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10. 另一種「知性」:閱讀楊照

講題:另一種「知性」:閱讀楊照
講師:簡義明
日期:2013.05.16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楊照,雖然年紀不大,但因少年即富盛名,在寫作及人生生涯上有極其複雜性,而知識範疇又極其廣濶,所以我們必須透過紙本講義的補充讓同學參考,另外也會提供給同學們作家BLOG給大家。由於並未真正拿到學位,楊照其實不算一個真正的「學術人」,即使著作等身,也只在學校客座兼課,而主要朝著媒體界發展。簡老師談起,當他還在學時,台灣文學還未有一個真正的定位,政大曾經請來兩位頗受爭議的作家前來授課(非正式學分課程),陳芳明(主講台灣文學的理論與傳統)之外,另一名即是楊照。

一、破框與越界
(一)散文集
楊照的散文書寫有許多集結成書出版,其中《迷路的詩》(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與《Café Monday》(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寫的是他在現代詩書寫領域的體認和心得;而《悲歡球場》(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與《場邊楊照》(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則是少見的以美國職棒、NBA為主題的運動散文書寫,當然楊照也有跟音樂有關的書寫,例如《想樂:發掘五○首古典音樂的恆久光彩》(台北:天下出版社,2011年)與《想樂第二輯:聆聽五○首古典音樂的悠揚樂思》(台北:天下出版社,2012年),不過雖然這幾本作品書寫也是散文文類,但由於文化社會性質較高,雖然感到分類的棘手性,但簡老師還是把它們分類到「文學、文化評論」部份,事實上這種文類混雜的曖昧性質正是凸顯出楊照這類的作者在文章中提供豐富的知識性與複雜性,也是他個人的迷人獨特風格所在。

簡老師提醒大家,今天在談楊照散文部份,將會著重在兩個文本,即《迷路的詩》與《尋路青春》(台北:天下文化,2012年)這兩本作品為大家作介紹。另外,簡老師也為大家介紹楊照與馬家輝、胡洪俠合著的作品《忽然,懂了:對照記@1963Ⅱ》(台北:遠流出版社,2013年),三位同樣出生於1963年的媒體工作者,生活成長在不同空間,分別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選擇以共同的關鍵字來展開三方對談式的書寫,其實是饒有趣味的一種嚐試,簡老師建議大家不妨去找來閱讀。

(二)文學、文化評論集
九O年代的楊照雖然負笈他鄉,卻是他最接近台灣文學的時期。楊照自言當初他在美的第一年,陪伴他的是一整個貨櫃的陳映真著作,往往熬夜苦寫萬餘字的評論而不能自已。回到台灣後,由於各方邀約不斷,楊照沒有繼續中輟的學業,而是進入媒體《新新聞》,開始一連串的文化評論書寫,例如《人間凝視-異性與異文化筆記》(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倉皇島嶼-歷史與現實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在我們的時代》(台北:大田出版社,1997年)、《夢與灰燼-戰後文學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台北:大田出版社,1998年)……等等。

(三)經典詮釋集
2009年之後,楊照開始另一種文學的嘗試,即是開始在台北開始一連串的文化講座,例如誠品講談及敏隆講堂等,講課內容涵蓋了文學、人文、科普等領域,並把講課內容集結出書,例如:《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台北:左岸文化,2010年)、《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台北:本事文化,2011年)、楊照:《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台北:本事文化,2011年)、《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台北:麥田,2013年),特別是在推理小說部份,楊照不諱言自己在這個領域的閱讀受到日本傳統推理小說的影響,例如松本清張、宮部美幸等作家的作品,這個部份的課程輯錄成《推理小門由此進》(台北:本事文化,2013年)一書,簡老師說透過這些經典詮釋的閱讀,不僅是讀到楊照,同時也可以藉由楊照整理出的種種脈絡線索,擴張自我的閱讀版圖,對讀者來說真是很大的收穫。


