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非虛構文學的魅力
講師:吳明益
日期:2013.06.27
一、前言
相異於詩與小說,散文可以說是一個非創作性文體,不管是要大家舉例全世界中有名的散文家,幾乎沒有人可以舉出五位,甚至在諾貝爾文學獎也不曾頒過任何一個獎項給散文家,這是無法磨滅的事實。反之,小說家或詩人常常可以看見他們同時也有出色的散文作品,例如張愛玲。而「散文是否可以虛構」,這是近日文壇上被吵得轟轟烈烈的話題,緣起於作家黃錦樹在報章上發表的一篇〈文心凋零〉,揭露了關於台灣的文學獎不為人知的一面,引來了另一名作家唐捐的回應〈他辨體,我破體〉,之後引起了對文學有興趣的人開啟了一連串的討論。
二、散文的虛構與非虛構
對於散文是否可以虛構,吳明益老師舉了幾個例子說明並提醒同學們,作家有虛構的權利,但讀者也同時有懸置懷疑的能力。這是小說領域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我以前總認為獨角獸是傳說中的怪物,從來沒有見過一隻活生生的。」
「那現在我們見到彼此了。」獨角獸說,
「如果你相信我,我也相信你,這算是很合理的條件交換吧?」
Lewis Carroll, 《愛麗絲夢遊仙境》(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1872)
同時老師也舉了一連串的例子,例如小說《結婚禮物》、寫實攝影作品等等說明在虛構與現實之間,所謂小說,就是什麼都可以的文學形式,但最重要的兩個特色,無疑是故事性和人類獨特的虛構能力;但非虛構作品(包含歷史、傳記、科學、論述、報導),卻強調作品的價值在於非虛構性。十分可惜的是台灣不管是文壇或文學獎的分類只有國際書展在才比造國際上的標準區分為「Fiction」、「None Fiction」,於此,吳明益老師自言從他的觀點來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非虛構的書寫,只有期待能朝向非虛構的書寫,因此他鼓勵大家多多從事非本真性的None Fiction 的創作。
三、本真性的None Fiction
一般人無法想像三K黨與房屋仲介的關係為何,但經濟學家卻可以輕易透析出這兩者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訊息掩飾。而在國際上許多的科學家用他們與眾不同的觀點寫出了非常動人的散文作品,例如珍古德因為觀察了黑猩猩的生態不僅改變了人類對於演化歷史的認知,同時她也把她的觀察寫出了《我的影子在岡貝In the shadow of Man》,而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這也是一本十分出色的散文作品。
對於台灣散文而今的困境,一個有志於創作的人到底該朝向什麼地方去挖掘出屬於自己的「深井」,吳明益老師為同學們指出了一條可行的路,那就是「去真正地實行自己曾經有的虛妄空想」,舉例來說,德國導演何索從柏林走到巴黎、日本登山家與妻子同行去爬喜馬拉雅山、台灣青年騎單車去西藏……等等,這些人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付出了時間、精力、甚至是健康,只為了去做一件他們心之所欲的事,而這就造成了他們的不同。老師鼓勵同學並且直言唯有這樣的行為才能確認一個人創作的風格,而面對於台灣非正統創作環境的改變,從MyPaper個人新聞台、Blog部落格到而今的臉書時代,受限於Facebook這項社群網站的侷限,長篇的文字愈來愈不被鼓勵,而事實上,只要同學們能夠堅持著每三天寫出一篇兩、三千字的文章,每篇文章至少要改十次,錯字、文句,直到通順為止,如此持續不斷地努力練習,半年後其實早就可以掌握各種書寫技巧和優秀的書寫能力。
最後,吳明益老師透過他個人在深夜萬華拍攝的一連串的照片呈現,配合圖像說明一張張照片拍攝當時的情境和觀察,並且後來寫成一篇篇文章(〈深夜市集〉與〈地下樂團〉、〈睡眠與不眠的街道〉),為同學們說明街道上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人生故事,只要細心觀察體會,都可以化成自己筆下動人的文字,成為一個獨特的寫作者,並勉勵同學們跨出傳統寫作題材中的「親情、愛情的感人故事」,努力地去發掘不一樣的人生經驗書寫下來,「過去二十年你無法選擇,但未來還有四十年可以賭注看看。去掘一口夠深的井。」
去成為一名「掘井的人」吧,只要你願意行動,挖得夠深,那就是屬於你人生中獨一無二、旁人無法超越的深井。
推薦閱讀
1. 魯迅《野草集》
2. 周作人
3. 《馬路學》
4. 《結婚禮物》
5. 珍古德《我的影子在岡貝In the shadow of Man》
6. 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The Blind Watchmaker》
7. 柳田理科雄《空想科學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