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龔卓軍
PART I. Werckmeister Harmonies
在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講師先預告了他今天帶來的兩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的「化城再來人」與「他們在島嶼寫作」,將在後面的課程中跟同學討論。
在那之前,講師介紹了東歐導演的兩部作品《都靈之馬》與《破碎的合諧》(台譯鯨魚馬戲團),前者應邀在今年的金馬影展播放;今天他播放給同學觀看的影片是《破碎的合諧》,並且提醒同學在觀看過程中試著去思考、比較「影像、文學,兩者敘事的差別」。
(觀看影片:Werckmeister Harmonies (Opening Scenes) )
影片觀看完畢後,講師先是簡單地為同學們說明影片中情節的意涵,之後開始藉由詢問同學的心得開始討論文學敍事與影像敍事的不同。
接著依據同學的心得反饋如「文字想像空間比較大,影像本身較為沈靜」、「影像焦點轉移,掌鏡讓畫面非常流暢,語言襯托了角色之間的運行」、「影片是在說人生中有些是永恆、不變的嗎?」、「如果單純用文字來表現出角色的走位、舉動,似乎比較吃力」、「影像來表現人物的進出很直接、視覺上不停畫圓」……同時呼應同學的心得,講師加以說明劇中由三個情節元素構成間相互影響的關係:圓形運行闡述著星球物理的狀態(無涯之境中的共振、不朽)、酒店老闆出現的打斷(事件的常態與人生的無常)、主講者離開小酒館回到筆直的大街上。導演透過這三個情節元素一鏡到底運用數個層次來包疊鋪陳文學,而這也是也是貝塔導演極為喜愛並擅長的拍攝手法之一;前兩項表達的是文學敍事中的一個極要重的主題:不朽,而片末劇中導演跟酒店老闆說出最後一句話:還沒有結束,轉身離去的那一刻,文學敍事轉而翻轉向另一個「存在」的層面,並透過導演在筆直的大街上遠去的身影,表達出一種延續感。講師用這個例子為同學們講解如何透過影像(自然的關係、人的關係、日常生活的事件)具體表達生命的一種恆常、打斷、改變形態後的延續,事實上這也是文學敍事常常描述社會關係、人際關係的斷裂時常使用的指涉、組合與寓意三種層次描述手法。
接下來講師仍然以這部影片為例為同學們講述文學敍事、影像敍事中關於「聲音」的要素,透過內容導演說話的聲音取代音樂,指涉著情節的發展說明;同時也透過場景調度讓觀眾清楚地看見空間的層次;並重播影片片段搭配說明這部影片的剪接、運鏡……等手法,並藉由
講述吉本笆娜娜的《甘露》一書中書中角色的遭遇、思維再進一步討論哲學解釋的「永恆存在於現實中的空隙」,說明影像與人生中「以某種結構不斷運行、延伸」的敘事類型學。
結論:文學敍事由文字、聲音、語言等材料組合構造而成,而影像敍事雖也涉及聲音表現,但更含括了場景調度(運鏡)、臉孔身體等影像區塊與情感強調(即所謂情動鏡頭與運動鏡頭)等等。
PART II. 他們在島嶼寫作
《他們在島嶼寫作》這系列的電影表現的是雙重的創作者--拍攝紀錄影片的創作者跟電影本身中的文學家。
在解釋創作者角度看待生命狀態之前,講師先為同學們解釋何謂運動影像與時間影像:(1)運動影像可區分為中性感知、情感觸動、動作影像(德勒茲・1983年,《電影Ⅰ:運動─影像》) (2)時間影像:夢幻、記憶、晶體影像
接下來講師從「影像敍事與文學敍事交錯的部份:聲音」為主題,開始進今天課程的第二部份討論:《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並藉由周夢蝶與王文興文學電影片段,開始勾勒出這階段的課程主軸。
陳傳興認為台灣的現代文學就世界史來說,它的不確定性和變動性極大,相較於其他古老國度文學如印度文學來說,其中很值得詬病的是「語言體制的斷裂」,所謂語言體制的斷裂,指的是一整代的人群必須壓抑、拋棄原來所習慣的語言,尤其是台灣在經歷日本殖民的語言移殖之後,在1945年之後又因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導致第二次語言的斷裂。然而只要我們能夠坦然面對語言體制的斷裂過程,其實更能彰顯在世界史中的獨特經驗,在此經驗之下,混雜各種語言、文字力量,造就「聲音」的表現性更形重要。從陳傳興觀點來解讀「化城再來人」,我們可以試圖透過聲音更加瞭解周夢蝶這位文學家的紀錄電影。接下來是影片播放片段:
