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爵士樂如何被理解與轉介
主講:孫秀蕙
在講完自己的網路ID起源之後,老師開始說起今天來台南分享她喜歡了二十餘年的這個音樂類別--JAZZ.
一、something about Jazz
爵士樂在不同國家有其不同的代表,除了在美國紐奧良之外,在日本有三味線、台灣有絲竹空、埃及樂派的烏德琴……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無法跟同學詳細介紹何為爵士樂,所以將把重心放在介紹與分享老師喜歡的爵士音樂部份。
六七O年代,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許多不同的音樂進入台灣,也有較多經典盤重新問世,和套裝CD頻繁出現市面上,為當時喜歡爵士樂/想接觸音樂的人開啟了一扇「搜索」之門。八O年代北美面臨了一場爵士大變革,出現一批了西裝筆挺樣貌端正的樂手,如爵士古典雙棲的Marsalis等人,尤其是Marsalis家族在那個年代幾乎是在美國紐奧良這個爵士之都佔據了讓人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對於身為一個音樂愛好者,也常常在網路上分享音樂心得的講師,提出一個觀察現象是--在台灣,真正願意寫樂評的人幾乎是屈指可數,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並沒有一個好的音樂聆聽環境」,在台灣真正有「音樂消費」習慣養成年代差不多在1960年之後,在這樣簡短的養成背景之下,這樣的情況十分地普遍,以致於到今天聽音樂、寫音樂都一直還是不受到鼓勵的行為。
網路時代來臨之後,對於喜歡音樂的人來說,音樂資源開始豐富和輕易起來,老師為大家介紹了幾個資訊豐富的網站,如All Music Guide、IMDB、《West Coast Jazz》、Blue Note Book出版的音碟等等,並為大家引薦了一部內容本身並不是太好看的故事,但全片配樂非常棒的電影--克林伊斯威特的電影〈熱天午後之慾望地帶(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
A-ALL MUSIC GUIDE:音樂資訊。只要北美的音樂和樂手都可以找到,日本歐洲則未必
B-IMDB(The Interent Movie Data Base):電影資訊
C-感興趣的音樂類型書籍(Ted Gioia《West Coast Jazz》,日本廠牌《藍調之音(Blue Note Book)》)
D-日本爵士批評雜誌
E-爵士樂迷作家
a.村上春樹《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書名從艾靈頓公爵的名曲” 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得來的靈感。
b.大江健三郎:喜歡吉普賽吉他手Django Reinhardt,但作品中較少提到音樂的事,只有在小說中影射作曲家的兒子時才會提到音樂。
c.英國作家Eric J.Hobsbawm, 以爵士歌手Billie Holiday的樂手Francis Newton名字作為他的筆名。
二、關於音樂寫作,STEP 1 2 3
STEP1-創作的起步/蒐集資訊的重點:
1-理解事實性的資訊、校對資料
2-觀察一位作家如何提出個人感興趣主題的觀點,並評估他是否有道理?
