老師也介紹了另一名詩行動的實行者夏夏的幾個實例:轉蛋詩(口蜜腹劍轉蛋詩、人見人愛轉蛋詩) 、引火自焚行動──火柴詩雙月刊、 刻骨銘心打印店……透過投影片中圖片的記錄,老師逐一說明這些詩行動的實際製作、施行過程及結果,除了內容精采地讓學員驚歎不已,也讓學員們更清楚地了解詩行動的意義,同時激勵開啟了同學們除了詩的創作之外,還有各種詩行動發想及視野。
最後,老師藉由新近兩首詩作的介紹說明當遇見公共議題時,在追求真實的路上,詩的可能性除了情感力量的傳播,更是一種極大的能量,透過發表而震撼人心。
摘要:
一、詩行動釋義
二、詩行動實例講解
1.鴻鴻的詩行動
2.夏夏的詩行動
三、 詩作介紹
內容:
今天,鴻鴻老師用「帶有詩意的行為」為同學解釋何為詩行動,在古代為了傳播詩作,古人用傳抄的方式把詩人或自己的詩作傳播出去,今人則是透過網路轉貼、發佈的方式把詩作散播給更多不同地域、領域的人們,而這個「發表」的行為,即是詩行動。甚至連塗鴉,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詩意的行為,在中國文學史上中,「齊天大聖孫悟空到此一遊」即是最佳的範例。
透過投影片,老師講起曾在大學帶領學生們實行的實例,包括了在紙鈔上寫下詩句、拍照留檔,接著透過付費的行為把紙鈔傳播出去;到動物園對著動物唸詩;在深夜中的台北街頭,拿著陽刻詩句的紙製模板和噴漆罐,在公佈欄、停車場、電箱、街柱、大型招牌、石桌上等公共設施噴上不同顏色的詩句等等,透過詩句的點綴,這些日常中常見的街景角落,賦予了不同的生命,當行人一瞥或佇足時,詩意已從牆上的字句漫生,引發不同的觸發和感動。
老師也介紹了另一名詩行動的實行者夏夏的幾個實例:轉蛋詩(口蜜腹劍轉蛋詩、人見人愛轉蛋詩) 、引火自焚行動──火柴詩雙月刊、 刻骨銘心打印店……透過投影片中圖片的記錄,老師逐一說明這些詩行動的實際製作、施行過程及結果,除了內容精采地讓學員驚歎不已,也讓學員們更清楚地了解詩行動的意義,同時激勵開啟了同學們除了詩的創作之外,還有各種詩行動發想及視野。
最後,老師藉由新近兩首詩作的介紹說明當遇見公共議題時,在追求真實的路上,詩的可能性除了情感力量的傳播,更是一種極大的能量,透過發表而震撼人心。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II 詩與詩的行動能力(5)
文學之美的專注訓練(三):余光中 / 翁文嫻
摘要:
一、詩人行為v.s.意象
二、詩作導讀
1. 雙人床、如果遠方有戰爭、越洋電話
2. 貝多芬、白玉苦瓜
三、互動交流討論:敲打樂
四、詩作賞析:月光光、茫
內容:
詩人自然表達生命情態,但余氏詩還流露知識分子的選擇,一種胸襟氣度。他運用敲打樂表達憤怒,運用民謠旋律來表達哀傷。詩中音樂性明顯,他又擅用簡單的比喻,所以小民也能記得他的詩。除知識分子的憤怒外,唯美是他的主調,包括西方浪漫主義,與及中國宋詞。余詩的各種主題多已討論,但他詩裡甜甜的美感包織出的特殊神韻,才更是金字招牌難以模仿。(翁文嫻老師)
今天講的是余光中。一開場老師和同學們討論了當代幾名詩人作品的特色及適讀性,周夢蝶、鄭愁予的深遠意韻、夏宇的獨特語感、席慕蓉的直白易懂……而余光中,就是介乎於以上詩人們之間,「讀過了周夢蝶、鄭愁予,你們應該就比較容易讀懂余光中了。」
接下來老師用余光中生平與文壇幾次論戰的故事說明詩人在當時文學界中,知識分子的選擇和獨特性,同時比較余光中與商禽、林亨泰之不同來說明詩人行為與詩作意象之間的關係;透過詩作導讀第一階段作品〈雙人床〉、〈如果遠方有戰爭〉、〈越洋電話〉講詩人初臨異域受到的反戰衝擊;第二階段作品〈貝多芬〉、〈白玉苦瓜〉記錄了詩人經過幾次筆戰,詩路的轉折;同時在互動交流討論中,為同學剖析了〈敲打樂〉一詩中的起、承、轉、合;最後透過賞析詩人作品〈月光光〉、〈茫〉二首,為大家講述詩人作品的音樂性。
