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電影:村上春樹與市川準的案例
講師:簡義明
Date: 06.16
一開始說明他對這堂課程的規劃緣由及期望,簡老師也針對每堂課的講師替學員做一個簡單的背景介紹,接著開始與同學討論作業繳交的可能性:「由聞天祥老師提供大約20部台灣新電影題目,由同學任選一部書寫心得」,決議本期將請同學各繳交一份心得後,開始今天的課程。
一、文學與電影:從台灣新電影的脈絡談起
台灣新電影迄今已經三十年了,自80年代初期受到中影支持的新電影導演,在當時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作品如〈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等,這些作品的劇本多半為原創或改編自文學作品,與當時流行電影截然不同的敍事方式為台灣當時社會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講師引用小野〈台灣電影的文學性格和地景的去中心化〉一文中提出的觀點:
1 長鏡頭和空鏡頭的交互運用,讓電影產生了文學的想像空間和美學的距離。(侯孝賢、蔡德昌)
2 藉由場景本身或是室內空間門窗的框架和許多道具的入境所產生的象徵和隱喻這種屬於文學性的圖像符號。
3 對電影敘事結構中的曖昧容忍度的重視和加強。 (楊德昌)
4 電影中藉由音畫分離的技巧產生一種文學的創造性。(東尼瀧谷)
5 適時出現的詩意旁白,增強的影像中的文學印象和效果。
6 對於文學作品對細節描寫的影像轉換
二、《麥田捕手》--村上春樹的守備位置:經過和同學互動討論彼此閱讀村上春樹的心得看法後,簡老師透過沙林傑的《麥田捕手》為導言,引用了村上春樹〈醞釀出溫暖的小說〉及〈海邊的卡夫卡〉中片段的文字跟同學講述村上在作品中以「想像力」、「責任」、「通道」……為主軸建構了他的作品。(「一切都是想像力的問題。我們的責任從想像力中開始。葉慈這樣寫。In dreams begin the responsibilities--正是這樣。反過來說,沒有想像力的地方或許也不會產生責任。......」--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1. 村上春樹文學作品中,之於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哨兵、剷雪者、守望者、燈塔者」
2. 文本的登岸處:「泛音的感受、身體觀的閱讀、將他人的腦袋接在自己的身體上」嘗試用這樣的方式與他者溝通、或說去理解他者的思維
三、何謂村上春樹的「世界性」:「共同欠缺的東西」形成村上的世界性,這些不存在的普通之物、未知與不可能之事,深切而强烈地影響我們生者的行為舉止和判斷。
四、依附者的規訓牢籠與無依者的精神之旅
五、努力一個「不要讓這世界感到為難」的人生:在離開的翌日週圍的人們也能像我在時一樣愉快的生活。我想成為這樣的人。
六、播放電影片段「遇見百分百的女孩」
七、東尼瀧谷:在播放市川準的「東尼瀧谷」之前,簡老師先約略地介紹了市川準的生平,同時也透過引薦了吉本芭娜娜的作品《鶫》,說明市川準不同於其他日本新生代導涳如是枝裕和、岩井俊二的不同;並在播放「東尼瀧谷」時,提醒同學留意某些畫面片段,說明市川準是刻意利用透過「人物口中唸出旁白」這樣的方式,創造出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構之間產生一種曖昧的空間,成功地演譯了村上原作中的一種特別的氛圍,也巧妙地在電影中營造出村上小說中多元時空並置、交錯的現象。最後在電影的結局中呈現出與小說文本的差異:閉鎖的迴圈與開放的指向。
補充資訊:
◎時報悅讀網:村上春樹的網路森林
◎內田樹《當心村上春樹》
◎楊照《永遠的少年》
◎小森陽一《精讀《海邊的卡夫卡》》
◎楊德昌〈一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ISNszzF76c/
◎陳英雄〈挪威的森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fXD1uSr_Mo
◎侯孝賢〈珈琲時光〉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mqBrcj3k3c/
◎市川準〈東尼瀧谷〉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YFab_yYOB8
私房亂延伸:與課程全然無關的--
◎魔戒前傳山寨版-Born of Hope (希望誕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INwCRM8acM&feature=related
由英國業餘女演員凱特麥德森(Kate Madison)自編自導自演自製的電影,故事是描述托爾金名作「魔戒」中主角亞拉岡的父母--亞拉松(Arathorn)與吉兒蘭(Gilraen)--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麥德森當初意外看到原著中主角雙親的插畫,進而構想出一個全新的虛擬故事,成本花費約二萬五千英鎊(換算新台幣約一百廿五萬元)把電影拍完,和魔戒三部曲的兩億美元比起來真的是超級小成本的製作
紙本講義:
1. 文學與電影:村上春樹和市川準的案例 / 簡義明
http://read-literature-reflection.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18.html
2. 參考書目
http://read-literature-reflection.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