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II 文學愛與死(8)

摘要:
一、家變續講(終曲)
二、紅樓夢回顧
三、互動交流

內容:
今天續講家變,老師一開始即以回目〈63〉〈64〉〈65〉〈66〉的季節描述引導同學觀察作家如何運用「由夏始而終於春」的安排方式,巧妙地描摩出季節的運轉流動及暗示主角小范曄的心理成長(從安逸的童年無性時期進入對異性矇懂的嚮往),隨著進入第〈67〉回,兩張戲票一齣戲,除了戲台上翔實地搬演出書中年代的社會現狀(忠軍愛國思想的傳播題材),戲台下也生動地道出書中主角一家表面和樂下的暗潮洶湧:范母對足不出戶的抱怨、范父對前妻遺留的二兒子的愧疚補償心態、范母對繼子的提防心……同時也細膩又不著痕跡地把范家兩名兒子一前青春期一後童年時期對異性的複雜暖昧心思活靈活現在讀者面前。

透過引用「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及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老師先說明了境界的營造及情景交融的景緻,帶領同學讀第〈68〉回,並請同學細讀後各自發言,對於此段文字描述的體會,耐心地引領同學在精讀中也能學習體會文字之下涵蘊的意境。

讀到書末,回目〈O〉,作者以一事過境遷(范父再也未曾出現,而范曄則終於不再牽記要去做種種尋父行為)、范家母子此後無事且自在地更甚以往和樂生活為本書結局,引起同學許多不同觀點的討論,
而除了鼓勵同學自行閱讀各自體會的不同閱讀觀感之外,老師附帶說明了一、二次世界大戰間,現代寫實主義及存在主義的幾位台灣作家在創作上風格的比較及特色說明,並以紅樓夢回顧為總結這次期程主題[文學愛與死]導讀賞析及書寫技巧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