摘要:
一、詩人行為v.s.意象
二、詩作導讀
1. 雙人床、如果遠方有戰爭、越洋電話
2. 貝多芬、白玉苦瓜
三、互動交流討論:敲打樂
四、詩作賞析:月光光、茫
內容:
詩人自然表達生命情態,但余氏詩還流露知識分子的選擇,一種胸襟氣度。他運用敲打樂表達憤怒,運用民謠旋律來表達哀傷。詩中音樂性明顯,他又擅用簡單的比喻,所以小民也能記得他的詩。除知識分子的憤怒外,唯美是他的主調,包括西方浪漫主義,與及中國宋詞。余詩的各種主題多已討論,但他詩裡甜甜的美感包織出的特殊神韻,才更是金字招牌難以模仿。(翁文嫻老師)
今天講的是余光中。一開場老師和同學們討論了當代幾名詩人作品的特色及適讀性,周夢蝶、鄭愁予的深遠意韻、夏宇的獨特語感、席慕蓉的直白易懂……而余光中,就是介乎於以上詩人們之間,「讀過了周夢蝶、鄭愁予,你們應該就比較容易讀懂余光中了。」
接下來老師用余光中生平與文壇幾次論戰的故事說明詩人在當時文學界中,知識分子的選擇和獨特性,同時比較余光中與商禽、林亨泰之不同來說明詩人行為與詩作意象之間的關係;透過詩作導讀第一階段作品〈雙人床〉、〈如果遠方有戰爭〉、〈越洋電話〉講詩人初臨異域受到的反戰衝擊;第二階段作品〈貝多芬〉、〈白玉苦瓜〉記錄了詩人經過幾次筆戰,詩路的轉折;同時在互動交流討論中,為同學剖析了〈敲打樂〉一詩中的起、承、轉、合;最後透過賞析詩人作品〈月光光〉、〈茫〉二首,為大家講述詩人作品的音樂性。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II 詩與詩的行動能力(4)
文學之美的專注訓練 / 翁文嫻
摘要:
一、大陸詩人 于堅
二、詩人周夢蝶介紹
三、互動交流-周夢蝶詩作:囚、孤峰頂上
四、詩人後期作品賞析:老婦人與早梅、約會
內容:
今天上課一開始,藉由一次大陸詩人探訪,老師跟同學引薦了大陸詩人──于堅。聊起當年現代詩雜誌引進詩人作品《零檔案》曾造成一場不同論述觀點的風波掌故,並說明詩人特色,對於外國詩作的理解不同於當代同輩詩人皆源於大量閱讀譯作,而是來自於工人教育時期,經由工廠中日以繼夜的工作流程中理解;同時推薦詩人的四部未在台發行之作品:《詩學隨筆》、《思想隨筆》、《人間隨筆》及《大地隨筆》。
接著老師講起個人和詩人周夢蝶多年來的交流趣事及訪談(參看老師著作《創作的契機》,臺北市:唐山出版社及現代詩第4輯第1篇〈詩人的行為〉。
雪中取火,靜似奔雷。周夢蝶先生的詩,如要用一根線穿起,那是字字悲苦,他如一個犧牲者,甘願伏身到你悲哀的底層,把它整個墊起來,托你而起。本是一份向前的熱情,受挫而後退皈依佛門清冷的世界,這一冷一熱的來往,對於詩人心靈無疑是一大毀傷,但在詩藝術中,卻偏成了美。詩中句子,往往是兩股相反的力,硬被某種大力量壓成一塊,嶙峋而崢嶸怒目,如山脈之新褶曲。這種冷與熱的對比又鎔鑄,成了夢蝶詩一種獨特的格調。 (翁文嫻老師)
課程下半,透過同學分組討論詩人的兩部作品〈囚〉、〈孤峰頂上〉老師耐心指導同學慢慢探尋文字中蘊涵的情感,並藉由同學的唸誦教導同學體會文字的聲律之美,最後老師親自講解詩人後期作品,再次提醒同學讀詩要從表面文字誦讀開始,不要添增任何自己的文字意涵,如此即可慢慢體會詩人的語言,及其中蘊藏的無限文思。
摘要:
一、大陸詩人 于堅
二、詩人周夢蝶介紹
三、互動交流-周夢蝶詩作:囚、孤峰頂上
四、詩人後期作品賞析:老婦人與早梅、約會
內容:
