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讓我想起 2011/11/27 阮慶岳講的那堂課(農耕生活的想向與生命觀)。
-----
五十八歲的謝英俊外表樸素,說話簡約和緩,他對協力造屋、永續建築等議題的實踐與思考,曾獲聯合國最佳人居環境獎決選入圍。他參加二○○六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及二○○九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近來在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築系擔任客座教授。
策展人阮慶岳形容謝英俊與其他建築師不同之處:「多數建築師都向前尋找如何更現代、更獨特。謝英俊的思考卻是『退回去』,思考房子的本質和原型、可以讓人自主參與的建築是什麼。他是台灣培養出來、可以貢獻給世界的驕傲。」
展場中架設一座西藏黑帳篷,是謝英俊思考建築原型。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黑帳篷,整座由犛牛毛織成,冬季下雪可保暖,夏季自然排出熱氣。「自然又防水,重點是一個婦女就能搭建起來,西藏再好的房子都是依黑帳篷為原型而來,這才是永續。」
從「人民的建築」進而思考「人民的城市」,謝英俊對城市的想像是「變動的城市」。「城市不是都市設計出來那樣靜態死板的東西,城市是依生活而來,既然生活快速變動,就要保有能與市民協商的彈性、靈活的空間。」
他理想中的城市是:「社會有秩序,但人民有自由。」他認為中國大陸對這個觀念的接受度比台灣開明。「台灣現有城市受限於土地私有與細分,全街廓或跨街廓的大型結構物整合不易。」他說,「但是中國大陸土地國有,不存在這問題。讓城市能合理有秩序地發展,市民也有自由靈活的空間經營屬於自己與社區的天地,實現過去對城市烏托邦的想像。」
2012-03-23 【吳垠慧/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