【一.周夢蝶】
00:01:05開場運鏡,(念佛經、水聲)
00:07:10(短詩旁白片段)以外環式清淡的影像脈絡包圍深厚的內在力量。
00:12:00(馬英九的旁白、背景音樂、水聲、環境音)影像檔案與歷史問題。
00:35:00(孤獨國旁白)詩,有沒有被讀出來的感受差別。聲音代表生命的存在。
00:47:00(朋友描述、自我表述)幾乎是日常平庸的話語,因為個人形態、存在狀態顯出力道。以卡夫卡身為來自布拉格的捷克人卻以官方德文寫作來比擬。
00:53:35(生活點滴)幾乎是個流浪漢、住在命案現場
01:06:00(佛學侵入)導演在影片中安排了很多裝置:舊書攤、舞者行走的小腿、窗外的倒影、印度恆河。等等
01:10:00(水與信仰)聽經、沐浴齋戒、愛洗溫泉
01: 54:00(生活圈、朋友圈) 鄉音與詩
02: 25:00(導演想處理關於情慾) 三毛往事、不解風情的人。
02: _:_(回到: 念佛經、水聲 )
【二.王文興】
在《背海的人》這部紀錄電影中,除了結合動畫表現之外,也電影中也穿插了劇團即興演出王文興經典作品《家變》部份情節,並用影像實錄(碎紙片式反覆寫作的痕跡)結合作者本人說明他個人獨特的書寫狀態(一天只寫三十五個字、小小空間裡的大動作),縱觀王文興的創作風格不同於周夢體表現出一種文體的聲音,王文興則是表現一種孤僻、重造的語言文學表現他獨特的現代性,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充滿了實驗性的文化語言、毀掉原來的重塑再造的文學。而這也是常有人說王文興的創作方式是需要立志才能達成,因為過程實在太過刻苦,非有堅忍卓絕、堅毅的立志決心無法達成。
結論:影像的工作事實上是一種見證,或說它創造了一種見證的介面,重現這些文學家如何在什麼樣的物質條件中構造出屬於他們的現代文學平面,並相對於作家個人內在呈現出一種力度。
參考資料
。影片:Werckmeister Harmonies (Opening Scen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Fmu7BYbthY
。德勒茲・1983年《電影Ⅰ:運動─影像》〈運動─影像及其三項變化〉:對柏格森的第二項評述〉 一文裡,將電影影像視為某種主體,這個主體,他稱之為運動─影像(movement-images ),而運動─影像又更進一步區分為動作─影像(action-images)、感知─影像(perception-images )、動情─影像(affection-images)等三個變化,這三項變化中,動作─影像基本上指的是影像流變當中的動作性及其串接,而感知─影像指的是影像本身以及影像畫面所構成的基本感知狀態,至於動情─影像,在德勒茲的論述中,則是處於動作─影像及感知─影像兩者之間的區間(gap),一個多重堆疊的感知所形成的裂縫,也正是經由這個裂縫,我們得以開啓我們對於電影影像的畫外連結,或者更精確地說,動情─影像正是透過對我們(觀者)的吸收、折射而產生出關乎影像的「質性」,並且直接撞擊到外於影像機制中的我們(觀者),並且在動作─影像、感知─影像的裂隙之間形成了某種衝勢 (tendance)。(http://bcc-gov.blogspot.tw/2011/06/blog-post.html)
講師介紹:
龔卓軍,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藝術觀點ACT》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現象學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等議題。博士論文題目為《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著有《身體部署》、《文化的想像與變奏》,譯作有《眼與心》、《空間詩學》、《自由與命運》等,文字生產量豐沛,散見各學術期刊與藝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