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Vi. 文化理解與文學書寫:音樂 10

講題:歌詩與我們的時代──淺談近代流行歌史「文壇」與「樂壇」的跨界實驗
講師:馬世芳


今天想談的是近代流行歌史「文壇」與「樂壇」兩者間的融合關係,並從回顧過去流行歌的歷史觀察這些流行歌是如何造成極大的產值與對當代人民思想造成的影響。

在七O年代民歌風潮之前,台灣的知識青年並不太聽流行歌曲,造成這樣轉變的原因肇始於1975年台大學生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這場演唱會中主要歌曲來自於余光中《白玉苦瓜》這本詩集,同時也介紹了當時美國流行歌曲如Jone Baez…等人的作品,這場演唱會當時受到藝文界的大量支持,隔年楊弦即出版「中國現代民歌集」這張內容全部來自余光中新詩作品的專輯。所謂現代民歌是對應著古時的「詩經」、「樂府詩」等概念,由於內容深受到西方音樂的啟迪,在當時引起學院派老師反彈,但卻獲得民間極廣大的迴響,也讓許多人起而效尤。

(播放楊弦唱的〈民歌手〉,余光中作詞,楊弦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Pcm1IQoq3RA


受到楊弦影響,1977年知名廣播人陶曉清統籌策劃了「中國創作民歌系列」等一系列的專輯作品,並廣受好評,因而被喻為「民歌之母」。在「中國創作民歌系列」中收錄了吳楚楚以《紅樓夢》中第一回內容譜曲的〈好了歌〉,這首歌雖然被禁播,但卻在當年流行歌曲排行榜中獲得第一名的榮譽。

(播放吳楚楚譜曲、演唱的〈好了歌〉)
http://www.youtube.com/embed/Nn0HU_cXcR4?list=PL1C18B7FFAADFFEA5&hl=en_US


1977年日本新力公司來台創辦新格唱片,舉辦了「金韻獎」,從1977-1983這五六年間選拔出來的歌手,如今回顧起來幾乎無一不是當年最頂尖的創作型歌手。1978年另一間唱片行--海山唱片也舉辦了類似的比賽「民謠風」,摒除商業勢力介入創作是否帶來干擾和傷害不談,在當時的青年學子中引起一股風潮,寫民歌,唱民歌,風靡了整個社會;同時「金韻獎」不止有歌手的獎項,也有對詞曲創作人的獎項,這些獎項的得獎人日後幾乎都成了音樂界的詞曲創作者、製作人……等,除了帶動台灣當時的流行樂風潮,也引進了新穎而先進的錄音設備。

1980年李壽全製作,王海玲演唱的專輯〈偈〉傳唱了全台灣,雖然這首鄭愁予的詩並不是為了「變成歌曲」而作,一般人也無法了解何謂「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寧願是時間的石人」,但仍然影響了街頭巷尾,人人朗朗上口。

(播放王海玲演唱的〈偈〉,鄭愁予作詞,蘇來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hbfbN6lv-7s

回顧整個民歌創作史,當時參與的每個人無不在意是否原創及青年自覺,以及題材的開拓,形象與內容等都是當時極為重要的一個觀察。當時發展出一個口號「唱自己的歌」,除了受到當時中美斷交、民族主義深入人心之外,當時的音樂創作人也開始自省「認識自己」,唯有從認清自我開始,才能真正的「唱自己的歌」。

其中日後在文壇上造成暢銷風潮的三毛,在當時也創作了三首深具影響力的歌曲〈不要告別〉、〈一條日光的大道〉、〈橄欖樹〉等,她的合作夥伴就是當時開始創作大量實驗音樂,日後成為一方大師的李泰祥。

