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Vi. 文化理解與文學書寫:音樂 06

講題:土地之歌:我的文學閱讀與音樂創作
講師:林生祥
DATE:10月30日

在開場唱了〈秀貞介菜園〉之後,生祥老師就今天的講題作了介紹之後,開始用一種聊天的方式與同學開講。老師謙虛的說自己閱讀的文類其實並不多,因為最喜歡讀小說,所以想與大家分享「讀小說的方式」,這也是今天的兩大主題之一,第二個主題是他個人藉由音樂與鍾理和文學對話經驗。

一、我是如何唸小說:
在高雄美濃出身長大,幼時在田野中渡過,雖然美濃盛產菸葉,但因家中並沒有餘裕建菸樓請工人,故母親雖務農但多種水稻,一年兩收,間隔雜種作物如毛豆、花生、酪梨、香蕉等,因從小吃了太多香蕉,長大後再也不肯吃。母親也種過檸檬,他卻至今深愛吃檸檬,連小女兒也深得遺傳,可以單吃檸檬片面不改色。

一般對於客家人「晴耕雨讀」的傳統印象,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成立,老師國小期間他幾乎沒有讀過「課外讀物」,在那個升學主義掛帥的年代,當時只要不是「國立編繹館」出口的書都被家裏列為不良讀物,更別說是「好小子」、「老夫子」等漫畫了。中學時期時偷翻大哥偷藏的武俠小說,持手電筒蒙著棉被偷看得津津有味。高中沈迷於打乒乓球、練琴、玩吉他,完全提不起興趣在課業上的結果是畢業後沒能考上大學,但因此在補習班的那一年卻成了求學記憶中的快樂回憶;因為當時的補習班創辦人(詩人郭楓)集結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黨外人士開補習班,每堂課只上40分鐘,其餘時間都在受「政治教育」,在那一年的時間裏被政治啟蒙之餘也大量吸收了社會運動的養份。也在那一年他遇到一名用台語教授數學的女老師,在代數方程式過程的學習中深深了解語言的魅力。重考後填選志願,發現自己的落點在「淡江大學-交通管理系」,當下欣喜決定一定要去念淡江大學這間可說是民歌手的搖籃的學校,開學第一天馬上加入吉他社團,由此可見對音樂的喜愛勝於其他一切。

大三那年遇到一位喜愛文學的學長,在他的帶領下開始讀書,讀完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後,又接觸了宋澤萊、黃春明、李喬等人的作品,並且用一種地毯式的閱讀方式,大量地讀完每個作者的全部著作;當時讀的陳映真《華盛頓大樓・夜行列車》,至今仍深深記得那份感動。

學長又引介了日本文學給他,深受到芥川龍之介吸引,開始讀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人的作品;之後又開始讀舊俄文學,中國大陸的現代文學小說如莫言、余華……等等。其中莫言《紅高粱家族》讓人眼睛一亮,因為這本把中國鄉野傳奇結合拉美魔幻超現實文學相結合成的小說作品實在太獨特好看,另外他的另一本作品《檀香刑》也非常好看。後來當老師製作《菊花夜行軍》專輯中受到兩個很重要藝術家的影響和感動,一個就是中國一位作家莫言,另一位就是愛爾蘭的音樂家Van Morrison。至於台灣現代小說家,深深受到震撼的作品是甘耀明《殺鬼》,個人非常喜歡,並且非常看好他的發展。

講到拉美魔幻文學,老師也推薦了其中的經典--馬奎斯《百年孤寂》,並建議學員們:「充電的方式應該是多元的,應藉由閱讀讓自己擁有多種層次的養分。」

最後,在講師現場演唱的〈細細妹〉歌聲中,結束上半堂課的內容,我們休息十分鐘。


二、與文學對話
下半堂課一樣是以歌唱開場:〈大地書房〉,由它說起當初做鍾理和專輯的一段緣由,起源於美濃反水庫運動結識了鍾秀梅老師,後2007年鍾鐵民老師重提,於是重讀《鍾理和全集》,由其中尋找可結合成音樂的元素,卻又因故擱置了這個計畫,直到2009年在鍾理和文教基金會的邀請下,才將自己農村的日常與鍾理和的文學場景及題材連結,以歌謠的形式探索,邀請四位南方作家--鍾理和的兒子暨作家鍾鐵民和鍾鐵鈞、詩人曾貴海、金曲獎最佳作詞人鍾永豐,分別以鍾理和的小說和詩作為主要題材,轉鍾理和文字為一首首動人歌謠,終於完成了這張專輯:《大地書房─文學。土地。鍾理和》。

〈大地書房〉
詞:鍾鐵民  曲、唱、吉他:林生祥
http://www.youtube.com/embed/XwrNKW8xqs0

歌詞:
一塊木板權當桌 藤椅樹影庭前坐
青山飄雲龍搞水 山歌男女故事多

遠看田野綠海洋 點點人影耕種忙
翻掘大地尋養料 踏實平和又緊張

竹樹雲煙孤村靜 笠山農場苦經營
山火菸樓西北雨 文章筆墨尋知音



接下來介紹並演唱〈假黎婆〉一曲。「假黎」是客家人對原住民的稱呼,鍾理和筆下的祖母〈假黎婆〉是排灣族原住民,她是祖父的續絃,卻完全融入了客家生活,有一次祖母帶鍾理和入深山,山林原始的氣息喚醒了祖母長期壓抑的心靈,顯現青春煥發的光彩,也讓年少的鍾理和感到陌生驚慌。

