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林良哲 鍾情老曲盤 / 文:郭麗娟


參加學運,開始創作屬於自己年代的台語歌;從著手寫歌,開始尋找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聲音,一片片七十八轉的老曲盤,收錄先民的憂愁與浪漫。手搖唱機裡七十八轉的老曲盤緩緩旋轉,透過鋼針讀取,台灣第一代女歌星純純主唱的「望春風」縈繞整個客廳,媒體人林良哲也娓娓道出他與老曲盤令人怦然心動的收藏歷程。

身為學運世代 創作自己的歌

林良哲,一九六八年生於台中,一九八九年中國發生舉世震驚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當時就讀政治大學法律系的他,內心深受衝擊,由於考研究所延畢一年,正好遇上一九九○年的台灣學運,國內多所大學學生串聯抗議「郝柏村軍人干政」,當時就由朱約信(現在藝名為「豬頭皮」)、陳明章和他帶頭。在學運過程中他們發現:為什麼我們沒有自己的歌?

於是,便和朱約信開始嘗試寫屬於那個年代的台語歌曲,一九九○年,發表由他作詞、朱約信作曲的「無花果」、「玫瑰」,水晶唱片發行。林良哲表示,「無花果」歌詞的創作動機來自吳濁流的小說《無花果》,讓他體悟到台灣長期受外族統治,始終處於漂浮不定的命運:

「無花果啊無花果,
 無葉無根亦無偎,
 留著活命在佇世,
 漂泊渡海來台灣,
 立身倚起美麗島......」

「玫瑰」的詞作,靈感來自於楊逵的小說《壓不扁的玫瑰》,楊逵字裡行間充滿對台灣的感情及被壓迫的悲戚,還有不願被壓扁的志氣,一字一句嵌入他的心靈:

「一蕾玫瑰一叢花,
 伊根深釘佇土底,
 毋驚風雨毋驚雪,
 堅強企在無怨蹉,
 伊是島嶼的玫瑰,
 踮在家己的土地......」

尋找台灣歌謠 與老曲盤結緣

開始創作歌曲後,引發林良哲關心早期流行的台灣歌謠,並尋找相關資料,當時國內涉獵台灣歌謠研究的人並不多,只有莊永明、黃春明、鄭恆隆、簡上仁等人的著作。

一九九三年,林良哲到苗栗通霄鎮拜訪姨丈陳敏達,姨丈的祖父陳芳本,是馬偕博士的學生,也是苗栗苑裡教會的創始牧師,深受馬偕博士四處為人拔牙、醫病的精神所感動,便栽培自己的小孩陳旭日當醫生,一九四四年在苑裡開設「旭日診所」,由於家境優渥,日治時代就開始聽曲盤。當他向姨丈提出想收集早期台灣歌謠的資料時,姨丈表示,坊間有關台灣歌謠的研究著作中,不少與原曲盤有相當大的出入。

莊永明曾在其著作中提及「由於曲盤是易碎的物品,留聲機是昂貴的東西,所以都沒有這些東西可聽,大多是訪問詞曲作者本人或其後代口述......。」因此難免會有謬誤,林良哲舉創作於一九三二年的「桃花泣血記」為例,坊間流傳為四段歌詞,莊永明在其著作中表示歌詞有十一段,後來林良哲收藏到「桃花泣血記」原曲盤和當時印製的歌仔冊中清楚載明,該曲歌詞共有十段。

姨丈找出收藏多年約一百多片老曲盤送給他,大部分是西洋歌曲和少許歌仔戲及南管音樂,其中一片珍貴的七十八轉老曲盤,是發表於一九三八年的台灣創作歌謠「對花」和「春宵吟」,收集到第一張台灣歌謠曲盤,激發他繼續追尋老曲盤的熱情。所謂七十八轉曲盤,就是曲盤一分鐘轉七十八轉,一面只有一首歌曲。