李泰祥的音樂生涯,起初和「通俗歌曲」沒太多瓜葛:他是阿美族原住民,十五歲便拿下全省小提琴大賽冠軍,藝專音樂科畢業,當過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小提琴首席。整個六十年代,李泰祥的熱情投注在巡迴演奏和作曲。七十年代初,他一面為廣告公司做配樂,偶爾寫流行歌曲賺外快,一面投入「前衛音樂」與「實驗音樂」,兩腳各自踏在最世俗和最孤高的領域。當年唱片公司聘人寫歌,詞曲都是一次買斷,並沒有「版稅」這回事。「歌林」買下「不要告別」,付給李泰祥的作曲費是兩千塊錢新台幣,衡諸當年行情,並不算差。但「銀貨兩訖」之後,這首歌會變成什麼樣子,作者是無權過問的。

「不要告別」錄成唱片的1973年,三毛剛滿三十歲,還不是家喻戶曉的名作家,剛搬去西非沙漠定居,正要動筆寫下轟傳一代的《撒哈拉的故事》。三十二歲的李泰祥則應邀赴美,在聖地牙哥現代音樂中心深造,滿心都是他的前衛音樂大業。對於「不要告別」的後續發展,他們恐怕是無暇分心關注的。李泰祥從唱片聽到這首歌,得等到次年回國之後──據他回憶,聽到歌星把「不要告別」唱成了「東洋調」,使他感到錯愕,覺得那「完全不是他心目中的歌曲」。從此,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繹「不要告別」,成了他壓在心底的一樁願望。 」十年後,李泰祥另外和唐曉詩重錄「不要告別」,終於製作了他心目中正確的〈不要告別〉版本,但卻因歌林唱片不願授權而無緣發行,於是滾石老闆段鐘潭(綽號也是『三毛』)心生一計:假如旋律不變,歌詞重填,等於另作一首新歌。以當年法律條件,這樣改編,歌林是難以提告的。這麼一來,原本錄好的音樂不需更動,只要請唐曉詩重新演唱新版歌詞,還能兼顧李泰祥原本的編曲構想。他聯繫上後來有名的詩人夏宇(筆名格格弟),對方說自己從來沒填過歌詞,卻很願意試試看。李格弟只花了一個下午就把新詞填好了。但因為李格弟沒經驗,歌詞句式和旋律與〈不要告別〉的旋律完全兜不攏。但撇開這個不說,新詞寫得真好。李泰祥想了想,毅然決定與「不要告別」告別,索性為這「錯填」的新詞另譜新曲,做一首全新的歌。李泰祥在「告別」保留了當初為新編版「不要告別」錄製的背景音樂,沿用既有的和弦結構,甚至挪用「不要告別」的旋律作為「告別」的和聲,讓舊作融入新歌。1984年底,《黃山》專輯終於發行,我們有了一首叫做「告別」的新歌。你先聽到一盞砸碎的酒杯,然後唐曉詩開口,襯著弦樂和鋼琴,微醺而淒然。「告別」開啟了李格弟輝煌的詞人生涯,爾後她還會以「童大龍」、「李廢」等筆名寫下許多當代中文歌史最好的歌詞──這樣說起來,我們好像還該感謝歌林唱片的自私呢。李泰祥,則畢竟沒有徹底告別「不要告別」。2002年,他發行新專輯《自彼次遇見你》,終於得以重新面對十八年前未了的功課,並且往前再跨一步:他把「不要告別」的詞曲融入「告別」,由林文俊和徐芊君男女對唱,兩首歌互為和聲,奇絕,美絕,那流浪近三十年的旋律,終於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在那張回顧個人生命的專輯中,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仍作曲不懈的李泰祥正式表示:「橄欖樹」、「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和「告別」是他個人創作生涯的三大代表作。對於「告別」這首歌,他只簡單說了這樣一段話:「遺憾,是最重的,比幸福還無法忘懷,與完美總差那麼一點。」(資料來源:馬世芳〈告別,不要告別──兩首歌的曲折故事〉)


(播放李金鈴演唱的〈不要告別〉,三毛作詞,李泰祥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Jumz67LlmmQ

(播放齊豫演唱的〈橄欖樹〉,三毛作詞,李泰祥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PGcw9SvHhh0

(播放齊豫演唱的〈答案〉,羅青作詞,李泰祥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51yuTGncItA

