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07. 黃春明的〈兩個油漆匠〉

講題:黃春明的〈兩個油漆匠〉
講師:吳達芸
日期:2013.04.02


今天的課程講題原訂是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不過在同學和老師的討論之後,決定更改為〈兩個油漆匠〉,同學們也在前兩週就拿到紙本講義回去閱讀。「作為一個寫作者,必然是需要顧及讀者的反應和心理;但有時我們在閱讀某些作品時,也會在閱讀中途因為故事了無新意而意興闌珊地失去閱讀樂趣,就像最近的震驚社會的殺人事件,雖然還沒有完全宣布破案,但讀者都已經在心中自有一番定案,報刊雜誌也把它從頭版移到了二版B面就是一例。」達芸老師從最近轟動一時的社會時事新聞作為開端引言,進入今天的課程討論。

截至這篇〈兩個油漆匠〉小說為止,我們已經閱讀了數篇黃春明的作品,不管是上課選讀的小說或同學們自己的閱讀經驗裏,都很明顯地看出黃春明的作品結局往往在篇末急轉而下地訴說小人物的悲劇,這樣的書寫立意或許可以自黃春明在《莎喲哪啦,再見!》這本書中代自序的〈男人與小刀〉中一窺其貌,〈男人與小刀〉是黃春明年輕時初試啼聲時時發表的作品。敘述一位二十出頭歲的男子陽育奉父命回家辦理婚事,在回宜蘭的火車上巧遇已嫁他人的前女友琇美。言談中得知對方現在過得很幸福,當下心中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便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刀開始削著晚報及梨子,並故意透露出自己此次回宜蘭是為了結婚,然事實卻非如此,他是回來拒絕父親因債務而安排的婚事。兩人下車後一起走了一段路,可是,陽育心中突然產生一些壞念頭,為了甩開這些壞念頭,他就丟下琇美跑走了。回到家中後,陽育仍堅持拒絕了婚事,故事陽育搭著公車來到一個山腳,開始與心中的自己對話,以問答的方式勾起許多過往回憶。中學的校歌勾起心中對母校的怨恨;想起在自己小二時死去的母親,短短的一句「沒什麼。不過要是她在的話,我可能不至於這樣。」訴出對已故母親的思念;之後又想到自己頭一次花錢買的女人……。種種不堪的記憶,讓他最後想著:如何死去才不會痛苦?終於,他選擇以小刀結束自己的生命。作者黃春明在這篇小說中以「刀子」做為主角陽育心中掙扎的象徵,這篇小說也是他開始進入現代文學的開端,當時國內許多作家都以「存在主義」探討生命的本質作為書寫發想,達芸老師並與卡繆的《異鄉人》作品這部經典代表作品為例為大家說明何謂「存在主義」,並跟同學討論黃春明是不是也是這樣一名以存在主義為出發而開始創作出這些充滿著社會關懷與批判的作家。

不同於之前曾上過《家變》閱讀的課程,達芸老師說著這回試圖以「心理學」為出發帶領大家閱讀黃春明,讓同學們更深一層領略黃氏書寫的特色,其何所為與為何為背後的關係。化身為上帝安排作品中所有情節的小說作家,在〈兩個油漆匠〉這篇小說裏的兩個主角中選擇了顯露出阿力的心理狀態,卻把猴子的心態略去不表,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才一一展露出蛛絲馬跡,用這樣的敍述方式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情跟隨著情節起伏,直到故事的結局裏主角猴子的墜樓過程中,透過週遭新聞媒體及另一名主角阿力的反應,這才抽絲剝繭地透露出作者藉由這個故事所欲表達的真相。對於兩位主角的油漆廣告看板工作,黃春明一開始即以「徒勞無功」形容,於此,達芸老師引卡繆所寫的〈薛西弗斯的神話〉一文中的開端訴說的希臘神話:「神祇們處罰薛西弗斯,叫他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去,由於它本身的重量,巨石又從山頂上滾下來。他們是有一些理由認為沒有更可怕的處罰比過從事徒勞無功和毫無希望的工作。」對於薛西弗斯週而復始的行為,卡謬用一種「超脫」的心態去重新闡述,於是在一念之間就轉識成智。

最後,達芸老師為同學們介紹「個體心理學」與「群體心理學」都揭示了人類心理中存在著某些不受理性原則支配的強大因素,尤其是「集體行為」的首要作用為心理因素:無論政治或經濟方面;無論左傾世界、還是資產階級世界,因為「集體行為」而展現出的對理智的蔑視、對暴力的嗜好,揭示也砸爛了「理性的人」的夢幻,由群體心理學可知,「英雄」不但具備獨一無二的稟性,也是由喧囂聚集於他身邊的人群所造就。達芸老師並為大家解釋「從眾心理」理論(按: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Asch) 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或受別人意見影響﹞並付諸實行。),並配合本篇小說內容加以對照剖析,老師說明對於〈兩個油漆匠〉這篇小說的閱讀,若是單純認為主角猴子只是配合演出就跳下樓那麼就太過簡單了,事實上黃氏這部作品除了描寫小人物被資方剝削的悲哀和無力外,同時也十分巧妙地隨著情節的鋪陳述說了關於社會心理學中的種種現象,這些都是吾人在閱讀程中不可忽略的。









參考閱讀:
1.黃春明《莎喲哪啦,再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4797
2.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驅。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保羅·沙特和作家卡繆是其代表人物。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加繆)、精神分析學(例如:賓斯萬格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參考維基百科:http://tinyurl.com/yeqym8 )

3. 卡繆《異鄉人》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6751

4.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
http://www.philosophy.com.tw/book/book-32.htm

5. 黃春明被改編為電影劇本的小說
1980年代,導演侯孝賢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三段式集錦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隨後《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兩個油漆匠》、《我愛瑪莉》等七部著作,亦改編為同名電影1989年12月,依據七部電影內容匯集《黃春明電影小說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36730

6. 電影中《兩個油漆匠》的邊工作邊唱歌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Ky-KPMBe_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