發現桃花泣血記 欣喜若狂掏腰包

一九九五年,林良哲任職於宜蘭縣文化中心蘭陽戲劇團,繼續四處詢問,由於經驗和資訊不足,加上老曲盤收藏不易大多被丟棄,及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的破壞,均毫無斬獲。九五年八月考取自由時報台中駐地記者,重回台中,有一回,在街上遇到兒時玩伴楊川明,閒聊下得知楊川明從事古物買賣,因此當林良哲提及想收藏老曲盤時,楊川明便帶他到彰化縣芬園鄉的彰南路上,這條路上開了二、三十間的民藝店。

會有這麼多民藝店,緣於台灣經濟起飛,一九八○年代左右民眾紛紛改建屋宅,舊的建築材料和物品大量出清,「販仔腳」便到處收購這些被出清的舊家具、舊文獻,轉賣給民藝店,有些「販仔腳」如果收購的數量夠多,也會自己開店。

由於中部地區天氣乾燥,氣候溫和,加上大家族系統仍完整維繫,所以古厝都保留完整,因此當林良哲一九九五年開始跟「販仔腳」們搏感情,收藏老曲盤時,數量還滿多的。「販仔腳」稱七十八轉的曲盤為「土」,因其容易腐化成灰,跟土一樣,那是因為日治時代的七十八轉曲盤,成分大多是「蟲膠」;這是東南亞的一種蟲膠蟲所吐出來的分泌物,經收集後,做為製造曲盤的主要原料。

容易腐化加上頗有重量,「販仔腳」對收購老曲盤的意願不高,直到一九九七年三月,透過楊川明得知高雄縣鳳山有一位古物商收有大批曲盤,到訪後發現,原來這位古物商以前開設唱片行,所以懂得如何保養曲盤,一百多片的曲盤中,林良哲發現珍貴的「桃花泣血記」。

當時坊間根本沒有人收藏到這張曲盤,林良哲隱忍住欣喜若狂的興奮,他挑了二十片歌仔戲和南管的曲盤,並將這片「桃花泣血記」夾在中間,擔心古物商知道這張曲盤的珍貴而開高價,由於當時真正關心台灣歌謠歷史的觀念並不普及,因此當古物商開價一片一百元時,他二話不說,付錢走人,這是除了姨丈送的曲盤外,他收藏到的第一張台灣歌謠曲盤。

研究歌謠先驅 首推日人平澤

當時和李坤成交情不錯的他,馬上打電話告知他買到「桃花泣血記」曲盤,但光有曲盤沒有留聲機可以播放,也是徒勞無功,林良哲想起一位父執輩的陳鄭天瑞醫師家中有留聲機,三個人拿著曲盤,對著留聲機卻不會操作,研究了半天才知道要怎麼裝針頭、操作播放。當台灣第一代女歌星純純(本名劉清香)輕柔唱出「人生相像桃花枝,有時開花有時死......」時,真是既興奮又感動。李坤成後來在林良哲影響下,也開始收藏老曲盤和留聲機。

有了原聲曲盤,除釐清外界對「桃花泣血記」究竟有幾段歌詞的爭議外,從收集到的文獻資料證實,第一個研究台灣歌謠並寫成研究論文的人,並非台灣人,而是一位日本人平澤平七,他在一九三五年時以「平澤丁東」為筆名,在《語苑》雜誌上發表〈台灣語之流行歌〉,平澤平七於一九○○年來到台灣,曾任法院通譯、總督府編修官,編修官的業務就是在總督府裡負責訓練警察,包括編輯「警察對話」。

所謂「警察對話」就是教導日籍警察如何用閩南語和台灣百姓對話。當時日本政府還以加薪為誘因,鼓勵日籍警察學習閩南語和客語,並出版《語苑》雜誌,教導閩南語和客語的發音與會話,平澤平七本身對台灣歌謠頗有研究,就透過《語苑》雜誌將台灣歌謠介紹給日本民眾。

平澤平七所執筆的〈台灣語之流行歌〉中提到,「昭和七年(一九三二年),出版『桃花泣血記』......」文中還將「桃花泣血記」的十段歌詞寫出,後來林良哲又找到昭和八年八月所出版的七字仔歌仔冊,當時的唱片會社會將歌詞印成歌仔冊,方便民眾學唱,其中有一本清楚載明「桃花泣血記」的十段歌詞。