(播放唐曉詩的〈不要告別〉版本,三毛作詞,李泰祥作曲,因未有發行,網路流傳版本只得半首)
http://www.youtube.com/embed/wcOM3Rx43ko

(播放唐曉詩的〈告別〉,李格弟作詞,李泰祥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mFg0-dtoE7g


1980-1990年代是台灣創作音樂的成熟期。許多七O年代的民歌手並沒有留在音樂界,但少數留下來的人往往成為音樂界的中流砥柱。接下來要介紹幾位歌手/人物。

李宗盛,1970加入木吉他,1980製作鄭怡專輯《小雨來得正是時候》,1984發行個人專輯《生命中的精靈》,它可以說是當代社會由集體主義走向個人主義的代表,雖然通張專輯都是講小我小愛,但格局卻一點都不小。當時也正是台灣新電影崛起的時期,李宗盛也參與了當時幕後音樂的製作,如《風櫃來的人》等等。

(播放李宗盛演唱〈風櫃來的人〉,謝材俊作詞,李宗盛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zsyhEwdLDq0

謝材俊就是後來的作家唐諾,他在當時也寫了不少的歌詞作品,如〈守著陽光守著你〉等。
(播放潘越雲演唱〈守著陽光守著你〉,謝材俊作詞,李壽全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cOD9rCjWKQ8

這首歌的主唱潘越雲,也在日後與李宗盛有不少的合作機會,如《舊愛新歡》專輯等。在專輯中有一首歌〈最愛〉,歌詞來自香港作家鍾曉陽的詩〈紅顏〉,後來有許多歌手都翻唱過。

(播放潘越雲演唱〈最愛〉,謝材俊作詞,李宗盛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s44gJhEIKOg


潘越雲也曾唱過作家陳幸蕙的作品〈浮生千山路〉。
(播放潘越雲演唱〈浮生千山路〉,陳幸蕙作詞,陳志遠作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aFU-xlOvBMg

當時很受歡迎的詩人還有席慕蓉,作品也多被譜成當時的流行歌曲,如蘇來作曲的〈七里香〉、〈出塞曲〉…等。那是一個歌壇、文壇交流頻仍的年代,許多的文人作家多有音樂合作作品出現。1985年李宗盛為張艾嘉製作了《忙與盲》專輯,主打同名歌曲的歌詞部份即是由小說家袁瓊瓊操刀而成。

(播放張艾嘉演唱〈忙與盲〉,袁瓊瓊作詞,李宗盛作曲,陳志遠編曲)
-原始版本中首句歌詞為「曾有一次晚餐和一張床 在什麼時間地點和那個對象 我已經遺忘」受到廣電處禁播
http://www.youtube.com/embed/Dl3NTxQ_Qvc


後來只好重錄另一個版本,修改歌詞為「曾有一次晚餐和一個夢,在什麼時間、地點、和那些幻想,我已經遺忘」
http://www.youtube.com/embed/FNCICLads7A



製作這幾張傑出而暢銷專輯的李宗盛入行之初當然也有他崇拜的對象,那就是李壽全。1983年李壽全為虞勘平導演的電影《搭錯車》製作了同名專輯,主唱是蘇苪。這部電影有兩首主打歌曲,一首是由侯德建寫的〈酒矸倘賣嘸〉,後來因為侯德建跑到大陸去而成了禁歌,另一首則是羅大佑和吳念真合作的〈一樣的月光〉,這首歌可以和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合起來聽,都是寫都市的現代化對人造成的影響。

(播放蘇苪演唱的〈一樣的月光〉,羅大佑和吳念真作詞,李壽全作曲,陳志遠編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KT_M6IMUe_Q



吳念真在台灣的後解嚴時代的台語歌中有一首作品也堪稱時代經典,那就是電影《桂花巷》的主題曲〈桂花巷〉。從這張專輯開始,陳明章、詹弘志、路寒袖等人也相繼投入,為台語雅詞留下了許多雅緻而經典的作品。

(播放潘越雲演唱〈桂花巷〉,吳念真作詞,陳揚作曲、編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In4_9HWaGpM

