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西遊記》 第1-2回
關於西遊記的各項內文資料,自從胡適考證以來,至今仍一直議論紛紛。自明以來,坊間開始出現許多大篇幅章回小說,舉凡四大奇書、五大奇書……等等,而西遊記也出現在這個時期,但作者是否真是「吳承恩」?至今仍尚未定論,雖然最早在《江蘇淮安府志》曾記有:「吳承恩作西遊記」,然而是否吳承恩所作之「西遊記」即今天我們讀的《西遊記》?因為也曾有長春道人丘處機著「西遊記」一說,甚至其他作者傳說也眾說紛云,我們只能說西遊記的完成是一種類滾雪球的狀態,源於玄奘法師,經過不斷地渲染而成一部長達百餘回的章回小說。於此,各家論釋西遊記也各有說詞,其中當然也有視之為道家的書,道「整部《西遊記》乃是一種金丹妙道之修行法門」,關於這樣的說法,達芸老師提醒我們,在隨後的閱讀中要記得處處著眼,將可以看到確實書中對於道家修行之法著墨不少,例如開篇不久,石猴上山求長生不老法門段即是。
《西遊記》在台灣有許多版本,特別是許多年前即有漫畫家以它為藍本繪成漫畫,例如早期在學友連載的陳定國長篇漫畫《三藏取經》和後來的蔡志忠《西遊記》等,這些漫畫版本的西遊記大概是我們這一輩的人最早接觸關於西遊記故事的開端,之後才開始小說文本的閱讀。中國的小說一直都是在坊間茶館說書的題材(也有取材於說書內容渲寫成小說作品的),而自從八O、九O年代,開始用長編說部應用到人生,例如如何從三國故事應用到待人接物、處世哲學等等,而這部流傳多年的章回小說《西遊記》,更是講盡天地不全之理,印照人生哲學,成了眾多民間藝術取材的最佳來源,可見原始本文中有諸多耐人尋味之處。
在閱讀之前達芸老師提醒同學,閱讀文學要採用精讀方式,逐字逐句地閱讀。並藉由書上第一回從開天闢地說起,引介主角孫悟空出場的「賦曰」一段為同學們說明,寫一段敍述文之後再接一段韻文,這是章回小說的形式定例,對於不慣閱讀章回小說的讀者們來說總難免失去耐性,但經過我們上學期的《紅樓夢》精讀課程,已經可以領悟這段韻文的精妙之處,事實上這種散韻交疊的書寫方式源於宋元時期的講唱文學(用散文的說白講述故事,韻文的唱詞歌唱,講唱結合、互為補充的一種文藝形式),而講唱文學也正是從說話(話本/詩話)→ 說書 → 講唱文學,最後變成了今天的說唱藝術。
課中達芸老師不時透過請同學唸誦內文:「……參老天,拜菩薩;扯葛藤,編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壓的壓;扯的扯,拉的拉……」達芸老師提醒同學留意文字,並為同學講述明朝的講唱文學,到此時已經開始交雜口語白話,更襯得故事內容的生動精采。
接下來就開始今天《西遊記》的閱讀。西遊記的主角孫悟空是從石頭孕育而成,在另一本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紅樓夢》中主角也是從石頭轉世而來,而且還是女媧補天遺留在人世的石頭,作者也藉此緣由形塑了寶玉的個性。回到《西遊記》,不同於肉身孕育的猴子們,石頭化生的孫悟空想法與勇氣都不一般,例如義無反顧地躍進瀑布之中、忽然在日常中思及人世之無常進而尋覓長生之道……等等。
由這段內文觀之,「猴王聞之,滿心歡喜,道:『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噫!這句話,頓教跳出輪回網,致使齊天大聖成。所以往往就在這一念之間,並且立即起而行,亳不顧惜這三五百年來的猴王風光。由此可見孫悟空的氣質稟賦之不一般,也因此有人說整部西遊記就是一部金丹妙藥。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也。
隨著《西遊記》的閱讀,達芸老師並不時補充一些相關的故事與解釋說明如下: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
任昉《述異記》云:「信安郡有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按松窗百說云:「人間所以貴慕神仙者,以其快樂無惱,長生久視耳。今斯須便過百年,朝夕已經千載,不知自開闢以來,終得幾局棋也?」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縣)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看了多時,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後來,後人就把「爛柯」作為圍棋的一個別名。
。李伯大夢:
