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07. 易寫難工說散文

2013.04.25

講題:易寫難工說散文
講師:亮軒
日期:2013.04.25

前言:「在古稀之年,能吃能睡,心無罣礙,沾枕即睡是一種福氣,清醒的每一分鐘都在工作,加上中國本身在散文上也有極為豐沛的發展,值得好好跟大家分享。」課程開始,亮軒老師以這段話跟同學一起分享。



一、散文本質v.s.個人經驗
1. 散文本質
散文本質即是文學,文學又不離藝術,說到藝術,其實就是人生,所以討論散文要從人生面的觀察開始。中國哲學從古以來傳承了一百多年,後由孔子弟子蒐羅而成《論語》,這本書可以說是中國散文史的鼻祖。就藝術創作部份而言,它是較短的句子,也因此我們無法產生像荷馬史詩般的長篇;而西方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因為有弟子亞歷山大透過轉戰世界蒐羅成分類、統計成各種研究資料,成就西方龐雜的哲學系統,也就因為分類繁細而有後來的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及符號學等學門。符號學乃是由廣義的語言擴張成藝術的表達,而文學乃是藝術其中的一個類別。人的生存除了科學外,極重要的二項元素是「情」、「趣」,這必需藉由科學以外的方法和策略才能達成。這種「情」、「趣」的表達又唯有憑藉藝術表達,若是採用文字,則體現在文學上,若是採用了繪畫、音樂……表達,則無形中擴張了語言的世界,達到了更一種更深廣的層面。

2. 從繪畫方面體悟人生
在個人繪畫過程中,由題材選擇、構圖、使用媒材工具等等都需要仔細地思考,這點跟散文書寫並無差異;而繪畫尺寸的決定、用具的揀擇,這就關係到了書寫的體栽。語言是文學創作的工具,並非要釐清真理,而是要表達情、趣,它並非是一種核心的表達,但包羅廣擴,可以有詩、散文、小說……等表達,而散文正是處在文學世界的邊緣,難以定義。

3. 康德談人生
康德一生中未曾離家五十公里遠,但他帶給文史哲各方的影響卻是無遠弗屆的,對於紛擾的人世,他提出三大原則:
1. 數學發展先於語言文字
2. 數學構成了科學基礎
3. 科學上的問題有待物理、科技去解決,人的問題則有賴倫理學去解決,而狹義的倫理學則是透過語言文字去表達,用藝術去解決。以梵谷畫作為例,〈麥田群鴉〉給人絕望的感覺,〈青青麥田〉則給人明亮、豐盈的感受。

4. 以《牡丹亭》、《紅樓夢》為例,說明散文之易寫難工,其原因就是人生充滿了艱難,須得一一參悟,點滴倍嚐才能明白。人生在世短暫,只能選擇少數幾樣把它做好,不管是做一名擦鞋匠、作家、老師、母親……都是要花上數年的時間才能真正做好;並非所有的題材都需親身去嘗試,一個好的藝術家需得有一顆悲憫的心,設身處地去感受他人的感受,繼而內化成創作,同時,人也要懂得欣賞、評鑑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


二、作者現身說作品
課程後半段,亮軒老師談起曾經起意創作一本以水果為書寫主題的書,卻因難以抽出時間而尚未能完作,散文創作這件事往往就是這樣,身為創作人必須能下定決心,並且在書寫時就要牢記:「讀者只看一次」這樣藝術家都須面臨的難題,換句話說,一個藝術家耗盡一生心力所創作的作品,觀賞者往往只花費三分鐘的時間去觀看,散文作品也是一樣(或許有的人會看兩遍、三遍,但那屬極少數),所以就必須把握住「讓你的讀者只看一次,但他會記住。」,而要掌握到如此反應,那麼,你的作品就必須要不同。與眾不同,才能留下印象。接著老師以《亮軒開講說散文》這本書為例為大家說明散文書寫的力道和用心。這本書雖然收羅的26篇文章都屬議論(議論散文),但其中每一篇除了極精準地接近1500字、同時也是精采的散文(老師自言,誤差值絕不多於25字),要如此精準、科學地書寫,足見當時所下的苦心,他並且自我要求每一篇文章都「十分可讀」;亮軒老師並提醒我們,散文要寫得好,首先就要讀書,小說、詩、散文諸文類中,唯有散文對於讀書有極大的要求,正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只有經過多年的小心準備,書寫時才能呼風喚雨,下筆成文。

