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II 詩與詩的行動能力(4)

文學之美的專注訓練 / 翁文嫻


摘要:
一、大陸詩人 于堅
二、詩人周夢蝶介紹
三、互動交流-周夢蝶詩作:囚、孤峰頂上
四、詩人後期作品賞析:老婦人與早梅、約會

內容:
今天上課一開始,藉由一次大陸詩人探訪,老師跟同學引薦了大陸詩人──于堅。聊起當年現代詩雜誌引進詩人作品《零檔案》曾造成一場不同論述觀點的風波掌故,並說明詩人特色,對於外國詩作的理解不同於當代同輩詩人皆源於大量閱讀譯作,而是來自於工人教育時期,經由工廠中日以繼夜的工作流程中理解;同時推薦詩人的四部未在台發行之作品:《詩學隨筆》、《思想隨筆》、《人間隨筆》及《大地隨筆》。

接著老師講起個人和詩人周夢蝶多年來的交流趣事及訪談(參看老師著作《創作的契機》,臺北市:唐山出版社及現代詩第4輯第1篇〈詩人的行為〉。

雪中取火,靜似奔雷。周夢蝶先生的詩,如要用一根線穿起,那是字字悲苦,他如一個犧牲者,甘願伏身到你悲哀的底層,把它整個墊起來,托你而起。本是一份向前的熱情,受挫而後退皈依佛門清冷的世界,這一冷一熱的來往,對於詩人心靈無疑是一大毀傷,但在詩藝術中,卻偏成了美。詩中句子,往往是兩股相反的力,硬被某種大力量壓成一塊,嶙峋而崢嶸怒目,如山脈之新褶曲。這種冷與熱的對比又鎔鑄,成了夢蝶詩一種獨特的格調。 (翁文嫻老師)

課程下半,透過同學分組討論詩人的兩部作品〈囚〉、〈孤峰頂上〉老師耐心指導同學慢慢探尋文字中蘊涵的情感,並藉由同學的唸誦教導同學體會文字的聲律之美,最後老師親自講解詩人後期作品,再次提醒同學讀詩要從表面文字誦讀開始,不要添增任何自己的文字意涵,如此即可慢慢體會詩人的語言,及其中蘊藏的無限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