留聲機價格高 流行歌出片少

隨後幾年透過和全國各地「販仔腳」的交情,慢慢收藏到不少老曲盤,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後,由於很多房屋倒塌,重建過程中,很多舊文獻都被清出,他也在這時候收藏到數量頗多的老曲盤,目前他的收藏量單是歌仔戲曲盤就有一千多片,根據文獻記載,日治時期約出版五百首台語流行歌,他收藏約一百首,佔了五分之一。

林良哲分析台語流行歌曲盤收集不易的原因,除易碎、笨重外,日治時代,歌仔戲的出片量和影響力,都遠超過台語流行歌,唱片會社基於商業考量,一齣歌仔戲,可錄製十幾二十片,台語流行歌再怎麼走紅,仍只是一片兩曲。

另外根據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出版的曲盤、留聲機價格表,不難發現,日據時代曲盤和留聲機屬於昂貴的商品,在當時,教師的月薪約二十至三十元,高級公務員如「郡守」的月俸約六十至八十元,但是一張曲盤售價為一塊六角半,最高級的插電型留聲機,售價為六百元,即連哥倫比亞最便宜的攜帶型留聲機,售價也要二十八元,幾乎是老師一個月的薪水,所以很少人買得起。根據宜蘭「林屋鐘錶眼鏡」的林老闆憶述,由於留聲機實在太貴,就出現三五好友出資合買,然後輪流聽的現象。

以前的曲盤銷售不像現在有唱片行經銷,除少數幾家專營的唱片行外,都是在全台各大西藥房、文具店、百貨店、鐘錶店銷售,也非得在這些店才買得到,這些商店向唱片公司批曲盤,然後賺取價差。

日據時代台中最大的唱片行「大宗公司」負責人趙水木生前表示:「當時賣唱片,除了唱片會社派歌星輪流登台演唱外,為了促銷,便在戲院播片中場空檔時播放最新的曲盤,然後在戲單中介紹播放的曲目及提供單位。」

避免磨損過度 應數位化保存

在收藏過程中,林良哲發現客家人由於個性節儉,比較會保存舊東西,有一回隨「販仔腳」到東勢石城的客家庄,約十幾片曲盤中,有一片一九三五年思明唱片發行的「台中震災之歌」,由台灣第一代歌仔戲演員汪思明以七字仔演唱,曲盤內容是描述一九三五年台中后里墩仔腳大地震的災情,雖然「販仔腳」認為索價太高會破壞行情,但林良哲離開後又不捨放棄「台中震災之歌」曲盤,於是回頭照價收購。

身為媒體人,林良哲收藏老曲盤,也寫過不少暢銷曲,如一九九六年,彭明敏競選總統時的主題曲「等待自由的風」:

「一蕊花,用心疼痛,
 土地充滿春天的花香,
 咱的夢,用手來捧,
 等待自由的風吹過頭 鬃......」

其他如「阿爸的心肝寶貝」、「蘇澳來的尾班車」、「等待東北風」......,這些歌的詞作皆出自他的手筆,林良哲表示:「早期的台灣歌謠,原創性相當強,這是近代創作所望塵莫及的,另外當時的作曲家雖處於日治時代,但都能運用台灣既有的文化,例如鄧雨賢擅用南管、姚讚福擅用歌仔戲。」

由於老曲盤採用鋼針讀取,每播放一次就磨損一次,為了讓這些台灣人民的共同記憶能永續保存,透過科技將曲盤「數位化」是必然的趨勢,透過數位化還可以修掉雜音,林良哲痛心的指出:「國語流行歌的數位工程已完成,但台灣歌謠數位化的問題卻不受重視。」他已請人完成將「春宵吟」和「對花」數位化,目前透過台中師範學院向國科會提出「台語流行歌唱片之研究:一九三○至一九九○」,希望透過數位化,完整保存台語歌謠。

林良哲表示,如果政府願意成立相關的博物館,他願意將所收藏的老曲盤捐出,成為台灣全體人民的公共財產,等數位化工程告一段落,他希望能選出十首具代表性的台灣歌謠出版CD,讓後代子孫透過「原音再現」,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與音樂,那才是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生命與泉源。


---
原文刊載於《新台灣新聞週刊》2004/06/03 第428期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8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