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V. 小封神與西遊記精讀-小封神3

講師:呂興昌老師

本週進度:第五-第八回


今天課程一開講,呂老師說起作者許丙丁逝於1977年(吳新榮也在同年去世)。這一年對台灣文學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因為這一年發生一件大事是台灣鄉土文學論戰(1977年-1978年),它是一場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關於台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的探討,特別是在1977年4月至1978年1月之間,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般稱之為「鄉土文學論戰」。表面上這是一場關於文學之本質應否反映台灣現實社會的文壇論爭,但是在實質上,這場論戰卻是「台灣戰後歷史中一次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總檢驗」(陳明成 2002,40)。

事實上,類似的論戰在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台灣也發生過,所以有人將193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一次鄉土文學論戰」,而將197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二次鄉土文學論戰」。不過,在這裡我們將用「台灣話文論戰」來指涉1930年代的那次論戰,而以「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來指涉1970年代的這次論戰。

接著呂老師開始在誦讀之中續講《小封神》的內容,並不時旁徵博引地插入一些關於民間傳說,讓同學更能深入體會《小封神》一書的創作由來,例如呂老師講述「三尸神」時,說起孩提時也曾和鄰居友伴一同在正月十五玩起召喚扁擔神的遊戲,竟真的能引來神靈附身在友伴身上的經歷,再由此延伸出先民敬畏神靈的習俗,竟由物而處所,連廁所都有所謂的「紫姑神」。

◎三尸神:三尸神又稱「三彭」或「三蟲「,道教認為人身中有三條蟲,稱為上尸、中尸、下尸,分別居於上、中、下三丹田。 三尸指道教的三尸神:尸者,神主之意。道教認為人體有上中下三個丹田,各有一神駐蹕其內,統稱「三尸」。據說,三尸姓「彭」,上尸名「踞」,中尸名「躓」,下尸名「躋」。

◎扁擔神:扁擔是臺灣民間從過去到現在常見的器物,只是一段竹節劈開削成,只是一根質地堅硬的木料做成的「扁擔」,它不僅是臺灣人文上的用具,卻也是臺灣民間器物神之一。從生活的腳步,與生命的過程,開墾貿易運輸的社會角度看,一根扁擔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是頗重要的。農家生活的挑運五穀雜糧;做小生意人的挑貨販賣,更有那、專靠兩肩挑貨維生的苦力,與抵抗土匪日寇的扁擔民勇。如此這些,維持一家的溫飽、累積世代的家產,保護家庭的安全。如此種種,扁擔的生涯,也正是一生一世,幾代幾世臺灣鄉土的歷史。有的人家富有發達以後,為了慎終追遠,懷本念先,竟將伴隨辛勞的「扁擔」,供奉在廳堂公媽牌旁邊,過年過節,拜祖先就也拜扁擔,拜扁擔也就拜祖先。鹿港的民俗,竟也祭示扁擔神,每年正月十五與八月十五,以水果拜扁擔,一人以黑巾蒙眼扶扁擔,在民眾燒線香唸咒祭拜下,請示一年的吉凶行事。由於扁擔神起乩時會亂揮亂劈,怕傷害人,因此這項習俗今已式微。(簡榮聰〈臺灣民間器物崇拜鉤析〉)

◎紫姑神:扶乩起於民間「請紫姑」的活動,大約從南北朝起就已出現,而唐宋以後愈益興盛。據南朝劉宋時人劉敬叔《異苑》卷五記載,當時有所謂紫姑神,相傳是人家小妾,被大老婆所嫉,經常派她幹髒活,因此在正月十五日激憤而死。所以世人在每年的這一天,做成她的偶像,到廁所、豬欄邊去招她。捉偶像的覺得沉重,便算是她降臨,設酒果供奉,那偶像便跳動不止。又能夠用她來占問吉凶。請紫姑神便是扶乩的最初源頭。

在這一回目中,除了「台南市滿街的腳踏車嚇走三太子」這個精采有趣的橋段外,呂老師提醒同學留意觀看,傳統章回小說中保留說唱的元素,在這回的末段仍然保留重現,而對於書中以青年形容哪咤、「數十年來」一語,呂老師的解釋是--雖然封神榜成書至今已千年,但本書創作中仍以現實為考量,故稱「數十年來」;這也是許丙丁創作中很大的一個特色,也就是「翻故創新」。