今天上課一開始,藉由一次大陸詩人探訪,老師跟同學引薦了大陸詩人──于堅。聊起當年現代詩雜誌引進詩人作品《零檔案》曾造成一場不同論述觀點的風波掌故,並說明詩人特色,對於外國詩作的理解不同於當代同輩詩人皆源於大量閱讀譯作,而是來自於工人教育時期,經由工廠中日以繼夜的工作流程中理解;同時推薦詩人的四部未在台發行之作品:《詩學隨筆》、《思想隨筆》、《人間隨筆》及《大地隨筆》。
接著老師講起個人和詩人周夢蝶多年來的交流趣事及訪談(參看老師著作《創作的契機》,臺北市:唐山出版社及現代詩第4輯第1篇〈詩人的行為〉。
雪中取火,靜似奔雷。周夢蝶先生的詩,如要用一根線穿起,那是字字悲苦,他如一個犧牲者,甘願伏身到你悲哀的底層,把它整個墊起來,托你而起。本是一份向前的熱情,受挫而後退皈依佛門清冷的世界,這一冷一熱的來往,對於詩人心靈無疑是一大毀傷,但在詩藝術中,卻偏成了美。詩中句子,往往是兩股相反的力,硬被某種大力量壓成一塊,嶙峋而崢嶸怒目,如山脈之新褶曲。這種冷與熱的對比又鎔鑄,成了夢蝶詩一種獨特的格調。 (翁文嫻老師)
課程下半,透過同學分組討論詩人的兩部作品〈囚〉、〈孤峰頂上〉老師耐心指導同學慢慢探尋文字中蘊涵的情感,並藉由同學的唸誦教導同學體會文字的聲律之美,最後老師親自講解詩人後期作品,再次提醒同學讀詩要從表面文字誦讀開始,不要添增任何自己的文字意涵,如此即可慢慢體會詩人的語言,及其中蘊藏的無限文思。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II 詩與詩的行動能力(3)
黃梁的詩行動 /黃粱
摘要:
一、詩與詩行動(黃梁釋義)
二、詩行動第一章:朱文與唯色
三、《大陸先鋒詩叢》編輯紀事
四、詩選讀:朱文詩選4首;唯色詩選4首;黃梁詩選2首
內容:
一開始老師從中文字形釋詩:詩即「寺之言」,寺在中文中就是「法度」的意思,所以詩就是指神聖空間與莊嚴法度的言說,詩的造字本意即是如此。像是上古中國在祭祀時,手中都有一本卦書,就是易經,藉由燃起一束煙直上雲霄,卦詞即是最初始的詩,如「見龍在田、飛龍在天、潛龍勿用…」,當我們在生存中感覺一種黑暗或不明確時我們就卜卦,卦詞就像一道啟示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存,詩就是在我們生活中起這樣的作用;在古希臘也是如此,國家祭司在祭天時,兩側就有詩歌朗誦隊把人們的願望透過吟唱向上天祈求,所以詩在古文化中都是一種溝通人間的工具、道路。
接下來老師透過介紹《先鋒大陸詩叢》的編輯企圖,並舉其中的兩名詩人朱文與唯色說明詩是一種精神空間跟思想視野,擁有這樣身心高度統合的人就可以稱作詩人。而詩的行動能力來自於一個人擁有一種豐沛的、絕對自信的精神空間,詩人的思想視野有一種透視現實並超越現實的能力,生命不被既定框架所限制,詩人擁有一種自信,相信意念可以改變世界,勇於實踐生命理念走向價值完成。
最後老師先是讓同學分別朗誦詩句,藉由朗誦體會詩的節奏並解析導讀朱文及唯色的詩中,隱含在文意之外的對當時的政權或社會的強烈批判;並和同學互動討論詩的斷句、空行對於整首詩中,語意的懸念和超越,甚而是一種跳躍,而詩的呈現往往是先有詩文,而非有題而作,諄諄提醒同學,詩不是一種作文的刻意,而是詩人寫詩時的一種初衷、源於創作的原點,在提筆寫詩的時候已然完成詩的本身。
#補充講義:黃梁的詩行動釋義
摘要:
一、詩與詩行動(黃梁釋義)
二、詩行動第一章:朱文與唯色
三、《大陸先鋒詩叢》編輯紀事
四、詩選讀:朱文詩選4首;唯色詩選4首;黃梁詩選2首
內容:
