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V. 小封神與西遊記精讀-西遊記 4

講師:吳達芸老師
回目:

補充第十一回中太宗陰府歸來、大赦天下罪人一節,補充紙本講義:歐陽修〈縱囚論〉,提醒同學應在不疑處有疑,才能建構自己的思維邏輯,也說明補充唐僧的命名典故及意涵。

歐陽修〈縱囚論〉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闢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三藏:「經、律、論」三藏,藏有收藏之意,指佛教中的原典、原則、詮釋的經文。

續講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本回講唐僧離了大唐山河邊界,立馬在雙叉嶺遇到兇險,失了兩名隨從,後遇到孝子劉伯欽並為他度亡亡父的故事,實乃藉小說情節,傳盡孝之道,達芸老師也提醒同學留意「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一句,正是有心者無事不能成,皆在存心一念之間。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講唐僧初逢孫悟空,藉悟空之口說「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於宇宙,小之則攝於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直點回目標題,「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於宇宙,小之則攝於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說的其實就是人心之能,並藉悟空一棒打死了這六個「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的山賊,再次說明了《西遊記》本就是一本「調身、修心」的書,同時達芸老師並補充給同學另一份講義資料--單國璽主教〈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一文中講到的「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子一般,你們決不能進入天國」,《西遊記》書中主角孫悟空正是一名頑童,或許在唐僧的眼中行為荒唐乖張,卻擁有最真的心和性情。

勸進行者,乃覺性(自覺、覺他)、圓滿之意。

作業:思索自己的定心真言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