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美的專注訓練(三):余光中 / 翁文嫻
摘要:
一、詩人行為v.s.意象
二、詩作導讀
1. 雙人床、如果遠方有戰爭、越洋電話
2. 貝多芬、白玉苦瓜
三、互動交流討論:敲打樂
四、詩作賞析:月光光、茫
內容:
詩人自然表達生命情態,但余氏詩還流露知識分子的選擇,一種胸襟氣度。他運用敲打樂表達憤怒,運用民謠旋律來表達哀傷。詩中音樂性明顯,他又擅用簡單的比喻,所以小民也能記得他的詩。除知識分子的憤怒外,唯美是他的主調,包括西方浪漫主義,與及中國宋詞。余詩的各種主題多已討論,但他詩裡甜甜的美感包織出的特殊神韻,才更是金字招牌難以模仿。(翁文嫻老師)
今天講的是余光中。一開場老師和同學們討論了當代幾名詩人作品的特色及適讀性,周夢蝶、鄭愁予的深遠意韻、夏宇的獨特語感、席慕蓉的直白易懂……而余光中,就是介乎於以上詩人們之間,「讀過了周夢蝶、鄭愁予,你們應該就比較容易讀懂余光中了。」
接下來老師用余光中生平與文壇幾次論戰的故事說明詩人在當時文學界中,知識分子的選擇和獨特性,同時比較余光中與商禽、林亨泰之不同來說明詩人行為與詩作意象之間的關係;透過詩作導讀第一階段作品〈雙人床〉、〈如果遠方有戰爭〉、〈越洋電話〉講詩人初臨異域受到的反戰衝擊;第二階段作品〈貝多芬〉、〈白玉苦瓜〉記錄了詩人經過幾次筆戰,詩路的轉折;同時在互動交流討論中,為同學剖析了〈敲打樂〉一詩中的起、承、轉、合;最後透過賞析詩人作品〈月光光〉、〈茫〉二首,為大家講述詩人作品的音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