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劇本的魅力: 從文字到影像
講師:劉梓潔
今天是這期課程的倒數第二堂課,之前同學們應該聽過許多理論方面的課程了,今天想用一種比較類似分享的方式,來跟大家討論「劇本」這樣的文本。
在劇本被拍攝出來之前,它等同是一種「零」的文本,待它被拍攝出來之後,又轉化成電影,幾乎是一種不存在的文體,既然是這樣一個屬於過渡、不平等的文體,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花費心力去關注、書寫它,就是因為劇本有一種屬於它的「魅力」。一部劇本的工作期到底長達多久?以個人作品〈父後七日〉來說,原本是一篇4000字的散文,後來製片請託寫成劇本約花了半年之間,開拍又因為資金問題延宕,前後總共花了約三年的時間。
類似〈父後七日〉這樣的電影在國際上這幾年也不斷地被推出,例如〈美味關係(Julie & Julia)〉,這部電影就是講述一個平凡無奇的公部門小秘書茱莉,辭掉工作,給自己一年的時間,每天照名廚茱莉亞的食譜做一到兩道菜,365天,524道菜,全程都發文在部落格,後被報紙編輯青睬改編成電影的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成功示範了:真實人生→部落格→出書→拍電影,這一完美文創生產線。
另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在台灣上映時就沒有引起那麼好的迴響,除了推出的時機點(原著已大獲好評,讀者抱著觀望的態度去看電影),加上太多深化的心靈層面很難用畫面表現,即使用了大量的寺院畫面,卻還是很難去體現那些淨化心靈的意涵,加上愛情片比起靈修片好賣太多了。最後,這個「女性成長」之旅,以致於最後淪為好萊塢式的快樂結局--「遇見真愛」。
這兩部電影都是先有書,再有電影,建議同學不妨採用「先看書、再看電影」或「先看電影、再看書」這樣不同的方式,去比較其間的差異,相較於〈父後七日〉這樣從一篇4000字散文延展成一部電影,另一些較有名的先例如:李安〈斷背山〉、張愛玲〈色戒〉都是這樣的例子,建議同學不妨也試著去找出它們的原著來閱讀,從中去發掘出不同於原著中的電影視覺元素。
播放影片片段:〈美味關係(Julie & Julia)〉 預告片
播放影片片段:〈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 預告片
播放影片片段:〈斷背山(brockback mountain )〉預告片
播放影片片段:〈父後七日〉「修改遺照」一節片段
播放影片片段:〈父後七日〉結局
由電影還原到劇本,再由劇本還原到原著文章,再從原著文章還原到現場實況:〈父後七日〉電影中修改遺照片段,講師先講述了當初為了符合禮俗儀式準備遺照不斷修改的實際情形,到了拍成電影時,改編成如電影中在夜市賣盜版音樂帶的父親拿著麥克風、剪接合成兒子拿著花的畫面修改片段,其實情節與實況已有極大的出入,主要是為了鋪陳出一種屬於庶民家庭間的情感;另外劇中的「父親接高中女兒回家,停在路旁吃粽子」的情節也是原著/事實中所沒有的,而是在改編電影時憑空塑造的。
介紹影片:
(1)〈土司(Toast)〉,改編自英國名廚奈傑史萊特Nigel Slater的自傳小說,講述一個名廚究竟是如何踏上追尋美味之路?是因為他媽媽不擅烹飪的誘發,還是母親過世後,為賭氣而決心跟廚藝一流的繼母一較高下?
(2)〈逆光飛翔(Touch of the Light)〉,講述一個眼盲的音樂天才與一個熱愛舞蹈的女孩,在導演很平實、謙卑的說故事手法中,為大家演譯出他們雙線交會的一段動人故事。
播放影片片段:〈土司(Toast)〉預告片
播放影片片段:〈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預告片
播放影片片段:〈陽光練習曲〉預告片
播放影片片段:〈逆光飛翔(Touch of the Light)〉預告片
推薦影片:失戀33天
延伸閱讀:
books
-劉梓潔〈父後七日〉 Link
-張愛玲〈色戒〉
-《Brockback Mountain》
-《Julie & Julia》
Films
-〈美味關係(Julie & Julia)〉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
-〈斷背山(brockback mountain )〉
-〈土司(Toast)〉
-〈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
-〈陽光練習曲〉
-〈逆光飛翔(Touch of the Light)〉
講師介紹:劉梓潔,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現為自由作家、編劇。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著有散文集《父後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