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與上下游寫作計畫/蔣慧仙
摘要:
壹、Web2.0寫作計畫/上下游介紹
貳、第一次作業評析
內容:
一、如何理解今日農村? 今日農村面臨的挑戰 ?
1. 理解結構因素:休耕、人口老化、農地零碎化、慣行農法、產銷崩盤
2. 糧食自主/安全:提升糧食自給率、農地保存、農地農用、活絡農鄉經濟與地景
3. 小規模的永續農業:為什麼我們要支持友善小農?
二、上下游想要作的事:
1. 建立一個開放的訊息平台,讓友善土地相關議題,包含食物、耕作、農地保存、食育教育、綠能生活的訊息,可以在這裡閱讀討論。
2. 針對有產銷失衡問題的農產品,主動進行產品開發,提供給消費者健康的在地食物,也讓農村的經濟更活潑。
3. 提供其他對友善土地有幫助的相關產品,讓消費成為改變的力量。
三、上下游的寫作計畫:
1. 個人日常生活經驗的書寫:家庭、食物、人物
2. 愛農村、愛地方:農都共生學,重新認識「地方性」、建立微型生活圈
3. 農業公民寫作培力:以 「友善小農 國際串連 接力紀錄」為例
(1). 田間管理:種子,就是未來,農民保種
(2). 社區支持農業:生產與消費的友善連結
(3). 半農半X:順從自然,實踐天賦
(4). 未來,可以一起作的事?
四、從食物出發,連結上下游:食物的上游是農村,城市是匯聚資源的下游:農人、食物、產地、季節
五、向農村學習,農村田野的應用
1. 什麼是田野? 實做、觀察、訪談
2. 如何找到對照參考的座標:鄉史、背景資料、書籍、資料庫的應用
3. 如何找到自己的田野地圖:田間觀察、巡水路、找朋友,找到農村生活的動線
4. 想知道的答案?
5. 想說什麼?
6. 對誰說?
7. 怎麼說? 5W1H、客觀環境、主觀感受
(在一定的地理範圍內:可以是一片田、一個村、一座山、城鄉交界,透過-- )
8. 農人的生命史
9. 作物的生長、產銷歷史
10. 耕作方式與農地的變化(寫下農村的發展與變遷,它包括了-- )
11. 生產的區域(農業-各種尺度的理解:季節、面積、經緯、地形或作物)
12. 生活的場景(農民-獨特性與集體性:在地的獨特、區域的文化現象)
13. 生態的環境(農村-各種生命狀態的戰爭與和平:價值的再現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