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IIII 自然書寫 (11)


講題:在大肚山上講什麼山盟海誓/許瑜庭
Date: 2012. 05. 03


講師介紹:

許瑜庭,東海大學藝術學碩士(MFA),主修創作。現任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個人創作以地景風物為表象,融合生活文學閱讀,探討土地與人的記憶。近年將藝術理念融入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學、化學、生態、歷史、政治等專業學科共同實驗【環境與人】合授課程。2008年獲電視金鐘獎『美術設計』個人獎。


課程內容:


一、開場:
今天的講師一開始就以播放30分鐘的影片--客家電視台歌舞劇【劉三妹】作為開場,隨著影片內情節的移動,老師也配合著劇情的講解及說明當初她是如何參與這部影片的製作及創作過程中,並意外地因這部影片拿到金鐘獎的美術設計獎。

    按:播放影片--客家電視台歌舞劇【劉三妹】,有歌有舞,講的卻是三個慰安婦的故事—總在等待歡場也有真愛的劉三妹,另陪襯閩南女人阿春、扮裝丑角「半公媽」蔡金花,透過三個老邁妓女在不斷重複的「等嘸客人」時看似瘋狂的嘴碎言語與動作,探索種種沉重話題,呈現一種「怨恨其實也是懷念」的詭譎氛圍。她們三人老店新開,每天灑掃庭除、護膚清潔,好服務顧客藉以糊口,卻總沉溺於自我幻想,在戲謔的咒罵與動作中談人生、談情愛、談戰爭,更多時候是用各種明示暗喻談論著「性」與「人性」。唱詞、對白直接大膽。(資料來源:公共電視)
    【劉三妹】(上)http://www.youtube.com/watch?v=9ggPpr_Fk-8
    【劉三妹】(下)http://www.youtube.com/watch?v=ZDJcFValBq4


二、內容

(一)接著透過介紹吳天章、吳瑪悧……等人的創作,老師自述在創作路上的思考脈絡
#本國:
-對於文化的認同?沈靜的創作風格與環境的關係和厚度?
-繪畫是什麼? 藝術(文學)創作者對現代環境的意義是什麼?

#西方:
-『認識你自己』(gnothi seauton) ,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
-『社會雕塑』,波依斯(Joseph Beuys, 1921-1986)(70年代後,後現代藝術指標人物)
 -作品:對一隻死兔子講解藝術
 -作品:我愛紐約,紐約愛我
 -作品:七千棵橡樹


(二)個人創作-《紅土上》畢業展及其他創作與展覧
-以「紅土上」作為創作論述的標題,是由於「紅土上」不啻作為一個畢業展覽的專題,還代表了個人的創作美學觀。「紅土」,是腳下所立的土地,是現實的狀態;「紅土上」,則是對現狀地位的自覺,將鏡頭拉遠,關照紅土上的一切──是創作者自覺處在現實的狀態,為未來的生命先行回憶的動作。也隱含個人對「創作者」在現今世界的立場與態度。
-《紅土上》以創作研究,所歸納的『旅行意識』--心靈的歸屬感、孤獨的必要、強大勢力的警覺;對應著許慎《說文解字》對於旅行的解釋釋,竟然是以一個「麗」字總結;而因為遷徙的記憶,認為旅行應是一種心境。

隨著從「紅土上」的出發,老師展示了她個人的一系列不同的創作,並細心地為大家講解膠彩/日本畫的創作媒材,從所使用的特殊礦物顏彩介紹到創作過程是如何觀察→素描→製稿→定稿→上膠礬水→裱畫木板→待乾燥→上稿→底色→輪廓→上色、多層敷染或厚塗……,同時並在創作路上不停地自問:『我是誰?」、「我在哪裡?」。最後,老師這樣說:「材料的自然特質,使我得以運用一個低調但安全的方式,去詮釋涵蓋資本主義手段、人文情感的『環境』的看法。」從電子螢幕上展示的一系列畫作中,或許失了顏料本身的厚實感,但仍然,視覺上依舊可以感受到流動顏彩下的寧靜與生命的律動,就像老師娓娓的訴說一樣,有一種安靜卻難以忽視的力量,不斷自講台上默默傳遞過來,直到課程最終。

老師用這段話當結語並且勉勵我們:「我很關注媒體如何彰顯我們所關心的環境議題,但日本畫創作,讓我知道不要輕忽生活儀式的力量。培養一個『不慕榮利』的生活儀式,得以讓人在關心環境與自然的同時,減低對體制的焦慮感。

是的,不要輕忽生活儀式的力量。培養一個「不慕榮利」的生活儀式,在關心環境與自然的同時,減低對體制的焦慮感,並且,靜靜地由已身出發而潛移環境。

之於改變,我相信,安靜,才是最大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