第六回講的是小上帝商請大道公開藥治李靖的故事,呂老師在唸讀課文中不時提醒同學,「小說反映現實,不論如何虛構仍然可見人間的影跡」,例如關於書中節育概念和吳真人(大道公)開藥籤治病的批評,呂老師解釋,前者是由於當時政府開始提倡節育政策,作者於是把現實變造地在書中傳達訊息;後者則是由於日治時期許多文人都是受日式科學教育,因此在這樣的知識基礎下對於民間信仰中的迷信概念多有批評,殊不知民間廟宇的這些藥方爐丹,其實大抵都是一些溫順平和的藥物,雖未能有醫學上真正的療效,但用於安慰劑的功用上卻大大發揮效果,尤其是在那個資源不足的年代。而所謂的藥籤也多是一些當時唸熟的舊湯頭、舊藥訣改編成順口的「湯頭歌訣」以方便記誦,如〈四物湯〉:「四物地芍與歸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氣血雙療功獨崇;再加黃耆與肉桂,十全大補補方雄;十全除却耆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風。」(《湯頭歌訣》,清/汪昂著)

到了第七回,作者用「雷震子試圖擊打現代飛機反遭彈墜而落」的情節呼應第五回,講述神仙妙法和現代科學相遇的幾番奇聞趣事,並且由情節中傳達「諸仙神廣縱然廣大,仍不敵現代科技」的訊息,或許也是一種隔山打牛的手法,希望教化讀者破除迷信觀念;而這一回中出現的人物益發多而精采,例如呂仙祖、王禪老祖、準提道人等角色人物取材自《封神榜》一書,這也是許氏此書的一大特色,有時是一個傳說,有時是廟宇牆上的一幅圖,都是作者筆下的素材,變幻後成為精采的人物情節。

◎呂仙祖:呂洞賓

◎王禪老祖:鬼谷子,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的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祂姓王名禪字詡,自號鬼谷,民間稱王禪老祖。 最早的記載出自司馬遷《史記·卷069・蘇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子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道教認為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曾在人間活了百餘歲,而後不知去向。 《鬼谷子》一書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參考圖像http://goo.gl/3uP4D)

◎準提道人乃是中國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出現的神明,專司救濟「封神榜上無名,與西方有緣」的神仙,曾收服孔宣、馬元等商朝將領,說服接引道人借出青蓮寶色旗對付殷郊,並與元始天尊、老子一同破去通天教主布的誅仙陣、萬仙陣。日本學者山下一夫認為《封神演義》中的準提道人基本上是繼承漢譯佛經中準提菩薩之形象而來。如《準提經》中準提菩薩是三頭十八臂,《封神演義》中的準提道人也具十八臂,應是書中佛教道教化的產物之一。

第八回講龜靈聖母率領群龜大戰雷震子,終究兵敗而化為石龜的故事。於此,呂老師講起台南有名的九龜扛碑的故事,原來是是1788年(乾隆53年)福康安來臺平定林爽文事件所立的紀功碑,碑首雕有雙龍,碑身花崗石質,碑文以漢文、滿文並行,本來有十座,但運送途中一座石碑因為因為翻船而墜海不復得,後來又重製一座,形容神采不復原先的靈俊,於是就移送到嘉義,多年後因為河道淤涸,挖魚塭時第十隻石龜才又重現,而身上的紀念碑則未找回,於是奉祀在保安宮中。

◎中國漢代以後紀功頌德的石碑通稱為碑碣,碑座雕成贔屭的形狀者稱為龜趺。在先秦時期,宮殿、祠廟與墳墓之前多立石刻字以述德、紀事、表功。漢代以後常見的石碑有墓誌銘、神道碑、造像記等類型。依石碑的形式,方形稱為碑,圓形稱為碣。碑有碑首(又稱碑額)、碑座;碣無首,也無座。
整座石碑的構造,分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指石碑的頂部,其形制有螭首、麒麟、弧形或笏頭形等,不同的形制代表墓主身分的高低;碑身為石碑的中段,用以陰刻碑文;碑座為石碑的基座,用來穩固石碑,碑座造形多樣,常見的為梯形座,表面多雕麒麟或地牛,也有碑座是以贔屭造形來承載石碑,傳說贔屭是龍所生九子之一,性好負重,形狀似龜,因此以贔屭為碑座者稱為龜趺,俗稱龜碑。
通常最尊貴的御賜碑才以龜趺為碑座,如臺南市赤崁樓下的九座龜趺,是1788年(乾隆53年)福康安來臺平定林爽文事件所立的紀功碑,碑首雕有雙龍,碑身花崗石質,碑文以漢文、滿文並行,原立於福康安紀功祠,後遷至臺南市大南門,近代再改置於赤崁樓。另嘉義市公園內的福康安生祠碑亦以龜趺為碑座。(台灣大百科〈台灣的碑碣龜趺〉)


下回預告(第5週預習):孫悟空相關部份內容
最終回預告(第6週預習):眾神仙聚會相關部份內容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鄉土文學論戰 條目 http://tinyurl.com/g7p5b 
。清/汪昂著《湯頭歌訣》http://www.theqi.com/cmed/oldbook/book13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