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 西遊記與小封神(二)07 《小封神》3
講師:呂興昌
回目:第17回-19回
第十七回 為解紛老土地奔波
上回講到臨水夫人向土地公講述乾坤斗被孫大聖搶走一事正欲大動干戈云云,土地公才講明祂正是為此事調停而來;而同時鹿角仙等四妖探得消息大驚,商議著求馬扁禪師相助一節,本回續講。老師提醒同學,這一回與書中他回不同,並無慣例的「詩云」,其後的原因是作者許丙丁有意或無意的安排不得而知,但卻是一個值得留意的觀察。
本回目中,老師為同學說明尋常人講:「做神不自由,做「仙」較自由,住居名山之中(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自古講尋仙都說:『五嶽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即是此意。」如本書的起篇即講到屠戶自戕歸天,一縷魂魄悠悠飄往南天門,守門者即是豬八戒,稍後也會提到守北天門的金咤(李天王的長子),不似人間總有退休之時,在天上當神職卻因歲壽無盡,永遠必須當職,所以人們常說「做神不自由」。
接著老師舉各姓氏說明台語發音「隨前變調」的特性,例如在台語中「陳仔」、「方仔」、「許仔」、「謝仔」的尾音喚法,都是很好的例子,同時並為同學釋疑關於眾多姓氏如「姚」、「翁」、「孫」等平時被誤唸的情形及正確的唸法發音。
隨著情節講到三山國王廟一段時,老師又為同學說明在台灣各地凡是有「三山國王廟」的地方,即是有客家人聚居。在台南雖然是以閩南人群聚為大宗,但也有三山國王廟,因為有「汕頭」一帶的人民聚集;而續五妃廟一段情節,其實是作者許丙丁結合當年眾人為了補修五妃廟奔走無方的現實情節而寫入,這也是許氏書寫本書的特色之一。
註解:
1.地保:沿襲舊制「保正」(中國自古即有保甲制度),日人治台時改用地保一詞。
2.僥倖:糟糕、可憐之意。
3.闡教:在封神榜內所謂正教,指姜子牙一派;在明朝時講的三教合一(闡教、截教、人教),與現今的儒釋道不同。
4.十一哥:羅漢腳、單身漢。
5.台南小西門:原本的風化區,後遷移至大智街(新町)一帶,但仍是府城「肥水」聚集之地。
6.七娘境:即開隆宮,台南地方習稱七娘境,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建於1733年(清雍正十年)。主祀七星娘娘(七娘媽),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七娘媽廟,以做十六歲習俗聞名。廟前道路於清代因此廟而得名七娘境街。日治時期時大正町(今中山路)切過此街,今仍保有巷道曲狹的古意。
7.三山國王廟:在粵東三山國王廟常俗稱為王爺宮或王公宮。三山國王是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台灣民間信仰之一,為潮州籍潮汕人及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
8.婦女會:日治時期即開始發起種種後援會,「婦女會」也是其中之一,台南至今仍有「愛國婦人館」。某個程度來說,台南是較早有男女平等的觀念,一來是受日人統治,受普通國民教育;二來是外來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打破傳統漢族人的「男尊女卑」、「中心主義」等等觀念。
第十八回 馬扁仙奪回乾坤斗
本回目中又有「詩曰」出現。藉由讀詩曰時,呂老師提醒大家,本書中關於許氏漢詩的注音並無統一,常有疑義,時而以文字加注,時而以白音加注,面對這樣二般的注解同學在誦讀時應該多加留意才是,但對於何者為「正確」的台語發音誦讀法則,老師重申就一名閱讀者的觀點來說,我們不必多加強求,反而能更深感受閱讀的樂趣,若對於研究台語發音有興趣的同學,除了教育部提供的台羅拼音與白話字辭典等資源外,同學們也不妨多留意台灣各地的口音腔調異同情形。
本回接續十七回,講金魚仙上山求馬扁禪師相助,馬扁禪師不堪金魚仙的苦苦哀求出手相助,變身火燒婆姐欺騙土地公取回乾坤斗,齊天大聖聞言大怒,向馬兵營而去一節。
第十九回 吹烏幕大聖險喪身
本回續講孫大聖進了馬兵營(按:遺址在今台南市體育館、地方法院一帶,古寧南坊地也。這是明鄭時期即已存在的地名,由於有福安坑溪流過作為水源,馬兵營為先賢鄭成功提督親軍驍騎鎮之簡稱,提督馬信駐守馬兵之地。)與馬扁禪師大戰遇劫,得李天王等人助陣解圍,李天王為破馬扁禪師妖法赴天宮會議求法寶一節,課程結束前,呂老師跟大家預告下週將講天宮會議一段,內容十分恢諧有趣喔,同學們可以先閱讀預習一番。
註解:
1.蘆蓬:帳蓬,台語中並無此說法,通常沿用日語「テント」,テント也是外來語TENT。
2.無影無跡:本詞在今日台語中已有他意,指「子虛烏有之事」,在本書中則是如字面意思,指「消失得無影無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