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當代台灣散文的書寫光譜與知識路徑
講師:簡義明
日期:2013.02.21
0228 / 0307 / 0404 停課
一、寫作討論課程:關於本期作業繳交,請同學遵循以下規定:
(1)為及時編排及列印裝訂事務,請同學依照繳交期限郵寄給助教,逾期不收喔!
同學已繳交的作業將統一列印裝訂並於討論課程前一週發放給全班同學,
若有來不及繳交的同學,請自己列印27份(含講師2份),當天自行發放給同學。
(2)作業1-0418楊佳嫻老師課程:主題為記憶所繫的地點,可以是老家的祠堂、國小福利社,
也可以是某條路或某棵樹下的回憶;不限字數 。
#繳交截止日期為4月6日24:00, 4月11日統一發放
作業2-0613王鈺婷老師課程:主題為生活中小物件,文限500字內。
#繳交截止日期為5月31日24:00, 6月6日統一發放
二、學員自我介紹
三、#文學是什麼?
正式上課。
簡老師先是從〈哥廷根的博士之吻〉(吳昱賢,刊於人本教育札記第155期)這篇文者作為引言,為學員介紹當代台灣散文家(符合時代脈動的散文書寫作家)。
有時文學的存在或出現已脫離了舊日認知的範疇,而相遇在網路上,同時作者有時也非以文學為職志之士,這樣的文章雖未曾收錄於任何一本散文選,卻真真切切是一篇好的散文作品,這也是簡老師對學員的期許:(1)培養出「若無人介紹,要如何發現並挖掘好的散文能力」 (2)不論是以何種形式、在何種場所相遇,就能一眼看出該篇散文的價值所在。
吳昱賢〈博士之吻〉這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雖然很短,卻讓我們讀者感受到一名學子在異鄉求學的心境與其對異文化的追尋,也明確地藉由「博士之吻儀式」中,鵝女孩的典故,說明了德國文化精神與其可貴的特質。
隨著螢幕投影的地圖展示,簡老師邊從一名讀者的角度出發,提到:「當初若不是無意中閱讀了這篇文章,在他有機會前往歐洲旅遊時,絕不會對德國哥廷根這個地方有任何印象,甚至有所駐足的意義」,他邊為大家介紹哥廷根的街道、市政廳廣場和學校,並為大家展示了文中的鵝女孩銅像,不同於其他歷史偉人的銅像遠眺他方、躊躇滿志的模樣,鵝女孩低垂凝視的眼眸,正是反映了當時左派的社會主義勞工運動的精神,也是這樣的悲憫情懷,即使經過了時代的變革,鵝女孩仍為今日德國人所鍾愛並嚮往。透過這樣的閱讀經驗,老師說明個人閱讀散文的目的所在,一直不是因為文字的審美、知識的滿足或省思,往往是構成下一場旅行的啟發與動能。
接下來簡老師展示了不同時代的「散文選」目錄,由其中作家的名單可以看出隨著世代差異,文學史上對於散文的美學定義為何;而由於政治立場的緣故,直至八O年代,對於三O年代(1949年之前)的作家介紹中尚且未曾出現魯迅、老舍、巴金等左翼文學作家的身影,而多是梁實秋、琦君等較為溫和、溫情式的小品文作品;特別是在1949年的作家們,例如賴和、楊逵等人,由於政治立場的緣故,他們的散文作品完全消聲匿跡在文壇之中,直到六O年代之後,鄉土文學興起,才開始有黃春明等一代鄉土作家的出現。雖然各種文選的結果有時會因為編選者個人的文學觀,可預見的是他日經過時間的淘洗,這些被選入文選的作家們的名字也可能隨著新生代作家的出現而漸漸褪色而遺帙,但這也正是文學本身的魅力所在。
總地來說戰後的台灣散文的內省還是偏向形式的自省,往往還是侷限在個人生命的小敍述,例如張秀亞等人的作品,因為受限於時代背景的拘束而無法作革命性的突破。現今文學表現的形式及副刊的篇幅,已無法容許太多文字的呈現,這樣的情形在社群網站facebook尤為明顯,隨著這種時代的徵兆,文章的表現走向一種瞬間意志的呈現,卻對散文產生了一種斷片的結果,大散文的出現成了一種稀少而難得的呈現,實在是一種遺憾。
對於散文的定義,簡老師以羅智成〈散文楊照〉這篇文章為同學介紹,羅氏以刪除法作為區隔方式,並且點出了台灣當代散文的寫作特質,當散文被運用在各種不同的主題,寫作者的本身不再必備文學背景,而書寫的動機也不再是單純的文學創作,於此,對於當代散文的範疇的擴大,羅氏以楊照為例,從「文學的美德」角度為不同文類的德行下了註腳,針對散文,羅智成如是說:「散文的德行,是訊息的回饋,透過作者特有的態度、語法或腔調,向一個傾聽你的人提供你的知識、遭遇與心得。」
最後,簡老師並推薦同學閱讀唐諾、詹弘志與吳明益等諸位博學與雜學傾向作家的作品,藉由這樣的閱讀去學習並體認,對於筆下欲掌握的主題應該要更深入地認識瞭解,例如吳明益的蝴蝶書寫,是花了極大的精力去瞭解蝴蝶生態及生存環境,而非僅僅只是片面對於蝴蝶的描述或文學上的抒發而已,整體而言,作家在書寫時試圖去跨出原有的世界、整合不同的空間及事件,是值得讓人去觀注與期待的。
紙本講義:〈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散文楊照〉、〈哥廷根的博士之吻〉三篇
吳昱賢‧記錄‧追思: http://blog.roodo.com/yo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