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柯裕棻
日期:2013.06.20
「從一開始隨興地書寫到後來漸漸認真對待,之於教書時把自己藏身於文學理論後的放鬆,文學類演講這件事一直讓我感到緊張不安。後來開始明白最感人的小說/文章,並不在於天衣無縫的結構之中,而在於作者有意或無意流露出的感情。自我揭露是每個寫作者終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你要不要自我揭露在讀者面前,以及,你要揭露多少?」在課程開始,柯裕棻老師直言出每個創作者都需面對的難題及她個人的經驗。
一、感官經驗
(一)視覺:光線、色彩:對於散文中的感官經驗描摩,柯裕棻老師引述著不同作者描述著人生不同經驗、印象的文字,例如楊牧的童年印象、阿盛的夜市寫描、林俊穎的溪邊獻際……等說明作者如何藉由文字描述出視覺感官中光線與光線的流動挑引起讀者的想像;而張愛玲少見的散文作品中的看戲、走街的所見所聞,與芥川龍之介的〈 柑〉,
更是把顏色層層疊疊出一種人間煙火中安靜的氛圍。
#一本書的開始,童年印象:「最初是陽光耀眼,照滿明亮清潔的廚房。我坐在靠窗的長凳上,記憶裡它比別的凳子要寬些…刷過的長凳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在早晨的太陽光裡飄著,浮著。我坐在上面張望,地上是棋盤狀的日影不斷閃動。 / 太陽應當才從海面升起不久,正在小城的東方向高處攀爬;海面必定也湧著千萬種波光,我記得那些波光,似乎很遙遠,又好像很近。」(楊牧,原收於《山風海雨》,1987。後收於《奇萊前書》,2003)
#夜晚,一篇文章的收尾:「實命不同。夜市收攤,已起更囉。還有人在工作呢。放亮的月,明過幾盞由人家門窗透出來的五燭光燈。彈棉被的、做豆腐的、洗衣服的、餵牛吃草的、賣菸酒什物的…人們就那樣做啊做。夜蝠飛來飛去找吃的,在近中天的月下,三隻兩隻仰升,三隻兩隻俯落。生活好像也是這樣,起起伏伏,天經地義。所以啦,老歲人樹下吟唱老曲嘆相思:等君等到月斜西,相思親像火燒材;憐伊出外為衣食,怎好怨嗟未轉來。」(阿盛,《相思夜燕燈》,2007)
#「被香火及米酒昏迷的日頭,嗩吶、引磬、雲鑼、鐃鈸融合的悽曠亮烈聖樂,溪岸上,豎著直又青的燈篙,從龍邊至虎邊是飄著幡帶的綠色龍神、紅色七星元神燈、黃色天燈、白色孤魂燈、黑色水神燈。竹棚內,神桌上端坐著金銀黃靛紅各色鮮怒紙紮的六甲將軍、六丁將軍、大士爺、山神、土地公、五方童子。騎著神獸的馬趙溫康四元帥,溫燒的光影內可比佇戲台上入定,昂著兩道目眉,錦繡戲袍熱風內細細顫。/神桌前一長條鋪血紅巾子的看牲桌,一疊一疊的果雕與蔬菜雕,醮壇前有豬公剖腹展開披著五彩繡幃咬著染紅饅桃。
日頭落山了之後,溪風吹來,守著溪岸的燈篙如同獅頭天將,嘎嘎響,精神飽足,欲及溪水中的鬼魂開講一暝:金紙的火星一團一團若一尾龍蛇燈篙之間遊走吐氣,將烏暗暝燒成一領龍袍刺繡。溪風滅了日時的燒熱,眾神退位,溪水猶原摻著雲鑼及嗩吶的迴響,鬼聲啾啾,吵到天光。」(林俊穎,《我不可告人的鄉愁》,2011)
#「下午一兩點鐘起演。這是我第一次看見舞台上有真的太陽,奇異地覺得非常感動。綉著一行行湖色仙鶴的大紅平金帳幔,那上面斜照著的陽光,的確是另一個年代的陽光。那繡花簾幔便也發出淡淡的腦油氣,沒有那些銷洋莊的假骨董那麼乾淨…
這戲台上佈置的想必是個中產的仕宦人家的上房,但是房間裡還是一樣可以放著瓶瓶罐罐,裡面裝著餵雀子的小米,或是糖蓮子。可以想像房間裡除了紅木傢具屏風字畫之外還有馬桶在床背後。烏沈沈的垂著湘簾,然而還是滿房紅艷艷的太陽影子。彷彿是一個初夏的上午,在一個興旺的人家。」(張愛玲,〈華麗緣〉,1947)
