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遠方寄來一袋麵粉。
「……家人買的有機麵粉,還附送了一包發酵粉,可是沒有人會料理;想起妳曾說過在異國做饅頭的過往,就送給妳吧,別忘了下回見面時要做給我吃。」看著信啞然失笑,別說我現在回到什麼吃食都有得買的台灣,而且還住居在有美食首府之稱的台南呢,加上租賃的小屋連廚房也無,這袋麵粉莫不是贈錯人了?
而我是很容易受食物誘引的,看著麵粉油然想起當初因為無處可尋中國麵食解饞而開始動手做包子饅頭蔥油餅,後來索性連桿麵也下了手,洋洋灑灑擺滿一桌麵點的回憶……可是可是、轉念一想:我只要走到巷口別說包子饅頭蔥油餅晨昏都買得到,後巷街角山東老伯的榨菜肉絲麵和水餃可是地道得連挑嘴的我都忍不住隔三差五地要去跟他報到,然後滿嘴油光地心滿意足回家;自己動手做麵食?這簡直是自找麻煩嘛!
於是那袋麵粉成了懸念。朋友千里萬里地寄了來,這份心意總得找個好人家去依託才成。
想著託孤卻一時沒有對象,直到上星期無預警地下起了綿綿春雨,漫長的雨夜,不知為什麼忽然很想吃歐式麵包。人的欲望啊,一旦起心動念起來真是無可扼止,看著那袋有機麵粉和我唯一有的廚具──小烤箱,想著曾看過的免揉麵包的文章……思索了大約十秒鐘,好,跟它拼了。
上網搜尋了一下網路上的食譜,嗯……我沒有電子秤也沒有量匙,可是我想古人也沒有電子秤吧?歐式麵包可不是什麼時興的發明呢;那就考慮一下我的小冰箱容量,再根據舊時做饅頭的印象調整一下其中的份量好了,於是屬於我個人的直覺性簡單比例法獨家食譜於是焉誕生:
前置作業:一部好看的影集或是一張好聽的CD和一本好看的書,配上閒靜的好心情。
準備器皿:一雙手一支叉子,一個碗一隻布丁匙、一個杯子和一個略大的鍋(至少約六人份電鍋大),一台小小小小的烤箱。
準備材料:麵粉、發酵粉、糖、鹽、水。
Step 1. 播放影片或CD,洗淨手擦乾,愉快地準備開始玩樂。
Step 2. 先用個杯子倒入約1/5的水,再加一些熱水混合,拿筷子把水滴在手背上像
試嬰兒牛奶一樣,如果不冷不熱那就是恰好的溫度了;捏一咪咪的糖和3布丁
匙的發酵粉倒入水中調勻,養著。
Step 3. 拿個食飯的小碗,輕柔地在乾淨鍋子裏倒入六碗的麵粉。
Step 4. 酵母水開始有泡泡產生到約一半水量高時,和入冷水和兩咪咪的鹽,全部的水
量為裝麵粉的小碗3碗。
Step 5. 把和好的水倒入麵粉中攪拌均勻,等待。此時可以把手洗淨,專心觀賞影片或
看書或洗衣服。
Step 6. 大約經過一部影集或一本200頁小說的時間(因為酵母喜歡合宜的溫暖,時間
會因為室溫而略有差誤),等到麵糰長高到原先的兩倍大時,用手灑入一些乾
麵粉,抓取適當份量,拿乾淨的刀子切下,在沾滿乾麵粉的手上輕柔地把麵糰
調整成適當的大小,動作宜小心溫柔像是對待初生的嬰孩般,以免擠壓出麵糰
中的空氣,直到形狀滿意即可放置在烤盤上,準備開始二度發酵。
Step 7. 把裝有剩餘的麵糰的鍋子用保鮮封好,戳兩三個小洞讓麵糰呼吸,然後放到冰
箱中,給它時間變成更好吃更香的麵糰。冰箱中涼適的環境大約可以讓麵糰休
眠一個星期不壞,期間想吃麵包就把它請出來貢獻一二,做法參考Step 6。
Step 8. 仍然差不多是一部影集或一張CD的時間。烤箱預熱3分鐘,送入長成約1.5
倍大的麵糰烘烤,15分鐘後,輕脆可愛的「噹」響,免揉手作歐式麵包,歡
喜出爐相見。
邊嚼著熱騰騰的麵包甜香,隨手拍了張照,邊打開電腦開始寫信:
「你寄來的麵粉,喚起當年雪國做麵的回憶,台灣雖無雪景宜人,但雨裏的街道向晚卻別有一番情致;就像甫開鍋的饅頭與剛出爐的歐式麵包,味雖東西卻不掩其共通來處,那屬於原鄉的芳甜……」
本文刊於中華日報副刊 201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