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聞天祥
一、電影與文學,除了藝術跟娛樂之外,還有什麼?
從瓊瑤開始-對社會與華語電影涉入最深的作家,1965年《婉君表妹》是第一部搬上大螢幕的小說,從1965年開始當年就有4部瓊瑤電影,1968年更是多達8部瓊瑤電影上映,1969年後慢慢衰微,到1973年才又開始漸漸興起。
六O、七O不同時期的改編風潮外,七O年代瓊瑤更是自組電影公司,從小說出版、電影拍攝……連主唱、歌詞都由她自己一手包辦,甚至在當小說出版時,由書籍封面即可知接下來將拍攝、上映的電影主角誰人,而電影主唱的專輯也在同時推出,專輯內容即是半部電影原聲帶。
接下來我們就邊看電影,邊為大家說明六、七O年代電影的風潮。
(播放電影片段:《婉君表妹》)
雖然許多人把瓊瑤電影定義為三廳電影,其實是錯誤的,在早期的幾部電影中深具時空與歷史背景,內容也多有報國從軍情節,不管是開濶曠野外景或是庭園樓閣內景的規畫都是十分靠近早期中國電影的,同時也為了符合所謂「社會教化意義」,電影的結局也從原著中的淒清情節一轉而變成從軍報國的勵志結局;同時老師提醒同學們應該可以在剛才播放的畫面中看到片中場景的左右兩邊是被硬生生截掉的,這實在是非常粗暴而不尊重電影的作法,即便是原版DVD,仍然沒能保留當初原片的品質,這真是十分的可惜。
二、《窗外》一片兩拍事件:第一次是由崔小萍導演的黑白電影(至今仍在中影資料館保存),第二次由宋存壽導演的彩色電影,因為作者瓊瑤提出著作權爭議導致彩色電影版本在台灣禁演,只能在境外上映,這是十分可惜的,因為這部電影算是早期拍得十分深刻複雜的一部;宋存壽導演另一部《母親三十歲》也是一部拍得很好的電影,可惜在早期並不符合當時的「主題意識」、「政治正確」的評分標準,而沒能在金馬中得到他應得的好成績與肯定。
三、在六O、七O年代,除了拍「政治正確」或「健康寫實」主題電影之外,另一個選擇就是逃避現實的武俠或瓊瑤電影
(播放電影片段:《我是一片雲》)
這是一部大量以實景拍攝,但內容劇情完全不踏實,堪稱可說是後來典型的瓊瑤電影,也是瓊瑤第一次自組電影公司拍的電影,所以演員包括了全部瓊瑤電影的主角,包括二秦二林同時出現在其中的一部電影。
四、七O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許多小型加工廠林立,這些因為沒有升學條件的年輕人在國小畢業後進入社會,難得的娛樂選擇當然是可以暫時逃避現實、不食人間煙火的瓊瑤電影,而搭配瓊瑤電影的歌曲主唱鳳飛飛也因為成為當時最受歡迎平民歌后,而她也是當時唯一能唱Live的實力堅強的女歌星。
(播放影片片段:鳳飛飛《我愛彩虹》DVD)
五、從鳳飛飛現象說起:在早期民歌時代有所謂的「鳳飛飛現象」指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靡靡之音,直到後來詹弘志寫了一篇文章稱「台灣人心目中的台灣,可能是:城隍廟、擔仔麵、魚丸湯和鳳飛飛。」才一改鳳飛飛現象的意義。
七O年代歌而優則演的歌星有劉文正、陳秋霞、張艾嘉等人,後來鳳飛飛終於也開始主演了一部電影:《春寒》,因為當時並不流行演員自行配音,所以片中的鳳飛飛唱歌跟說話是不同聲音的。
(播放影片片段:《春寒》)
(播放影片片段:《風兒踢踏踩》)
《風兒踢踏踩》是侯孝賢執導拍的第二部電影,雖然此時仍然是以國語電影為主流,導演侯孝賢已經開始在片中加入一些台語的元素,同時也已經可以從這部片中看出侯孝賢「自然」風格類型元素與對電影現實本體重視的拍攝特質。
最後,本堂課在播放《鳳飛飛2003年演唱會》DVD中,鳳飛飛演唱《我是一片雲》電影插曲:〈松林的低語〉悠揚深情、如泣如訴的歌聲中進入了尾聲,聞天祥老師同時講述了在這一場演唱會中的〈組曲:巧合, 一道彩虹, 我不能沒信心〉被香港林奕華採用在《大娛樂家》舞台劇中,並要求主演梁詠琪不止以演唱會中的鳳飛飛為藍本,除了歌曲外還要背下鳳飛飛的一舉一動,於2004年11月舉行的「新視野藝術節」演出,做為他個人對鳳飛飛的演藝生涯的致敬的一段軼事。
課程結束前,講師為大家預告下一堂課(8/25)除了原訂講綱--「拒絕文學的大銀幕?1990年代以來的台灣電影」之外,聞天祥老師並將為同學繳交的影評作業現場講評。
鳳飛飛演唱會版〈組曲:巧合, 一道彩虹, 我不能沒信心〉
梁詠琪《大娛樂家》版〈組曲:巧合, 一道彩虹, 我不能沒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