一開始老師從中文字形釋詩:詩即「寺之言」,寺在中文中就是「法度」的意思,所以詩就是指神聖空間與莊嚴法度的言說,詩的造字本意即是如此。像是上古中國在祭祀時,手中都有一本卦書,就是易經,藉由燃起一束煙直上雲霄,卦詞即是最初始的詩,如「見龍在田、飛龍在天、潛龍勿用…」,當我們在生存中感覺一種黑暗或不明確時我們就卜卦,卦詞就像一道啟示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存,詩就是在我們生活中起這樣的作用;在古希臘也是如此,國家祭司在祭天時,兩側就有詩歌朗誦隊把人們的願望透過吟唱向上天祈求,所以詩在古文化中都是一種溝通人間的工具、道路。
接下來老師透過介紹《先鋒大陸詩叢》的編輯企圖,並舉其中的兩名詩人朱文與唯色說明詩是一種精神空間跟思想視野,擁有這樣身心高度統合的人就可以稱作詩人。而詩的行動能力來自於一個人擁有一種豐沛的、絕對自信的精神空間,詩人的思想視野有一種透視現實並超越現實的能力,生命不被既定框架所限制,詩人擁有一種自信,相信意念可以改變世界,勇於實踐生命理念走向價值完成。
最後老師先是讓同學分別朗誦詩句,藉由朗誦體會詩的節奏並解析導讀朱文及唯色的詩中,隱含在文意之外的對當時的政權或社會的強烈批判;並和同學互動討論詩的斷句、空行對於整首詩中,語意的懸念和超越,甚而是一種跳躍,而詩的呈現往往是先有詩文,而非有題而作,諄諄提醒同學,詩不是一種作文的刻意,而是詩人寫詩時的一種初衷、源於創作的原點,在提筆寫詩的時候已然完成詩的本身。
#補充講義:黃梁的詩行動釋義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II 詩與詩的行動能力(2)
文學之美的專注訓練 /翁文嫻
摘要:
一、詩話鄭愁予
二、詩人作品討論與評析(一)作者青年時期作品
1.如霧起時
2.野店
3.雨絲
4.呼喚
5.我被觀音坐著
三、詩人作品討論與評析(二)
1.天涯踏雪記
2.青空
3.歲末懷友
4.在回首中
5.天譴
四、終曲:〈讚林雲大喇嘛康州行腳〉 及 推薦閱讀
內容:
翁老師先是宣佈下週由黃梁老師上課,再隔週她來上課時,同學可以攜帶各自的詩作及關於第一堂課的詩行動,同學若有感想或心得也可一併提出繳交,接著正式上課。
藉由詩話的介紹,老師談及趁此台灣文學教室上課之便,她會配合課程內容逐一把詩人的作品作一簡短的詩話評析,第一位詩人便是今天上課的主角:鄭愁予。
而以詩話為經,詩人作品為緯,透過分組討論分析詩人是如何從現實和非現實地交錯、古典與現代穿梭……直把讀者引入深沉入骨的情境中,又是如何在一轉之際從驚心動魄灑脫抽離到若無其事的迷人浪子節奏。
最後老師精闢地講解了〈讚林雲大喇嘛康州行腳〉一詩中,真實與虛幻諸多情境精采的交疊描述,卻舉重若輕地講出叫人難忘的哲理:「憂喜不過是兩件衣服 穿著一件 / 自然閑著另一件 」 做一精采的總結。
摘要:
一、詩話鄭愁予
二、詩人作品討論與評析(一)作者青年時期作品
1.如霧起時
2.野店
3.雨絲
4.呼喚
5.我被觀音坐著
三、詩人作品討論與評析(二)
1.天涯踏雪記
2.青空
3.歲末懷友
4.在回首中
5.天譴
四、終曲:〈讚林雲大喇嘛康州行腳〉 及 推薦閱讀
內容:
翁老師先是宣佈下週由黃梁老師上課,再隔週她來上課時,同學可以攜帶各自的詩作及關於第一堂課的詩行動,同學若有感想或心得也可一併提出繳交,接著正式上課。
藉由詩話的介紹,老師談及趁此台灣文學教室上課之便,她會配合課程內容逐一把詩人的作品作一簡短的詩話評析,第一位詩人便是今天上課的主角:鄭愁予。
而以詩話為經,詩人作品為緯,透過分組討論分析詩人是如何從現實和非現實地交錯、古典與現代穿梭……直把讀者引入深沉入骨的情境中,又是如何在一轉之際從驚心動魄灑脫抽離到若無其事的迷人浪子節奏。
