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II 在路上:關於旅行的意義、閱讀與書寫(5)

親子共享的自然旅行/范欽慧


摘要:
一、說故事的人v.s. 用影像說故事的人──由九九蜂鷹說起
二、旅行的開端 ──跟著節氣去旅行,生命行旅
三、回歸土地、回歸自我
內容:
今天的講師是范欽慧老師,一開場老師即播放了一段大約五分鐘的記錄片──九九蜂鷹(2011國家生態電影節開幕片簡介版),藉由九九蜂鷹的故事,老師講述當初如何受邀加入後製團隊、編寫腳步乃至配音的過程及緣起,而這個故事正是極佳的案例說明「說故事的人」與「透過影像說故事的人」兩者間的不同處,身為一個用影像說故事的人,老師的結論是一定要影像先行,先有了拍攝好的生態影像,然後才能配上好的文字腳本,同時講起當年她是如何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因為投了一個企劃案至教育廣播電台被錄用,而開始跟著生態學者上山下海的隨行拍錄,甚至有一夜看見三十餘條青竹絲及雨傘節等毒蛇的經歷。

大約把自己的創作生涯作一個統整之後,老師回到主題,以播放「跟著節氣去旅行」影片作為中場開端,到底用十年的旅行記錄著作而成的作品,想告訴人們什麼呢?老師用一個海龜產卵的故事,當作答案:當大家都以為海龜破卵而出時,不斷地經歷著爬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汽車碾壓、野狗叼食……等等艱難時,卻忽略了一個極重要的事實──「海龜正是利用著匍伏前進的每一個瞬間,藉由嗅聞著大地的氣味,來尋找回家的記憶,也就是說,藉由嗅聞土地的氣味,引領牠回家」

而老師隱喻的正是旅行的意義──生命的行旅原是一串不中斷的換換過程,而在其中,老師接受也傳播著一種近乎宗教的傳承,用生命傳道,對老師來說,這個「道」,就是「自然」。

而所有的旅行最終都要回歸。回歸土地,回歸自我,利用聆聽內在的聲音,將人生還原為最初,出發。在實踐過程中要有不怕未知與挫折的勇氣,累積出屬於自我的生命能量,完成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