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前言及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講師:吳達芸、呂興昌
日期:2013.02.19
「台灣文學二重奏」前言:
今天是「台灣文學二重奏」的第一堂課。所謂二重奏是兩種樂器同時演奏的意思,就其不同獨特音色產生共鳴,演奏出精彩的樂章;展現在我們這堂課就是由吳老師以華語講述鄉土小說、由呂老師用台語講詩,而不管是使用華語說故事,或使用台語表現詩歌,尤其是台語的歌作,不管是使用華語、台語、日語書寫……這些都是時代經驗的歷程,也無不都是透過語言、文字的獨特性來演示文學,兩兩交疊出屬於台灣文學獨特的風采。
文學在台灣的發展,從早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時期大家自栩為中華子民,對於中國文化遺產(傳統中國文學作品)之不可不讀,否則簡直愧為中國人,到台灣意識在我們之間萌發及台大中文系文學院院長臺靜農開風氣之先引入現代文學後,開始綻放出多元而美麗的風采,達芸老師講起她們當年進入大學以中文系為第一志願的時代背景與學習經驗,及在日後中文教學中也開始除了從魏晉傳奇、三言二拍、長篇說部之外,也不遺餘力地為大家介紹許多現代文學的作品及小說創作。而現代文學到底該被劃分到中國文學或現代文學或台灣文學呢?在當時學界也引起許多討論,這並不是意見分岐,而是系所劃分界定的問題。
在簡介完黃春明的為了創作而認真去實踐的經典生平之後,達芸老師為大家說明「為什麼本期台灣文學二重奏的作品選讀了黃春明作品呢?」不同於前幾期讀過的王文興《家變》中所描述的一種少年成長的鄉愁與朱家姐妹(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在書中所闡述的「清明節無家墳可上」的淒涼,黃春明的作品〈鑼〉描寫的是宜蘭羅東的鄉下生活,這樣屬於本土的鄉土情懷與鄉愁對比在當年初受到現代文學啟蒙的老師來說,讀來簡直是一種驚豔,字裏行間的描述真不可不謂字字精彩,而這樣的作品居然是完成於民63年,距1989年台灣解嚴尚有十五年的時間,而他已經寫出〈鑼〉這樣一部極特別的作品,請同學今天回去好好地閱讀紙本講義,下週我們將在課堂上帶領大家一起領略這部精妙的作品。
接下來把時間交給呂老師為大家講述今天課程。
一、日治時期的台灣民間文字工作
詩是用一種意象性語言表現的文學形式,最古早的詩其實來自歌謠,作者往往不知名,以聲音表現而無文字記載流傳在這塊土地上,由後來的「採詩人」去擷取紀錄而流傳後世,如果真的要去區分這類民間歌謠與有意識創作的詩,就只在前者以耳聆聽,後者以目觀示,而在台灣文學中的詩歌包含了民間文學中的說唱文學(如 民間歌謠、歌仔冊(例如呂蒙正的「山伯英台」、「拋繡球」…)布袋戲、歌仔戲中的唱詞與創作的詩作(漢詩)……等。
由於台灣在清朝時因為被割讓予日本,因而在台灣文學中詩的發展脈絡可從日治這個時期劃分,日治時期的台灣民間文字工作又可分成三個時期來說,這三個時期分別有一部收輯作品為代表,分別是:
#初期:1895~1926:日人平澤丁東《臺灣の歌謠と名著物語》(1917),這本書收集了許多台灣歌謠。
#成熟期:1927~1940:台人李獻章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1936),這本書一半是台灣歌謠,一半是台灣的民間故事。
#轉變期:1941~1945:日人稻田尹《臺灣歌謠集》(1943),〈台灣藝術〉時期,用漢字收集台灣歌謠,以日文說明展示。
接下來呂老師就以當時的台灣歌謠為大家一一介紹,並不時為大家補充說明歌謠中較為俚俗的語詞釋義。
二、日治前台灣歌謠
呂老師為大家說明早期的台灣歌謠和詩三百一樣,並無篇名,而以首句為篇名,同時以〈刺瓜刺刺刺〉、〈漳泉鬥〉、〈欽差造橋〉等歌謠為大家說明當時流傳下來的台灣歌謠是如何地反映當時初民來台的社會民生現況。
##〈刺瓜刺刺刺〉「刺瓜刺刺刺/東都著來去/來去穩有某/不免唐山這艱苦」:講述初民來台的苦楚和對移民生活的寄望。
(按:東都指明鄭明期鄭經建立的東寧王國首府。)
##〈漳泉鬥〉「頭鬃梳向向/聽著漳泉拚;卜走腳骨痛/不走無生命」:從女性角色來講述漳洲泉洲移民來台後,不免開始為生計相互拼鬥的苦楚。
(按:向向,欹斜之意)
##〈欽差造橋〉「欽差造橋在新莊/北橋卜過開橋門/卜去娘兜路又遠/鐵打腳骨也會酸;欽差造橋真是賢/柴橋卜造江一頭/想卜共娘你來鬥/無疑有頭無尾稍;欽差造橋真是通/卜造鐵橋到完工/乎娘僥去話袂講/是恁哥仔大棟戇;欽差設景點燈火/電火點來較光月/想欲娘厝來去尋/也無天星也無月」:透過歌謠講述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台灣造橋鋪路的貢獻,及對時下百姓生活的改善;同時也藉造橋此事抒發男女之間的感情故事。
(按:(1)娘:姑娘、情人 (2)賢:能幹 (3)鬥:鬥陣 (4)僥:掀、翻,變形之意 )
##〈撫台〉「撫台逃走十二暝/羅漢歡喜投半天/內面庫銀淀淀淀/若有福氣驚無錢;撫台一時要返倒/無共頭人說下落/狗官真正無公道/臭油潑落燒人燃」講述台灣民主國撫台唐景崧棄台之後,台灣一時陷入戰亂的現況。
(按:(1)投:投訴 (2)淀淀淀:滿溢的模樣 (3)頭人:領導者 )
文學的冶鍊,不必在意書寫當時的刻畫,而在創作、留傳
三、日治時期台灣歌謠
〈憲兵〉「憲兵出門戴紅帽/肩頭揹銃手舉刀/若有歹人即來報/銀票澤山免驚無」
(按:澤山:日文「タ サ ク ン」,豐富之意)
##〈杏仁茶〉「杏仁茶/杏仁茶/見著警察叩叩爬;盃仔摃破四五個/警察掠來警察衙;雙腳企齊齊/大人啊/後擺不敢賣」:這首歌謠講述當時台人在日治時期做小生意營生的人的困苦生活。
(按:大人:指警察)
##〈人插花〉「人插花/伊插草/人抱嬰/伊抱狗/人睏紅眠床/伊睏屎嚳仔口;人未嫁/伊先走/人坐轎/伊坐糞斗」:描寫當時台人因受日人不平等的統治無法明目張膽反抗,只能用不同文化去暗諷日人的歌謠。
(按:糞斗:人力車 )
講義及其他參考資料
#紙本講義:〈鑼〉2篇
#兒子的大玩偶 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yI0cITwF7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