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III 報導文學(5)

巡田水:農村紀事的環境書寫/郭志榮

摘要:
一. 巡田水的環境書寫學
二.食物分析學:農人,農田,作物
三.農村現況分析
四.問題交流

內容:

一開始郭老師用"忘記新聞"這件事來告訴大家由於環境的變遷,報導文學書寫已非昔日記者才能動筆,而是每個人都可以用"學阿媽說故事"的方式來做個人的巡田水的環境書寫學。而農村書寫可以從"食物"開始,經由蔬果的品嚐去感受其中蘊含的水份,繼而產生聯想──水的農作。 

再由農作觀察逕水而下到食物分析學(農人,農田,作物),老師提及目前台灣農民一窩蜂地更種形成產地混亂造成農作物的濫作以致於市場機制無法負荷而發生崩盤效應,在此完全違反了適地適種的原則之下,書寫者對於此情形的觀察及如何沿著農作物本身去探索農村所在與當地人文歷史,進而延伸到農作物的相關產業(例,由東山鄉龍眼的栽培──>龍眼乾的燻製過程),都是極好的素材采擷。

透過張張影像照片紀錄,老師說明並分析──
(1)目前台灣農作面臨的困境,例如:專作稻米忽略雜糧的政策,農民棄作休耕的現況,企業未有照顧小農的責任認知…等等,作為學員們在書寫時的背景參考,鼓勵學員們實際走入農村深刻體會了解農民的生活,發掘農村傳統等等作為書寫的題材。
(2)台灣目前的農村困境,更大的源頭是防洪治水不力與砂石濫採造成野溪乾涸與颱風季來臨時的土石流瞬間淹没農地上的作物,除了造成農作損失之餘,更造成農民生計的困難及復作的難度。
(3)防洪治水不力與砂石濫採造成野溪乾涸與颱風季來臨時的土石流等問題外,農村中的困境還包括了外來物種侵襲(例如福壽螺與布袋蓮等),長期農藥施放,環境賀爾蒙,農工不分家造成工業環境污染水源地,在農民去挖掘野溪中濕泥補土形成農田重金屬污染,繼而造成其上種植的農作物嚴重污染。

最後,老師除了勉勵學員們"一直寫下去"之外,並在書寫之餘對照深思,當眼見變成文字紀錄在網路流傳時,其後所隱藏的傳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