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芳草文學-緒論
DATE:2012. 02. 23
一、講師介紹:
這期課程是台灣文學教室第4期(之前開過「女性書寫工作坊」、「文學愛與死」、「家族書寫」等課程),本期主題是「芳草文學賞析」,相異於之前的書寫課程,本期著重在賞析,但期末時仍希望同學就上課心得繳交一篇作業。這期課程由吳達芸老師及呂興昌老師分別上課;呂老師主要講述台灣古典詩及台灣歌謠、說唱藝術中的芳草文學賞析的部份,而吳老師則是講述中國文學及台灣現代文學中的芳草文學賞析,同時也涉及西洋文學中並延申到芳草於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享受──芳療文學賞析並請來呂毅慈老師跟大家介紹芳香療法。
二、課程導引:
達芸老師首先引之前「家族書寫」課堂上曾向同學提示過的「我說了算」,並從『史』字的象形古體「以手執中」講述古時史家的態度(史觀)並藉以說明中國文化建構的基礎,並旁徵博引地講述了中國文字的起源(清.劉鴞《鐵雲藏龜》);同時分別闡述了東西方對於小說界定地位的岐異--「小說」源自西方,是一種虛構(Fiction);而在中國文化中,小說位居九流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之外,由此可見東西方文化中對於「小說」文學定位的差別待遇。
三、課程內容:
在講述完本期課程內容概況之後,老師從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歌謠開始了今天的課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以這首傳聞是李叔同(弘一大師)所作的〈送別》來說明這一期課程主題「芳草文學賞析」中的命名起源。
所謂「芳草」係涵蓋天地間花草樹木,以賦比興手法呈現在文學中常以芳草作題材,藉賦比興手法予以曲致其情其意,而此即本次課程聚焦所在。而所謂賦比興乃作文之法(賦:直陳其事──直述;比:以彼狀此──比喻;興:托物興詞──聯想,例《詩經》〈關睢〉篇);並經由孔子在《論語》〈陽貨篇〉第17中提倡學詩,說明學詩的諸多好處──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而其間的「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正是與本堂課程所切身相關。
吳老師並講述西洋文化中「原型模式」(archetypal patterns)與神話間的密切關係,並為大家說明詠物詩中的「原型」就是「普遍的象徵」(universal symbols),例如中國文學中的「菊」象徵高潔;「蘭」除了君子風範外,也用來形容大家閨秀的端秀(事實上中國文化中,植物向來是女人的化身,也是一種普遍象徵),這在在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意象肇因於文化傳承所賦予。
而在中國文學中,關於詠物這個文學表現方式與西洋文學殊異,尤其是詩文裏「芳草」、「蟬」……等等「物」的意涵,在東方是極其獨特且有深遠寓意的,例如《楚辭》〈離騷〉 (蕭艾)、《詩經》〈桃夭〉、唐。李商隱〈蟬〉/韓翊〈章臺柳〉/柳永〈雨霖鈴〉(註「雨霖鈴」這一詞牌名,典出唐玄宗因楊貴妃魂斷馬嵬坡後,對她的緬懷之思)等等。
接下來老師引用佛洛依德學生容格在《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中的一段話:「偉大的藝術家具有「原始視力」,具洞察「原型模式」(archetypal patterns)的靈性和以意象表達的天賦。靈性與天賦使他能利用藝術形式,把內心世界的體會感受圓滿呈現出來。」並以陶淵明〈讀山海經13首其十〉為例說明,詩人是如何在閱讀《山海經》的神話後,利用藝術形式把他個人內心世界的體會感受圓滿呈現出來寫成詩,傳承給千百年後的人。
最後老師利用陶淵明〈歸園田居之三〉對應日後將講述的溫佑君《溫式效應》做一對比說明芳草文學的正聲(陶詩:芳草文學的傳統呈現方式)與變聲(溫書:結合芳香療法的芳療文學,為芳草文學在新時代呈現方式)
#課堂資料補充:《詩經植物圖鑑》;《楚辭植物圖鑑》
#課堂功課:請先預讀:(1) 徐四金《香水》(2)溫佑君《溫式效應》
#紙本講義:我的綠色伙伴
----
20120223 台灣文學教室IIII 芳草文學
講師:吳達芸老師 @國立台灣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