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IIII 芳草文學(4)


講題: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芳草文學賞析
DATE:2012. 03. 15


一、前言:因臨時調課,故今天仍由吳達芸老師主講,呂興昌老師列席旁聽。

二、前課續講:
課程初開始,達芸老師說明對於前堂課提及的三名詩人中,因為時間的緣故,對於蔡秀菊較少著墨,相較於以「一朵小藍花」作為其詩生命的象徵情境的沈花末,蔡秀菊的詩作則是以自我生命投射為基底、是偏於實踐及運動類型的人,對於這兩位詩人及其作品,同學有什麼想法我們日後可以再提出來討論,今天主要講題則是《紅樓夢》中的芳草文學賞析。

在講《紅樓夢》之初,老師從詩義為同學說明,以詩作為生命的載體,古人嘗說:「詩言志、歌詠言、讖終生之事。」所謂以詩為讖即是指詩作為一種預言、古人常說「論詩知人」、「以詩觀運」、甚至說詩有一種謎語功能(神諭),從此觀看《紅樓夢》中諸多人物生命的描述,包括一心指望寶玉考功名的賈政、寶釵;時不時感懷己身飄零伶仃的黛玉;受階級命運擺弄的金釧兒、自陷情關泥淖的齡官……等等,容後細表。

老師話鋒才起,談到在大學授業時準備升等論文時,曾因其授業師的一句:「現代文學不能算是一門學問」而有一番深思長考的一段往事,藉以說明中國文學的文類認知曾經侷限在四書五經、小學訓詁...之間,小說曾經被排斥在其外,同時作為接下來要說到《紅樓夢》及其中情節曾提及的《西廂記》、《牡丹亭》的引言。

今天的《紅樓夢》,老師一開始挑選的是第23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除了細細為同學講述《紅樓夢》中這段故事情節的細膩畫面,更不時補充說明文中提到的《會真記》、《牡丹亭》等等典故情節,生動地描摩出本回目主角寶玉、黛玉二人的對話及其中出場的襲人個人獨特忠主的情性同時,伴隨著情節的流動,達芸老師不時在綩綩吟唸:「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等曲句,順手就為同學帶出一本《牡丹亭》的精采故事描說,除了藉紅書引薦中國戲曲的好詩文外,同時也讓同學經由深入了解這段觸動黛玉心思的戲文,更帶領同學們深刻印象主角黛玉因其寄人身世而易愁多感造就其與書中其他人物不同的性格脈絡。

由黛玉身世的描說,老師選讀了《紅樓夢》第 27回,黛玉寫的〈葬花吟〉 。隨著詩文不時為同學補充說其詩中「榆莢」與「斑竹」的典故外,老師更提點同學留意觀看,從這首詩中的諸多語句:「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字字句句都透露出黛玉孤身一人、寄人籬下的惶然與不安,明裏寫憐花,側底卻是訴說她因花感懷自憐的孤寂心情,而詩中末段「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更是黛玉以詩為讖,預告了這樣一名芳心孤傲的女孩,對於自我要求的潔淨天性及日後孤棺還鄉的心願。講完〈葬花吟〉 ,老師再引《紅樓夢》第31回中寶黛二人對於花開花謝的一段討論,對照說明了這兩人個性的不同,更凸顯黛玉清冷的個性。

講完黛玉,接著達芸老師回到主角寶玉身上。老師先為同學補充金釧兒投井一段情節作為寶玉喜好親近女孩兒性格的描述,接著透過講第30回「齡官劃薔癡及局外」、第36回「識分定情悟梨香院」中,寶玉深悟「人生情緣各有分定」一段,由此可見每個生命的素養、氣質事實上是與其成長經驗習習相關,黛玉不須經歷這些已有其感悟,而寶玉雖說「深悟」卻未能更進一步,只能說個人稟賦各異了。

說到這裏暫時打住,老師為同學們補充說明關於紅樓的研究考證相關知識:初期紅學研究始於胡適,作者始確定為曹雪芹。而由於《紅樓夢》當年未成書前,即隨手傳抄流於世,坊間流傳諸多評本如:《畸笏叟評紅樓夢》、《脂硯齋評紅樓夢》…等,其中脂本曾提及紅書中「情榜」評諸多人物,曰寶黛二人有:「黛玉情情,寶玉情不情。」一語; 而張愛玲也曾補充人生三恨說:「一恨食魚多刺、二恨海棠不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說的就是曹氏未能寫完紅樓夢而告壽終,後四十回由高鶚續書而成的憾事。然則換個角度來說,至少經由續寫而能完作者未盡之憾,雖文筆相異原著,但至少諸多情節也因其添增而有一個完全,同時也因不同於曹氏原作的浪漫心情,而有寶玉雪中拜別之經典一幕流傳。

回到《紅樓夢》。接下來講第70回,眾人園中結海棠詩社,戲筆寫詩一段。
老師從 史湘雲〈如夢令〉開始講起,除了詩意說解,同時透過「 豈是繡絨殘吐/才吐」一句為同學說明因坊間流傳版本不同,常有不同文本的差異情形。而接著湘雲後,是探春的〈南柯子〉 ﹝上闋﹞:「 也難綰繫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正是另一則以詩為讖的例子,後來探春遠嫁邊疆大吏的官宦人家,雖算是門好歸宿,但從此遠離家鄉了;接著寶玉續作〈南柯子〉 ﹝下闋﹞:「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去休惜來自知,隨緣而化,蹤跡難尋不必尋。正是前述情榜中講寶玉的「情不情」的一種自我投射在此詩中表露無疑。接下來是〈唐多令〉 :「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秋,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捨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黛玉一語驚破稍早寶玉詩中的明朗之氣,感懷傷時,徒然無奈之嘆,句句都是自我身世心情的投射。終於,寶釵忍不住,詩成前先表明要翻喪敗之案,作〈臨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何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詩中除了一掃幾人詩中的感傷,先是蜂圍蝶舞亂成陣,柳絮無根因風起的熱鬧繽紛,末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更是氣勢昂揚之語。同樣情景,在寶釵的詩中寫來,竟別有一番樂觀奮進,為今天的「紅樓夢中的芳草文學」課程畫下了一個漂亮的句點。