最後老師精闢地講解了〈讚林雲大喇嘛康州行腳〉一詩中,真實與虛幻諸多情境精采的交疊描述,卻舉重若輕地講出叫人難忘的哲理:「憂喜不過是兩件衣服 穿著一件 / 自然閑著另一件 」 做一精采的總結。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II 詩與詩的行動能力(1)
如何接近詩的身體(讀詩方法介紹) /翁文嫻
摘要:
一、本期課程課程內容調動通知
二、詩的意義
三、詩行動的介紹
四、他們在島嶼寫作──余光中、楊牧、周夢蝶 影片紀錄DVD將在年底發行
內容:
今天是第一堂課,老師先說明本次課程大綱的異動(7/23 與 8/27 課程對調,而9月3日的另類詩行動介紹調至9月10日期末)之後,正式進入本週課程──如何接近詩的身體。
首先老師先從詩的意義講起,為學員們說明詩乃是語言的鍛鍊,經過時代人事物的演變而流傳下來,它源於人類心中的渴望與煩惱,經過語言文的的精鍊而昇華成為當時及後世人們閱讀時,飄在上空中的一種氛圍(空氣),似有若無難以直視卻又不能忽略,閱讀的當下或許難以捉摸,卻可藉由詩的文字(身體,即語言)去體會感受,甚至追溯詩人的行為之餘,種種官感的感受。這就是詩,一種完整的藝術狀態。
接著老師透過成大一名男學生的騎機車實行「詩行動」範例,為學員們講解何為「詩行動」並鼓勵學員們參與、推演詩行動;同時在學員的提問(把喜愛的影像重新攝製演譯成新的作品算不算是詩行動?)下,更加精要的說明詩行動它是單一的,一種日常行為的轉換, 在轉換的整個過程中不必與「詩」任何活動做連結,在過程中對個人產生感動與觸發,必須具有原創性且為前人所未曾有/行動/見過。
在介紹完讀詩方法後,老師以鮮活生動的方式帶領學員讀詩,引導學員體會詩如何在有限的字中,負載著無限的事物,穿過時間的考驗,成為人們永遠記得的感動;藉由〈杜甫〉的《望嶽》說明「字」的力道和感官效果與震盪;夏宇的詩《開始二》說明「字」的可能性;《乃悟到達之神祕性》遠視諸神的蹤跡……最後在同學分組討論〈顧城〉的詩《我承認》中,為這堂課畫下完美的句點。
摘要:
一、本期課程課程內容調動通知
二、詩的意義
三、詩行動的介紹
四、他們在島嶼寫作──余光中、楊牧、周夢蝶 影片紀錄DVD將在年底發行
內容:
今天是第一堂課,老師先說明本次課程大綱的異動(7/23 與 8/27 課程對調,而9月3日的另類詩行動介紹調至9月10日期末)之後,正式進入本週課程──如何接近詩的身體。
首先老師先從詩的意義講起,為學員們說明詩乃是語言的鍛鍊,經過時代人事物的演變而流傳下來,它源於人類心中的渴望與煩惱,經過語言文的的精鍊而昇華成為當時及後世人們閱讀時,飄在上空中的一種氛圍(空氣),似有若無難以直視卻又不能忽略,閱讀的當下或許難以捉摸,卻可藉由詩的文字(身體,即語言)去體會感受,甚至追溯詩人的行為之餘,種種官感的感受。這就是詩,一種完整的藝術狀態。
接著老師透過成大一名男學生的騎機車實行「詩行動」範例,為學員們講解何為「詩行動」並鼓勵學員們參與、推演詩行動;同時在學員的提問(把喜愛的影像重新攝製演譯成新的作品算不算是詩行動?)下,更加精要的說明詩行動它是單一的,一種日常行為的轉換, 在轉換的整個過程中不必與「詩」任何活動做連結,在過程中對個人產生感動與觸發,必須具有原創性且為前人所未曾有/行動/見過。
在介紹完讀詩方法後,老師以鮮活生動的方式帶領學員讀詩,引導學員體會詩如何在有限的字中,負載著無限的事物,穿過時間的考驗,成為人們永遠記得的感動;藉由〈杜甫〉的《望嶽》說明「字」的力道和感官效果與震盪;夏宇的詩《開始二》說明「字」的可能性;《乃悟到達之神祕性》遠視諸神的蹤跡……最後在同學分組討論〈顧城〉的詩《我承認》中,為這堂課畫下完美的句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