#「街上值得一看的正多著。黃昏的時候,路旁歇著人力車,一個女人斜欠坐在車上,手裡挽著網袋,袋裡有柿子。車夫蹲在地下,點那盞油燈。天黑了,女人腳旁的燈漸漸亮了起來。小飯舖常常在門口煮南瓜,味道雖不見得好,那熱騰騰的瓜氣與「照眼明」的紅色卻予人一种「暖老溫貧」的感覺。」(張愛玲,〈道路以目〉,1944)
二、飲食與情感:飲食其實易寫難工,常見的多是關於口感的描寫,但事實上情緒往往藏在食物的細節裡,而這些細節感受的描寫之所以能讓讀者理解,其實是建立在文化經驗上,而非文字的形容。因此要如何把一種對讀者來說全新的飲食體驗轉化成人人能懂的文字,著實是一種考驗。柯裕棻老師舉海明威與約翰。柏格的文章為例說明:
「我點了一打葡萄牙生蠔和半瓶無甜味的白酒。每次寫完一篇小說,我總有股被掏空的感覺,既愉悅又憂傷。
當我吃下帶濃烈海腥味的生蠔時,冰涼的白酒沖淡了生蠔那微微的金屬味道,只剩下海鮮味和多汁的嫩肉。我吸著生蠔殼裡冷涼的汁液,再藉暢快的酒勁沖下胃裡,那股被掏空了的感覺消失了,我又愉快起來。」
「啤酒很冰涼,喝下去舒服極了。油酥蘋果做得香脆,澆上蜜汁,橄欖油也很香。我把現磨黑胡椒粉撒在洋芋上,麵包沾橄欖油,先喝下一大口啤酒,而後慢慢吃,慢慢喝。吃完油酥蘋果,我又叫了一份,以及一盤燻香腸。這種香腸有點像切成兩半、結實粗厚的牛肉腸,塗上一種特製的芥末醬。我用麵包把盤子裡的橄欖油和芥末醬抹得一乾二淨,慢慢喝著啤酒,直到酒已失去涼意,便一口飲盡。
我找了一個角落,坐下,打開筆記本寫起來,午後的陽光越過我的肩頭。服務生端來一杯加了奶的咖啡,涼了以後我喝了半杯,把杯子放在桌上,繼續寫作。停筆後,我還不想離開河邊。在這兒,我清楚地看見鱒魚在池裡游來游去,水面的漣漪輕輕撞擊著橋下木樁加固的橋墩。我寫的是戰後返鄉的故事,但其中沒有提到戰事。」(海明威 (1960)《流動的饗宴:巴黎回憶錄》)
這都是海明威在書寫《旭日東昇》、《戰地春夢》時的貧困生活中,所留下的日記文字裏所呈現出他對於食物的種種感受,對於想要著手於食物對應人生的情感的描寫,這本書都是老師極為推薦的。
最後,柯裕棻老師援引約翰。柏格 John Berger,《我們在此相遇》中的一段文字作為今天的結尾。文中John Berger用切片的白煮蛋搭配綠色的菜蔬,那種「融合了蔬菜的尖銳酸楚與雞蛋的圓潤舒適的滋味」來對比著波蘭人在戰亂裏流離失所的人生,真是讓人嘆為觀止、無法比擬的形容。
嗯,他閉上眼睛,你把湯準備好,端上來,然後在每個碗裡,放一顆全熟的白煮蛋,熱的。記得要在碗旁邊擺上湯匙還有刀子。把蛋切成一片一片,和著綠色的湯一起吃。那種融合了蔬菜的尖銳酸楚與雞蛋的圓潤舒適的滋味,會讓你想起某件非比尋常的事情。某種杳然遠去的事情。 家嗎? 當然不是。 那是甚麼? 是倖存,也許吧。 ~(《我們在此相遇》,約翰。柏格 John Berger,2005)講師簡介: 柯裕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傳播藝術博士,現任教於政治大學新聞系,研究主題為電視文化與消費社會。著有散文集《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浮生草》等,小說集《冰箱》,編有對談錄《批判的連結》等。 書單: #John Berger散文《我們在此相遇》、藝評《觀看之道》、圖文對照攝影集 #羅蘭巴特 #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 #班雅明《單向》(童年) #張岱《陶庵夢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