#功課:請同學溫讀1. 紙本講義:溫佑君〈精衛〉、2.書籍:徐四金〈香水〉。
#補充書單資料:
1. 《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英國作家阿道斯·雷歐那德·赫胥黎於1931年創作1932年發表

2. 明。湯顯祖《牡丹亭》
3. 唐傳奇中,元稹〈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後金代董解元據以編成《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再改編成雜誌《西廂記》以傳世。



#上課課程資料:
23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恐怕腳步踐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那花瓣浮在水面,飄飄蕩蕩,竟流出沁芳閘去了。
回來只見地下還有許多, 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後有人說道:「你在這裏作什麼?」寶玉一回頭,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裏。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裏 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裏不好。你看這裏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塚,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裏,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淨。」 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黛玉道:「什麼書?」 寶玉見問, 慌的藏之不迭,便說道:「不過是《中庸》《大學》。」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兒給我瞧,好多著呢。」寶玉道:「好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別人去。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說,一面遞了過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齣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

雖看完了書, 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寶玉一面收書,一面笑道:「正經快把花埋了罷,別提那個了。」二人便收拾落花, 正才掩埋妥協,只見襲人走來, …..
這裏林黛玉見寶玉去了,又聽見眾姊妹也不在房,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上,只聽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只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兩句吹到耳內,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歎,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後悔 不該胡想, 耽誤了聽曲子。又側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林黛玉聽了這兩句, 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益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 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第27回 黛玉 〈葬花吟〉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繫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 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脇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坏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註:
1. 榭,築在台上的房子、亭子。〔榆莢〕榆樹的實。榆未生葉時先生莢,色淡黃,像是成串的錢,俗稱榆錢。
2.「灑上空枝見血痕」與兩個傳說有關:(1)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號“瀟湘妃子”。(2)蜀帝望帝杜宇被奪君位及妻子,其魂化為杜鵑鳥,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鵑花。義山錦瑟詩「望帝春心託杜鵑」。
3. 儂,我的俗語。吳地樂府民歌中多用。


31回--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個道理。她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喜歡,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感傷,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兒開的時候兒叫人愛,到謝的時候兒便增了許多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故此,人以為歡喜時,她反以為悲慟。那寶玉的情性只願人常聚不散,花常開不謝;及到筵散花謝,雖有萬種悲傷,也就沒奈何了。


30回「齡官劃薔癡及局外」
36回「識分定情悟梨香院」 「比如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趁著你們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去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託生為人:這就是我死的得時了!」…
寶玉見了這般景況,不覺癡了,這纔領會過畫「薔」深意。自己站不住,便抽身走了。..
長歎,說道:「我昨兒晚上的話,竟說錯了。怪不得老爺說我是『管窺蠡測』。昨夜說你們的眼淚單葬我,這就錯了,看來我竟不能全得。從此後,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淚罷了。」
寶玉默默不對。自此,深悟人生情緣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傷,不知將來葬我灑淚者為誰?

《紅樓夢》第七十回:時值暮春之際,湘雲無聊,因見柳花飛舞,便偶成一小令…心中得意..與寶釵看了,又來找黛玉…湘雲說道:「咱們這社總沒有填詞,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詞…,豈不新鮮些?」黛玉聽了,偶然興動,便說:「這話說得極是,我如今便請他們去。」……這兩人便擬了「柳絮」為題,又限出幾個調來,寫了粘在壁上。眾人來看時:「以柳絮為題,限各色小調。」 ……紫鵑炷了一支「夢香甜」,大家思索起來。

〈如夢令〉 史湘雲 豈是繡絨殘﹝才﹞吐,捲起半簾香霧!
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放﹞春光別去。
註:「脂戚本」「殘吐」,「高鶚本」「才吐」。詞寫春光尚在, 豈是因殘而吐因殘而離?香霧喻飛絮蒙蒙。以手拈來有如佔得春光。

〈南柯子〉 ﹝上闋﹞ 探春
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
也難綰繫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南柯子〉 ﹝下闋﹞寶玉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
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註:去休惜來自知,隨緣而化,蹤跡難尋不必尋。

〈唐多令〉 黛玉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
一團團,逐隊成毬。
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秋,韶華竟白頭。
嘆今生,誰拾﹝捨﹞誰收?
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註:
1. 百花洲:姑蘇城內百花洲,傳說吳王夫差常攜西施泛舟遊樂於此。吳王去後,百花落,歌吹無人洲寂寞。
2. 燕子樓:唐太宗時尚書張愔愛妓關盼盼居此,愔死後,盼盼念舊情不嫁,居此樓十餘年。蘇軾作「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3. 繾綣:纏綿。因柳絮隨風飄流而用此語,說才華風度。又,小說中常說黛玉風流靈巧。

〈臨江仙〉 寶釵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
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何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
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頻)借力,送我上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