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V. 文學與影像敍事 9- 從影迷到策展到製片:循環不息的電影之旅

講題: 從影迷到策展到製片:循環不息的電影之旅
講師: 陳俊蓉

前言:學生時期就是超級影迷,大學時參加電影社無意中累積了完整的電影史知識,後赴英國就讀愛丁堡大學歐洲電影研究,回國後開始從事與電影相關工作。

一、金馬影展與國際影展

1. 從策展工作流程介紹全年度影展工作規劃:金馬影展期間只有一個月,但事實上整個策展活動及相關幕後工作卻長達一年,於此,講師仔細地說明了全年度的工作規劃及流程讓同學們參考,並在說明中補充許多工作內容隨著科技的發展也有所變異,例如「影片租借」,在近兩年的改變就是從傳統標準35厘米底片到數位放映DCP,或許也將成為一種趨勢。

策展工作流程:簡目策劃(1-6月份)→→ 合作廠商洽談&簽約(7-8月份)→→ 節目確定(9月份)→→ 放映籌備&密集宣傳(10月份) →→ 活動開始(11月份)


2. 透過金馬影展花絮影片播放,介紹講述國際影展的內容規劃及各影展參加經驗。

(播放影片:2011年金馬影展花絮)

3. 介紹影片梅里葉《雨果的冒險》中講述電影的發明,隨後播放介紹在2011年金馬影展邀請《梅里葉魔幻家族音樂會》的綵排片段,講述不為人知的幕後工作細節過程。
(播放影片:柏林影展片頭影片)
(播放影片:布魯塞爾影展及金馬類型影展花絮及照片)

4. 從影展分類開始介紹各個影展的特色並比較與台灣金馬影展的差異,例如對同志影片十分開放的柏林影展,並不像台灣最早引介同志電影的金馬影展一樣去規劃同志單位及同志文化,而是視同志如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之不同人種,如空氣般自由地存在於各種類型單元中;以及布魯塞爾影展中類型電影與觀眾的鮮明互動風格,台灣金馬影展也開始嘗試引進類似的影展風格經驗。
--第一類影展:世界首映與國際首映e.g. 柏林影展、坎城影展……等
--第二類影展:區域首映:e.g. 紐約影展、多倫多影展、舊金山影展……等
--第三類影展:各國首映:e.g. 英國首映……等


二、製片經驗分享
成為製片契機:因為四處參加影展發現幾乎看不到台灣創作者身影,參與製片的模糊念頭始生,在一次參加鹿特丹影展時,因為好玩而報名了製片課程,加上多年策展經驗的累積,一次因緣聚會協助作家友人把小說作品轉拍電影,開啟了參與製片工作的開端。

由於個人的策展加上製片經歷,「觀看電影」這件事開始轉換個人從末端接受者的觀眾角色。對於同學提問的選片主客觀的判斷問題,講師先是補充相對於史觀的所謂「新電影」定義之後,再回應她個人起初由單純觀眾角度去選擇影片;幾年後開始加添個人觀看電影的品味和風格,慢慢產生基本選片標準(1)動人、完整性(2)「新鮮」的創作方式;對於可能預期太過冷門但又值得引入不容錯過的影片,採取透過文案透露些許影片線索、為入觀的觀眾事先做好接受不同類型表現方式的心理準備。

世界電影: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說故事的方式所拍出的電影。

三、問題與回應
對於金馬影展等影展播放之非商業影片,離開台北市就失去市場性/無人觀看,除了沒有「觀看習慣」外,或許是因為場域的緣故,參考紀錄片雙年展在台中美術館戶外場地及台南台文館中播放觀眾類型,很明顯與台北市/文青觀眾有極大的差異,就文化紮根這個考量點而言,或許是值得深思的地方;而今年金馬影展在結束後將挑近七十部影片外移到宜蘭開演,也是繼過去到新竹等地方之外,較大規模的移展,除了有政治上因素的助力之外,也希望能有一個很好的嘗試結果。



講師介紹:
陳俊蓉,英國愛丁堡大學歐洲電影研究碩士。曾任職於國內電影發行公司,當過第一屆海洋音樂影展節目策畫,現任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影展部總監。2001年起任職台北金馬執行委員會,負責影展組國際版權聯絡、媒體宣傳及節目策畫等,2006至2007年間,擔任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總監。2009年獲選參加鹿特丹市場展Rotterdam Lab青年製片培訓計畫,參與企畫的短片《片刻暖和》(導演溫知儀),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短片。2010年擔任製片的首部劇情長片《有一天》(導演侯季然),獲邀參加柏林影展青年論壇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