〈假黎婆〉
詞:鍾鐵民 曲:林生祥、排灣族傳統曲調 唱:林生祥
http://www.youtube.com/embed/1PiD47HYRGI

歌詞:
假黎婆 捱阿嬤(1) 手背上 有刺花
伊喊捱 細狗牯(2) 惜捱渡(3)捱到離家

還記得 跈阿嬤 入深山 轉妹家(4)
伊開口 低聲唱 番子曲 i-ya-i-yu-la i-ya-i-yu-la

老樹靈 傳風信 喊醒伊 心肚情
翻後生(5) 腳步輕 阿嬤笑容怎按靚 i-ya-i-yu-la

假黎婆 捱阿嬤(1) 手背上 有刺花
伊喊捱 細狗牯(2) 惜捱渡(3)捱到離家 i-ya-i-yu-la i-ya-i-yu-la

註:(1)阿嬤:祖母 (2)細狗牯:膩稱 (3)渡:照顧 (4)轉妹家:回娘家 (5)翻後生:轉年輕


〈笠山農場〉是《鍾理和全集》中《笠山農場》的結尾詩,書中鍾理和用客家傳統山歌的形式,呼應並總結他的代表作。像這類運用民歌/山歌元素在作品中,是鍾理和很大的一個特色,於是在做《大地書房─文學。土地。鍾理和》這張專輯時,我也運用了這樣的元素在音樂中,例如從〈初戀〉及〈蒼蠅〉兩篇小說中汲取而成的歌曲〈過來救捱〉也是。(這兩篇是鍾理和作品中少見且色彩明亮的戀愛小說)

唸誦:〈笠山農場〉歌詞,並說起為了這張專輯而開始了改琴的過程:

整堂課老師手中握著、彈奏著的叫人感到興味不止的「月光琴」(幼女戲稱它為:偷笑月琴),這把琴始於1998年發想、到最後的訂製成型,花了十四年的時間,期間也因為自覺彈琴技藝的不足而遠赴琉球學習三味琴和向日本藝人大竹研等人學習吉他,因而這把琴六條琴絃中的末三條絃也不是傳統的古典吉他絃而是特製的釣魚線,以配合三味琴的音階;也因為製琴過程中感覺到傳統樂器擁有的極大的變動空間--更高科學、更形穩定、更具方便性,詳細過程收錄在FB的網誌中。(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777740796&sk=notes)

〈笠山農場〉(詞:鍾理和)
如今農場又換名 磨刀不聽舊時聲
工人半是初相識 祇解山歌唱太平

莫向人前舊事提 笠山誰復說咖啡
山鳥不管人間事 猶向農場深處啼


最後,演唱另一首《大地書房》中的作品〈過來救捱〉,結束了今天的課程。
詞:鍾鐵民、林生祥 曲、唱、月琴:林生祥
http://www.youtube.com/embed/Lp0xkwfBF2o

歌詞:
十七十八正當時 百花爭早不爭遲
竹筍出尾節節老 今不風流等幾時

細妹一陣風 飄過捱身邊
目珠(1)會傳話 迷到人發顛
細妹細妹 牽得汝手 怕會(2)變仙

菜瓜(3)棚 心緊飆 將妳攬緪緪(4)
弓蕉園 手緊惇(5) 全身像火煎
細妹細妹 共快 (6) 惜汝惜捱

捱企坐毋歇(7) 食睡毋得
心思亂糟糟 全身硬交交(8)
細妹細妹 這下 仰得葛煞(9)

願到(10)汝細妹 我發燒發燒
怎陰陰腦笑(11) 又些把(12)想嗷
細妹細妹 共快 過來救捱

(1)目珠: 眼睛 (2)怕會:恐怕會 (3)菜瓜:絲瓜 (4)攬緪緪:抱緊緊 (5)惇 (6)共快:快點
(7)企坐毋歇:坐立不安 (8)硬交交:硬繃繃 (9)仰得葛煞:怎麼辦 (10)願到:強烈思念
(11)陰陰腦笑:內心竊喜 (12)些把:有點〉


三、問題與回應
問:為什麼會轉向到客語歌謠創作?
答:經歷「新台語歌運動」,開始思考是否能就自己的母語(客語)創作?當天晚上就花了半小時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客語作品,卻被母親潑了冷水,這才知道真正在土地上留下汗水的人,跟受過高等教育、整天只待在書房面對文字的人所喜好與理解的文字特質是非常不一樣的,這才開始調整創作方向和角度,半年後,運用了客家音階創作了〈美濃山下〉,獲得母親讚賞,於是開始了屬於自己的客家民謠創作。

問:老師的客語歌謠創作有沒有可能翻譯成其他語言?例如國語或台語?
答:台語/福佬話比較可能,曾經有一回我聽一個潮州樂團表演,發現他們的語言真的是客家語+福佬話/2,由此可見語言真是漸漸在流動著的。

安可曲:因為未來的世界越來越單一,7-11這個便利商店體系,竟有著掌握著我們的強大力量,讓人無法忽視。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保留我們獨有的文學、音樂,由其間覺醒出屬於我們的獨特性是很重要的,這是這首歌背後的思考。

最後為大家演唱這曲新作品〈7-11〉,結束了今天的課程。






講師簡介:
林生祥,音樂創作者,作品常獲金曲獎等音樂獎項肯定,代表作品有《我等就來唱山歌》、《菊花夜行軍》、《臨暗》、《野生》等,2011年以《大地書房》獲金音獎最佳專輯、最佳民謠專輯和最佳創作歌手等三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