二、學院與世界
身份的移動與裝扮:楊照從一名文藝青年,到立志成為歷史學者,卻由於負笈美國而因緣際會成為一名公共知識份子、媒體人(任職《新新聞》週刊、主持帶狀廣播節目)、寫字的人(在各報刊雜誌寫專欄),這幾個角色身份可以做為我們觀察楊照這名作家的種種面向,雖然在文學層面的部份,由於楊照的時間被其他事務瓜分而略顯薄弱,但就公共議題的部份,楊照的評論卻十分值得我們閱讀,關於此,簡老師為同學們推介《楊照精選集》中的〈失敗主義的左派〉一文。


三、小寫與大寫;細節與脈絡
課程的第二部份,簡老師先從《尋路青春》:〈虛構、欺瞞的同質環境〉及〈死亡的幽微身影〉這兩篇文章談起,同時也為同學們播放楊照本人的朗誦CD,配合著作者本人的朗讀,悠悠地隨著作者文字時快時慢地進入他描寫的世界。簡老師在播放完作者朗讀CD後,簡老師為大家說明,在聆聽過作家本人對文章的朗讀,常常有一種「我手寫我口」的心情,事實上楊照不止是在散文書寫部份,包括社論或文化評論的書寫,他都是刻意以這樣類散文的語感來表達,簡老師並以楊照BLOG中〈混亂、抗拒秩序的誘惑--讀艾可的『無盡的名單』〉這篇文章為例,說明即便是這樣一個後現代作家的作品,楊照仍是以這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為讀者陳述介紹,「隱約躍動著非理性的光芒」,這也是楊照書寫書評的特色。

《尋路青春》這兩篇文章可以說是楊照透過地景與物景,把他個人生命記憶與社會歷史脈動做一種牽連,同時在表達中也暗嵌出一種反思或提問,對於這些反思或提問或許讀者到文末仍然未能找尋到答案,但卻不由得開始思考,屬於自己生命中的同類問號,而這也是楊照極大的一項書寫特色。

如同今天選讀的《尋路青春》兩篇文章中反覆提及引用瘂弦的作品,《迷路的詩》中,楊照也在不同的篇章引用了楊牧的詩〈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簡老師同時為大家簡要地說明了這首詩對於楊照與楊牧兩個人之間的一段淵源,並且在個人課程上提列《迷路的詩》這本書作為大一散文課的暑期閱讀書單中),而在〈如雪的聲音〉這篇文章中,楊照透過洛夫〈石室之死亡〉,回到他的高中時期,書寫出當時年少的反叛,與不斷地反覆詰問關於人生、哲學與愛情的追求等等種問題。「如雪的聲音」是怎麼樣的聲音?楊照在文章中這一段提出了一連串十數個問題,卻始終沒有答案,這也正是讀詩的真諦,最後不必一定要有什麼答案,而是在詰問與追尋過程中,心中的衝擊和感受。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則是楊照對於年少時期參與「三三」的敍述與反思,對於這個人生階段,楊照以楊澤的詩〈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作結,簡老師說明,《迷路的詩》這本書與其說是楊照對少年經驗記憶的記錄,不如說是一種作家對於年少階段的懺情。

課程最後,簡老師為大家開了三本書單作為「知性」散文推薦閱讀:尉任之《室內靜物 窗外風景》(台北:印刻,2011)、尉天驄《回首我們的時代》(台北:印刻,2011)及John Berger《留住一切親愛的》(台北:麥田,2009,吳莉君譯)。簡老師並以尉任之《室內靜物 窗外風景》中〈天堂之門已經打開〉為大家說明這個作家如何以一種平實的文字敍述書寫出走過至親過世的傷痛,與其處理面臨死亡的一種態度,是與楊照截然不同的書寫風格;而這幾本著作除了在書寫內容中的「不設限」,同時在書寫進行中也未有一種「我在寫散文」的意欲為之,同時也與時下散文過於「輕、散、浮動」的風格不同而更具知性,這幾個特色正是老師想以講義中「我們在此相遇:『知性』散文推薦閱讀」為標題推薦給大家的原因。








延伸閱讀:
1. 楊照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
2. 府城講壇 楊照「故事與聽故事的人」
   http://masters-nmtl.org/
3. 楊照〈混亂、抗拒秩序的誘惑--讀艾可的『無盡的名單』〉
4. 洛夫〈石室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