接著亮軒老師以〈攀小徑而開大路〉這篇為聯合報的邀稿而寫的文章為例,說明他個人這麼多年來在散文創作的心得,可以統整為以下幾點:
1. 必先有文才有篇名,不必苦思糾結在命名上
2. 文章未必每回都且戰且走
3. 散文的開頭:山從人面起,開篇即需引人入勝。「王鼎鈞並沒有長期寫日記的習慣,他每日的寫作量非常大,遠遠超過一篇日記。王鼎鈞的寫作,似乎也不僅為了發表,許多的作品,是多年後看看發表也可以的作品,這就是說,王鼎鈞總是在寫,不斷的寫,用各種方式寫,短長虛實不拘,到今天快要九十歲了,他還在寫,而且越寫越精采,每一冊新書出版,都讓人為之一驚,真是異數。」這一小段已經勾勒出這篇文章的主角,緊緊抓住了閱讀者的注意力。
4. 「寫日記,大多數人,包括寫日記的本人在內,都以表現恆心毅力為上,把寫日記這一件事當作跑馬拉松,這類的日記跟寫手有得是,但是恆心有的時候像本能,「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進處幾多難」,蒼蠅找路而未得,牠也付出了恆心。那樣的恆心造就了什麼就很難說了。有的人寫日記,是為了公開傳世的,胡適就會留下日記底稿,蔣公嘛除了復國建國幾無其他,這樣的日記就是一本流水帳,因為他們是大戶,流水帳也很有可觀,小人物的就是另一回事了。有人寫日記是為了出氣,發表出來的都是罵人紀錄,沒有發表,就是自我發洩,對身體有益而已。至於祕聞隱私藉著日記體展露無遺,讀日記的人會感到正在犯罪,也是一種異形。」第二段,有辯證即有吸引力,加上信手拈來用典(但要小心流於自大自戀),加上新奇有趣的見解,更吸引人。「大戶」、「小人物」幾語正是說明用典之外,文章還要懂得比喻,有比喻就有趣。
5. 「日記是文字表達中能夠發揮最大自由的文體,百花齊放,百味雜陳,然而可觀者少。」這段是命題,原可放在文章的第一段,但不若原首段來得有趣而吸引人,所以透過小心地處理,放在文章中。
6. 「經過市場,見一小販擺攤賣日記,忽然想到光陰,隨手買了三本,打算寫三年日記,希望上天再給我三年時間,讓我寫完回憶錄。」這就是作者隨處拈來的妙手生花,這樣的動機是偶然,成了命運不朽的必然。








推薦閱讀:
1. 王鼎鈞〈碎琉璃〉
2. 亮軒《亮軒開講說散文》
3. 王鼎鈞《王鼎鈞回憶錄》
4. 尤金.歐尼爾、莎士比亞的劇本


講師簡介:
亮軒,本名馬國光,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傳播碩士。曾任國立藝專廣電科主任、中廣公司節目主持人、聯合報專欄組副主任,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副教授,講授美學、語言與邏輯、經典選讀、藝術修辭等課程。著作有《青田街七巷六號》、《情人的花束》、《亮軒極短篇》、《風雨陰晴王鼎鈞》、《邊緣電影筆記》、《2004∕亮軒》、《亮軒開講散文篇》等二十餘種。2012年開始於自宅開闢「亮軒書場」,以美學為講述核心。曾獲頒「中山文藝散文獎」及「吳魯芹散文推薦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