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廿四節氣] 外篇:寒食



嘿,妳在街上看過人家賣春捲的攤子嗎?不是北京那種炸春捲,是台式春捲喲!!

這個食物的由來就是因為寒食,三月初三天氣新,用一張薄薄的餅皮細細地把春天攤在裏面,再灑上細細花生糖粉若杏花雨雪,慢慢地捲將起來,咬一口陽光下清涼的空氣和著菜蔬的清新,從舌尖到肚腹滿滿是春天的滋味。

今天來說寒食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我小時候在《古文觀止》上看來的,所以應該不止只是傳說,算是有些歷史淵源吧。

其實是一個笨國君的故事,可是就像端午的由來一樣,即使在一個笨蛋國君的領導下,人民還是溫良純厚極了。他們可能不擅於爭戰,卻能用自己的方式來紀念一個值得的人,而時日既久,這樣的紀念也就變成一則名稱美麗的節日,存在民間和人煙。


=======典故=======================

春秋時候有一個人叫介之推,他是晉國的臣子,侍奉公子重耳。後來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唔,後面這段情節實在是…)

十多年重耳後回國國當上了國君,成了後來的晉文公,並一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將介之推給忘了;經旁人提醒,晉文公才猛然想起,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誰知介之推已帶著母親到深山隱居了。

晉文公和臣子在山中尋覓了許久,仍遍尋不著。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之推是有名的孝子,一定會背著母親跑出來。(什麼餿主意,真是…)

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不見介之推出現,等火熄滅了以後,人們才發現介之推背母親,已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是農曆三月初三。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舉火炊食,寧願吞吃冷食,傳承到後來就成了中國廿四節氣中的寒食。



嗯,故事講完了。但還是要來科普一下:P
正確來說,寒食並不在廿四節氣裏,古曆法中寒食是在冬至後第105日,後來因為清朝曆法改革,寒食被定到了清明前一天,充其量只能算是民間習俗吧,不過我打一開始知道節氣時,我就總是把它擱到記憶裏頭去,所以……(攤手)

廿四節氣,一開始認識是在日曆上。台灣習俗裏,接近過年時常常有商家會送熟客一本新的日曆,而媽媽會把它放在吊掛著那本快撕完的舊日曆釘子旁,等除夕那天再換上。然後我就常常盯著它瞧啊,隨著日子變薄了的本子和嶄新的、厚厚的一疊日子就又要開始囉!

小時候的我是很孤單的孩子,雖然不是家中的獨生子,記憶裏卻總是獨自的時候多些,常常一個人爬到椅子上看日曆,除了大大的數字外,這本一天天變少的冊子會寫很多我不懂的事,例如:「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午時忌刀砧沖虎……」等等,看著看著就亂猜啦: 立夏應該是夏天來了吧,可是為什麼又有一個夏至呢??

再大一些,會去看書了,慢慢看慢慢看很多東西就明白了,覺得中國人真是神奇的民族喔,好聰明懂得用這些節氣來區分時節。當然,因為古時候是農耕社會的緣故,它其實也是一種耕種口訣,提醒農人們什麼時候要播種,氣候又什麼時候有變異……

我猜自己是這樣一點一滴掉進中國文化的懷抱裏,所以對於它的一切都自自然然地喜歡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