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吳達芸
回目:第23-40回
今天課程開始,達芸老師就《西遊記》書文中的第23-39回內容為同學們做一番略講和整理,並提醒同學們,取經八十一難中,其中菩薩/如來為砥礪一行人、磨練其心志而設計的劫難有:四聖試禪心(第23回)、金角、銀角大仙(第32-35回)、文殊座騎金毛怪(第36-39回)……等等,都是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值得留意和深思的章回情節。
接下來達芸老師就八戒出場在本書中的角色刻劃(存在),為同學們做一番導讀分析:
(1)角色定位--丑角諧星?
在第19回中八戒出場,曾言命名典故:「悟能道:“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足見八戒是容易動搖的性格,故在第20回的定場詩中,作者說他:「只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拴在無為樹,不使他顛劣。」這幾句正是出發前就先給他定下的「緊箍兒咒」。
(2)八戒與悟空之間
-心猿木母合丹元(第31回,情節略)
-心猿木母共扶持(第40回,情節略)
-意馬憶心猿:(第30回)
唐僧逐了悟空後遭難,龍馬打將不過,只好求八戒去尋悟空回來。本回後半段是人性的鬥法,八戒假唐僧之意來尋,悟空看破卻不說破,只敘兄弟情誼,遊賞山景;後仍不敵八戒的激將,終於還是前去打救唐僧。
-八戒自嘲:「這月啊:缺之不久又團圓,似我生來不十全。吃飯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說有粘涎。他都伶俐修來福,我自癡愚積下緣。我說你取經還滿三塗業,擺尾搖頭直上天!」由第36回八戒自嘲這段可看出,其實他也有自知之明,但取經路上他也不是全然無功,雖有龍馬可䭾師父西行,但一干行李其實都由他肩負,由此觀之,在《西遊記》中這個角色人物設計有其必要性,透過八戒角色種種不完美和現實性格,其實正是反映了人生中的現實百態,讓我們在閱讀中有所省察和警愓。
由八戒這個角色介紹,達芸老師要同學們去思考關於我們在人生中的對應,對於一個團隊、生活中,是否大需要這樣角色人物的存在?又當如何處之?在同學們的分享討論之後,老師既而再為我們講回書中五行分析:
(一)五行一體、以眾為親:老師重申五行之間『迭相生,間相剋』、『無土不生,無水不長』的特質,及其對應書中角色人物的剖析:「孫,猻也,以為心之神。馬,馬也,以為意之馳。八戒,其所戒八也,以為肝氣之木。沙,流沙,以為腎氣之水。三藏,藏神、藏聲、藏模之三藏,以為郛郭之主。」
(二)五行歸一、團隊功成:三藏者,旃檀功德佛、五行之源、聖僧、意志、肉身凡胎、軟弱愛哭、永遠慈悲;悟空者,鬥戰勝佛、煉魔降怪、專倚恃強、自大狂傲、前衝力、人間喜仙;八戒者,淨壇使者、挑擔、離心力、丑角、肉體官能、免疫功能、樂在墮落;沙僧者,金身羅漢、登山牽馬、五行之母、向心力、沈默的大眾;白馬者,八部天龍、馱負聖僧、龍馬精神。
並且把前兩回課堂上講的《西遊記》各個角色人物的五行分析圖,再做一番統理彙整如下圖:
接著再從五行分析講到調心,達芸老師跟同學們分享在開課之初,即有研究《西遊記》的學者稱此乃「調心之書」,而不管是之前分享的單國璽主教的〈病痛掏空自己 治療虛榮心〉或是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的觀念及方法〉……等等文章,其實都在說明調心是一門技術,唯有藉由平時不斷地訓練自己,在人最脆弱的時刻,可以使你自己跳出你平時不容易跳出的那種繁雜情緒的狀態,使你跳出你自己沒法形容,也沒法說清楚的矛盾、憂慮、悲傷、恐懼、擔心或者驕傲、懺悔、內疚、嫉妒等等,或者自負、強求等狀態。一旦跳出這些狀態,就可以進入微妙的、理想的、、自在的狀態。這也是書中所謂的「攢簇五行造化生,功完隨作佛和仙」,藉由生活中實際經驗的舉例和同學們的分享,並補充不同宗教裏教義的分析,達芸老師勉勵同學們不管信奉的是哪一種宗教,在人生的長路上都應該抱持著「隨機應變、藉門路修功」這樣的信念,孜孜矻矻地勤習己身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