《李伯大夢》(英语:Rip van Winkle)是19世紀美國小説家華盛頓·歐文所寫的短編小説。另外英文書名也是主角的名字。這篇故事來自於德國的傳說、並且為小說『 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1820年發表)中的一篇短篇故事。故事內容講的是一邊總是被惡妻大吼大叫,一邊又喜歡自然的樂天派樵夫李伯,有一天和愛犬一起去打獵而不小心進入到森林的深處。然後他忽然聽見有人叫他名字。呼叫李伯的人,是一位從未見過的老年人。李伯和他一起走到像是廣場的地方。在那裡,有一群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人在玩九柱戲的遊戲(似保齡球的遊戲)。李伯在那裡和他們一起痛快的喝酒玩耍,然後在喝醉後很快地睡著。當李伯醒來時,城市的樣子已經改變了,不僅全部的親友都已經老去而且美國也早就獨立。就連妻子也早就過世,讓他擺脫惡妻的恐怖。他這短短的一覺竟然已經在世間上過了二十年。李伯在不久後又上山了,但這一去卻讓他不知去向。
。漁父、樵夫,日日與自然為伍,不染人間囂塵,常為書中描述遇仙的人。本書中孫悟空正是因為遇到樵夫受其指點而尋覓到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向菩提祖師求道。
。「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台指的是「方寸」,方寸即心,「斜月三星」即心的象形。
。《易經》:曰「易」,乃簡易,變異,不易。簡易地說盡天地之間的變異,此乃不易之常理。
。「行孝的君子,向後必有好處」:修行由已身開始,欲供佛菩薩,先供家菩薩。此乃日後須菩提祖師為猴王名命之緣由。
。嬰兒之本論:老子・道德經 第20回,如嬰兒之未孩,這個意思中又寫作「咳」。
「正是: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乃一切萬物之外相,而諸事皆空。
於此,達芸老師特別舉了聖嚴法師講述「離苦得樂」的例子為同學說明既然說人生苦海無邊,要如何才能超越呢?第一個層次是「遠離」,另一個層次則是「躍入」,積極地去體會、學習如何超越,這也是西方宗教中講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要揹負,相同的道理。
。離苦得樂:
佛法裡的八苦,是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以及五蘊熾盛苦,佛教一直在講苦,聖嚴師父談到我們做人要「離苦得樂」,並不是要消極的出世,而是要積極的知苦,去體會苦,從苦難中成長,就可以真正的離苦得樂,就是要改變我們的觀念,真正的出世就是入世,但不為世間的現象所困擾,就像古人說的「大隱隱於市」一樣,知苦,離苦,後滅苦。
《西遊記》第一回終。
第二回始,話說悟空入了菩提老祖門下,竟是從「洒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學起,就像小時我們熟讀的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公案,本為公門官府的案牘,是指沒有模範先例的案件。
而禪門所稱的「公案」,是指古代禪師們開悟過程的個別案例。是禪宗史上的祖師們及其弟子們,發生酬對情況的故事;這些故事,多半看來有些豈有此理地不合一般情理的。在未得親自悟透之前,公案僅是一種工具,悟透之後,才能發現其活活潑潑的精神所在,而公案參悟以後,也無法用語言文字和盤托出以示人,只能向比自己高或和自己相等的人,「比手劃腳」求印證,這叫作心心相印,所以說公案由心證/印。
。一指禪
金華俱胝禪師的道場裡,有一天,時近黃昏,天上下著毛毛細雨,一位名叫實際的比丘尼來到庵裡,她不經通報,也不脫笠,逕自進入禪堂,持著錫杖,繞俱胝禪師禪座三匝,道:「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斗笠。」
她一連問了三次,俱胝禪師一時不知所以,連一句話也答不出。實際比丘尼生了氣,便拂袖欲去,俱胝禪師只覺慚愧,就禮貌地說道:「天色已暗,且留一宿吧!」
實際比丘尼停下腳步道:「你說得有理,我就留下來。」
俱胝禪師仍不知該如何回答,才是說得有理。後來,天龍禪師光臨到此,俱胝禪師就把實際比丘尼問話的經過來請示天龍禪師。天龍禪師豎起了一根指頭開示他,俱胝當下大悟。從此以後,俱胝禪師凡是遇到有人請示佛法禪道,他便豎起一根指頭,學者都能因此有所契悟,因此「俱胝一指」,相當有名。
在俱胝禪師座下,有個沙彌也學老師的樣子,凡是求道者,只要俱胝禪師不在,也不管人家問他的是什麼,他也學著師父豎起一根指頭。有一天,俱胝就將沙彌叫到法堂,問道:「你也懂得佛法?」
沙彌道:「懂得!」
俱胝禪師道:「如何是佛?」
沙彌很自然的又豎起一根指頭,俱胝禪師便拿起剪刀將沙彌的手指剪斷,沙彌痛得大聲怪
叫,俱胝禪師就喝道:「你再說明一下,如何是佛?」
沙彌自然地想再舉起一指,猛然不見指頭,當下大悟。
其實,真理並非可說,若有言語,皆非真理。俱胝的無言,不是不說,只是想說而不知如何說。一有思想分別,則離禪更遠。當然能夠對機一說,相似一說,或能溝通彼此。即天龍禪師豎出一指,俱胝禪師方知真理是一,此外無二亦無三。從此以一指傳授學人。沙彌依樣葫蘆,妄豎一指,使禪落於無知的形相,而俱胝禪師的一剪,剪斷他的形相,有形到無形,從有相到無相,以此會歸於禪心,因此沙彌也能契入了。
在這段公案中,展現的正是禪宗所謂「言語道斷」,說的就是話語有限,情境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