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III 報導文學(4)

美濃文學地景:鍾理和與地方書寫/鍾秀梅老師

摘要:
一、影片播放:鍾理和的文學路
二、六十年代的地方書寫:鍾理和 v.s. 美濃
三、回應交流時間/11月份踏查時間調查
四、影片播放:鄉居隱記──鍾鐵民
五、推薦閱讀:魯迅《傷逝》、《魯迅全集》;易卜生那拉《出走》、鍾理和全集

內容:
在觀看過鍾老師準備的「鍾理和的文學路」影片後,老師開始為大家介紹鍾理和的文學創作和時代背景。

日據時代由於美濃地處偏僻,較不受到皇民化影響仍然維持著「私塾」漢語教學與生命禮俗、祖先崇拜的傳統,於是在這樣文化底蘊交滙成長的「反叛青年」鍾理和,在他的文學中以「自由戀愛」和「尋求個性解放」試圖出走。前者表現在作品〈游絲〉中女主角錦芝的話語中,類似五四新小說的有魯迅〈傷逝〉中子君的發聲疾呼:「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世界文學小學中關於女性主義、女性解放的矛盾,例如易卜生那拉〈出走〉,表現在東方的矛盾性,可以透過鍾理和的小說作品和他弟弟鍾浩東的生命故事中;「個性解放」引用鍾理和1941年日記中同弟弟通信內容:「請你留神,感情強烈的人,往往被感情本身焚燬,它往往會叫一個人,抓住幻影當是能兌現的理想而期待著的,你需冷靜的內省你所拿住的是幻影,亦是實際,幻影雖是華燦,破滅只瞬間。」與「我們要反抗的對象,並非父親本身,而是根本寄託在父親身上的破碎的舊時代影子」說明他們所要反抗的其實不是他們的父親,而是那個封建社會中的世俗價值和他們追求知識的旅程。

綜合觀之,鍾理和的文學在呈現農民、底層人民的困境時,所表達的不再是沒有價值意向的憐憫和同情,而更多地是對他們應該有的權利的關注。

簡老師回應:這堂課的調性跟前兩堂很不同,不同於前幾堂課老師以現場經驗的分享,今天透過鍾秀梅老師的文學講解,讓我們從行動者的角度去認識這個作家的背景和文字。過去當我們在閱讀鍾理和時,可以看見他在平實的文字中有一股很大的力量,也觀察到文字透出的光亮背後隱隱有一股黑暗力量,但一直到今天聽完鍾老師的講解之後才明白,那個文字光亮背後的黑暗是多麼巨大,也因此更襯顯出那個光亮的厚度和亮度。希望也可以勉勵同學們,讓同學知道透過我們的文字如何可以書寫記錄,並且透過文字的力量跟世界文學接軌。

鍾秀梅老師回應:我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也參與農民運動,也看見那些當初投入社會運動的人後來成為既得利益者,就開始深思,要如何從她者身上看到一種價值,而這些其實可以在文學中,尤其是鍾理和的作品裏得到很大的養份。我推廌大家一個作品──林生祥2010年《大地書房》專輯 ,其中有一首〈假黎婆〉 寫的是鍾理和的祖母,“假黎”是客家人對臺灣原住民的稱呼。作為外來者,客家人與原住民之間存在著的隔閡,這讓身為“假黎婆”的排灣族祖母在客家族群中承受了不少的壓力。這一天,祖母帶著鍾理和到深山去玩,在原始山林氣息的呼喚下,祖母唱起了排灣族的古調。就是這首作品。最後我們播放一段鍾鐵民老師的影片,來紀念他們父子對台灣文學的貢獻。

*本週推薦閱讀:魯迅《傷逝》、《魯迅全集》;易卜生那拉《出走》、《鍾理和全集》、林生祥《大地書房》專輯
*補充資料:鍾理和評論(鍾秀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