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吳達芸老師
第十四回:為什麼第一場劫難是六賊?
本回回目道是「心猿歸正,六賊無踪」,在書中這六賊之名喚作 「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嚐思」、「意見慾」、「身本憂」,用之譬喻的既是佛家語也是道家語,所謂六賊者,眼耳鼻舌身心意是也。《涅槃經》二十三曰:「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是以在佛教的觀念中提到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器官總稱為「六根」,見聞嗅味覺知的各別作用,叫做「六識」,循此見聞嗅味覺知六識,會衍生出色聲香味觸法諸情境,叫做「六境」,同時眼見為色塵、耳聞為聲塵、鼻齅為香塵、舌嘗為味塵、身染為觸塵、意著為法塵,倘若一個人滿心靈都坌集了這些污雜塵念、或揮之不去的嗜欲,引發無名煩惱,勢足以影響其人對一切事物道理之想法看法,劫奪了他的一切善法善作為,甚至做出糊塗至極傷天害理之事,還會有何靈明之心可言?故以「六賊」六個強盜譬喻之。佛家說出家人要「六根清靜」,就是認知「六根」就是「六賊」,視鏟除之為修行者的首要之務;所謂「心隨境轉則苦,境隨心轉則樂。」,透過調心的思想、行為則可以使得境隨心轉,讓自己離苦得樂。在本回中,悟空對付這六個山賊的舉動,先是不動不理地任這六賊在他面前圍繞戲弄,唬得眾人又驚又詫,之後則是劈頭亂砍、一陣亂棍打死六賊,照說六賊既滅煩惱自當消除,但這亂棍的舉措卻引得師父唐僧惱怒叨唸不已,引得悟空大怒離去後,終究還是要菩薩出馬收拾,贈三藏「緊箍兒咒」與「定心真言」來降伏悟空,由此可知悟空對付六賊的方式或許果斷但卻非治本良策。由故事省思我們日常生活,其實也是如此,達芸老師提醒同學們時時可以警愓思索,當惱怒之際自己的定心真言。
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一、攢簇五行造化生,功完隨作佛和仙
達芸老師為同學講述五行,曰:「所謂五行,土乃五行之母,水乃五行之源,無土不生,無水不長。」及五行生尅之理:「木火土金水,迭相生、間相尅。」也就是說木→火→土→金→水(→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乃迭迭相生;而木尅土,火尅金,土尅水,金尅木,又是間間相尅之理。
其中五行依人身(中醫藥理)、季節、顏色、干支又有不同的代表意義,在《西遊記》本書中回目也可看出三位主角人物悟空、悟能、悟淨也各有所表,例如:悟空是「金公」、悟淨是「土母」、悟能是「木母」。以下表列出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中醫、風水……的對應代表,並加註《西遊記》三位主角的代表。
木(肝)春/東/青/八戒(木母)亥
火(心)夏/南/朱
土(脾) /悟淨(土母)
金(肺)秋/西/白/悟空(金公)申
水(腎)冬/北/黑
(可參考〈 V.小封神與西遊記精讀-西遊記5 〉 )
如圖可以整理出《西遊記》一書中各個人物在五行中的主要表徵:
水-唐僧(江流兒)金蟬子
木母-八戒(木母)
火-悟空(心猿)
金公-悟空
土-沙僧
二、取經的意義
所謂「經」,指的是宗教經書,同時也是智慧的經典,悟空的「緊箍兒咒」與「定心真言」在取經路上雖是束縛,同時也是光榮與受苦的象徵。
三、一本西遊,處處機鋒:達芸老師舉例提醒同學們在閱讀時不妨細心留意,在《西遊記》這本書中許多人物角色的對白中,其實充滿各種隱喻及機巧,例如,三藏一行人借宿一老者家中,「那老者十分歡喜,道了幾聲“失迎”,又叫童子辦飯。三藏吃畢,謝了。行者的眼乖,見他房檐下,有一條搭衣的繩子,走將去,一把扯斷,將馬腳系住。那老者笑道:“這馬是那里偷來的?”行者怒道:“你那老頭子,說話不知高低!我們是拜佛的聖僧,又會偷馬!”老兒笑道:“不是偷的,如何沒有鞍轡韁繩,卻來扯斷我曬衣的索子?”三藏陪禮道:“這個頑皮,只是性燥。你要拴馬,好生問老人家討條繩子,如何就扯斷他的衣索?——老先,休怪,休怪。我這馬,實不瞞你說,不是偷的……」(第十五回)
而呂老師也在大家讀到這段時,提醒同學們留意「老先」一詞,其實就是台語中的「老先生」,諸如此類地在這本著作中也常有許多台語用語的蛛絲馬跡,正足以證明台語是極其古典而有歷史的語言。
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說得正是因為悟空顯擺炫耀,引來的一場禍事。第十七回中「三藏才看了簡帖,又遞與那院主道:“你師父敢莫也是妖精麽?”那院主慌忙跪下道:“老爺,我師父是人;只因那黑大王修成人道,常來寺里與我師父講經,他傳了我師父些養神服氣之術,故以朋友相稱。”行者道:“這夥和尚沒甚妖氣,他一個個頭圓頂天,足方履地,但比老孫肥胖長大些兒,非妖精也。你看那帖兒上寫著‘侍生熊羆’,此物必定是個黑熊成精。”三藏道:“我聞得古人雲:‘熊與猩猩相類。’都是獸類,他卻怎麽成精?”行者笑道:“老孫是獸類,見做了齊天大聖,與他何異?大抵世間之物,凡有九竅者,皆可以修行成仙。」作者藉悟空的話去闡明當時的道家觀念,只要修行,人獸皆可成仙。
第十七回說的是唐僧師徒碰上了黑風洞的熊羆怪,由於這個黑熊妖本事不小,悟空和牠打了兩次,也只是個不分上下,悟空不得已只好到南海搬救兵,請觀世音菩薩協助收妖。於是觀音菩薩化為妖精的朋友凌虛子(蒼狼精),而悟空配合菩薩變成一粒仙丹,騙黑熊妖吞下後,才降伏了這個黑熊妖。
當菩薩施無上妙法變化為蒼狼妖精的模樣時,悟空忍不住叫好道:「妙啊!妙啊!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觀音菩薩的回應極有禪意,祂說:「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意即在人世間,一切都是變幻無常的,凡人肉眼所見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所以才說「打破頑空須悟空」。
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聖除魔」
本回講的是八戒出場,達芸老師幫同學們整理分析幾個這本書中對於八戒這個人物的介紹的鋪陳:1.本事平常:變的嘴臉三年就走樣 2.高老莊婚事上見八戒誠實 3.已無罣礙,至誠願皈 4.金性剛強能剋木,心猿降得木龍歸。金從木順皆為一,木戀金仁總發揮。 5.八戒取名之諷意—情節處處可見 6.五行金剋木見五行圖
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回末,禪師贈予三藏「多心經」,這部多心經經過百年傳承到而今,成了今人口中說的「心經」,「摩訶」就是大、多、殊勝三方面,「波羅蜜多」是梵文,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之意;這部經的名字用白話來說即是「到達彼岸的大智慧之經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憎揭諦!菩提薩婆訶!」
通過呂老師為大家的講解,加上同學們彼此的討論,達芸老師做了小結:由《西遊記》成書年代的宗教思想,正足以反應當時社會中儒釋道合一的情況。
本週預定閱讀進度:第43回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