當時許多的文人、音樂創作人都喜歡聚在咖啡店中,於是李宗盛、李壽全等人認識了張大春,並合作了〈模糊的未來〉這首歌,這首歌因為歌名太過敏感(未來怎麼可以是模糊的?)遭到禁播,只好又改名成〈未來的未來〉,另一首作品〈看不見自己的時候〉,作詞者陳克華,「劃根火柴,在你看不見自己的時候/點支香菸,看它能支持多久的寂寞」完全寫出了一個獨居男子的寂寞。原版是收錄在【滾石】EP裡,由田希仁演唱,但並沒有受到矚目,後來李壽全收錄到自己專輯在《八又二分之一》專輯中才引起迴響。這張專輯的同名歌曲作品正是由吳念真作詞的,同時也有與張大春合作的〈殘缺的角落〉、詹弘志的〈佔領西門町〉及李壽全自己的作品〈張三的歌〉。

(播放李壽全作曲、演唱的〈未來的未來〉,張大春作詞)
http://www.youtube.com/embed/DjPV5RlOFdY

(播放李壽全作曲、演唱的〈看不見自己的時候〉,陳克華作詞,陳志遠編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ax-Lc8kAsxA


好的流行音樂與藝術作品的高度並不相上下,它一方面與同時代是瞬息相連的,另一方面又超越了時代的腳步,可以流傳到後世並且帶來的感動與影響不減當年,講到文壇與樂壇呼應與跨界實驗,今天就介紹了幾位人物,即使到了八O年代,他們仍然創作不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就像一顆顆時空膠囊,讓日後的我們打開就可以嗅聞到當時的氣味。



講師介紹
馬世芳,台大中文系畢業。廣播人,文字工作者。 News98「音樂五四三」主持人。著有音樂散文集《地下鄉愁藍調》和《昨日書》。部落格http://honeypie.org/。



參考資料:
1.馬世芳〈告別,不要告別──兩首歌的曲折故事〉
http://blog.roodo.com/honeypie/archives/13349985.html
2.李泰祥數位音樂博物館
http://lth.e-lib.nctu.edu.tw/show_pic.php?systemID=347&t=score#
3. 鍾曉陽〈紅顏〉原詩

紅顏可以是一襲衣嗎
斷髮為線
頻密地繡,纖細地繡
天雨時撐傘不如披衣
披著落髮 到你窗前
你正在燈下呵手寫信
如果紅顏是一襲衣
衣底的人你可憐惜
襟下的嬌慵,袖中之戀
你皆接了去
衣上的雨忽都化成酒痕

紅顏生來命薄
你卻薄情
我設法要辜負你
但我怕辜負後春光要怪我
給我長夜的冷肅
長長的巷,望不盡的怨
提釭趕路的初戀人啊
走不完的路是絕路
以前我忘了告訴你
現在你忘了我所說的
紅顏難免福淺
你竟和我一樣

紅顏若只為了一段情呢
那麼就讓一生是一段情吧
一生只愛一個人
一世只懷一種愁
纖纖素手你牢牢握著
把它握成你的袖
那感動是你的亦是我的


紅顏禍水
你信不信
自古多餘恨的是我
千金換一笑的是我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都是我
生來為了結交後與你絕交
你太中年
我的年輕會因不懂事而忤逆你
你太淡泊
我的要強會起來
與你爭一日之長短
我寧可周旋於其他人中
縱使貽害四方
也不過害他們失眠罷了
而紅顏帶罪
何功以贖?



4.〈桂花巷〉歌詞,吳念真創作

想我一生的運命 就像風箏打斷線
隨風浮沈沒依靠 這山飄浪過彼山
一旦落土低頭看 只存枝骨身已爛
啊..... 只存枝骨身已爛

花朵再壞也開一次 偏偏春風等不來
只要根莖還原在 不怕枝葉受颱風
誰知花等人採 已經霜降日落西
啊..... 已經霜降日落西

風吹身驅桂花命 如果想起心就痛
恩怨如煙皆當散 禍福當作天注定
往事何必回頭看 把他當作夢一般
啊..... 把他當作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