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II 在路上:關於旅行的意義、閱讀與書寫(6)

旅行與藝術/廖仁義


摘要:
一、個人經歷及著作
二、閱讀對作家的旅行定義
三、在自己的土地發現美學:旅行的美學覺醒

內容:
今天的講師是蘭陽博物館館長廖仁義老師,廖老師以個人負笈他鄉求學的過程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並幽默地說起新近書作《在時光走廊遇見巴黎:廖仁義的美學旅行》,目的原為文化資產保存,卻意外發現在書店被歸類為旅遊書籍的一段趣事作為開場後,談起他經由閱讀歌德、黑格爾、但丁、康德等四名作家的作品(歌德《義大利遊記》、黑格爾《萊茵河兩週縱走》、但丁《神曲》……)而啟發了個人對旅行的定義是如何跳脫了觀光團的走馬看花,而進入一種生活層次的深度旅遊,最後透過講述有關康德家鄉的居民們描述的生活軼事趣聞(當地人不相信家中時鐘的準確性,寧願相信康德每日經過窗前的時間為標準鐘),提醒同學:極致而深刻的旅行意義並不在雙腳的移動,而在於「心」的體會。

接著透過投影片的播放,廖老師一一說明著每一張照片的拍攝背景及其時隱藏的人生故事,從青年時期對異地的嚮往出走、旅行過各地風景的同時,觀察著異國文化資產的保存與重視(各地景觀見不到高壓電塔及電線;子彈列車的封閉車廂,寧可讓旅客無法觀望風景,不願沿路人家的隱私被侵犯……)、經過書店時對閱讀文化的省思(一個國家的閱讀文化不是建立在大型連瑣書的的販售行為,而是建立在庶民的日常生活閱讀中)、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等博物館又是如何從精英主義走向庶民主義,終讓藝術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行過世界,廖老師以一句「走得再遠,故鄉的記憶不曾遠離」來述說他個人旅行的美學覺醒及審美就是態度的轉變:發現美麗就在自己腳下。於是他將目光投注在家鄉土地,:小蘭嶼、大屯山、宜蘭冬山河的自然風光,乃至日常檢樸而溫馨的餐桌上的碗筷、茶器、水里蛇窯、鶯歌陶瓷博物館,透過全新的眼光觀察,發現自然、發現生活、發現藝術,同時提醒同學們,所有看似平凡的事物其間承載的過往情感記憶一點一滴都是生活文化累積,也就是屬於家鄉、屬於個人最寶貴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