3-書寫音樂文章時,應該與文學脫鈎,分清主從,村上春樹的《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是一個很好的典範,成功地把樂手特色講出來。
STEP-2創作的第二步:
1-不能拾人牙慧
2-不許寫流水帳
3-不要寫沒有證據的形容詞
STEP-3創作的第三步:
1-要對自己的選擇有熱情
2-要有自己的觀點(村上春樹的《爵士群像》(和田誠)、《給我搖擺,其餘免談》),觀點建立,以村上為例:(1)個人非常喜歡音樂 (2)大學時在唱片行打工 (3)畢業後開過爵士喫茶店 (4)擁有豐富收藏 (5)職業作家
3-要建立自己的文字特色。文字特色與個人的背景有關,講師以自己為例,因為新聞系背景(1)不表達好惡(2)客觀事實(3)平淡的點滴 (4)社會背景/事件關懷(種族矛盾、社會動亂、時代精神)
Then writing 音樂寫作:
中場休息之後,老師播放了Joni Michelle的〈Both Sides, Now〉讓同學們聆聽之後,開始講述Joni Michelle這名歌手的故事,「關於愛的失與得,關於生命燦爛與黑暗,關於禍幅相倚的人生哲學, Joni Mitchell恐怕早已了然於胸,比我們任何人都還更早領悟。她九歲就罹患小兒麻痺,脊椎扭成『撞毀的火車車廂』形狀,從此不良於行。憤世嫉俗的她,質疑上帝的存在,決意我行我素,立志要活得比別人加倍精彩。她抽煙,彈吉他,作曲作詞,上藝術課,學畫畫,活出所有六○年代長大的北美女性知識青年的夢想:批判社會,擁抱理想,歌頌那曾有過的革命火花。 」(內容引用自〈青春悲喜曲:談 Joni Mitchell〉,http://blog.roodo.com/wisconsin/archives/15499.html)。
http://www.youtube.com/embed/tKQSlH-LLTQ
播放Janis Joplin的〈Me and Bobby McGee〉,講述六O年代的Flower Children如何表達自我、標榜自由(無所損失的代名詞)。(按:六O年代是個思想價值和運動主義花開怒放的年代,一個自稱為「戴花的一代(Flower Children)」的嬉皮族群出現了,「花」成了他們精神代言,用來隠喻和平、希望、愛,和對逝去親友的追悼,藉以傳逹他們對這個年代的抗議與關懷。因此,「花」在這群「Flower Children」的帶動下,產生了這股巨大的「Flower Power」革命浪潮,極富時代意義。)
http://www.youtube.com/embed/WXV_QjenbDw
接著是Janis Joplin的另一首講述窮人的歌曲〈Mercedes Benz〉,聽完這首辛酸的歌曲,老師為大家介紹了另一個藍調Janis Joplin,「若我們將 Janis Joplin 的死作為爭取多元文化的落幕,甚至是反對基進極端的藉口,實在是太小看她的生命以及音樂了!事實上,即使是反烏托邦主義一樣要付出代價:我們若無法感受最深沈的渴望,最後終將失去所有感覺。連憤怒都可以只是麻木而已。」(引用自〈歌手輝煌與毀滅:談 Janis Joplin 與六○年代的反文化〉,http://blog.roodo.com/wisconsin/archives/15643.html)
http://www.youtube.com/embed/7tGuJ34062s
因為台南也是老師的故鄉,藉由網誌上的幾張老照片,老師說起她成長時期的台南印象,和這座城市主要道路中正路在這幾年的變遷,作為音樂書寫的範例,由於台南也是個陽光普照的城市,老師就以〈在陽光燦爛的街道〉為名寫了這篇文章,並
撥放了〈sunny side of the street〉,因為歌詞中寫出了當時年少的心情寫照:「
我曾走呀,走在陰影裡,帶著我的憂傷在漫步,
I used to walk, walk in the shade with my blues on parade
不過我一點都不害怕,也許不會再流浪
But I’m not afraid...guess this rover it's over
即使我連一分錢都從沒賺過,
If I never made one cent
我還是會像洛克斐勒那樣富有,
I'd be still rich as Rockefeller
金粉灑在我的腳上,
Gold dust at my feet
在這陽光,在這陰暗…在這陽光燦爛的街道上。
On the sunny, on the shady, on 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
」(〈在陽光燦爛的街道〉,http://blog.roodo.com/wisconsin/archives/661261.html)
http://www.youtube.com/embed/Nn3soYbSpS4
接下來介紹兩名樂手Art Pepper與Bud Shank。首先老師為大家播放了Art Pepper〈You'd Be So Nice to Come Home To〉
在音樂旋律中老師為大家旁白介紹了這段音樂中不同樂器的組合和爵士三重奏通常由鋼琴、貝斯與鼓組成的結構,並說明了這張專輯(與爵士鋼琴三重奏)背後的故事,因為是臨時組合,所以整張唱片都是標準曲。老師在介紹Art Pepper這名樂手時,完全不像一般樂迷們寫音樂時對樂手的歌功頌德,而是真實地呈現這名傑出樂手的真實面目:一個自大又自卑,自私又幼稚的失敗者(a three time loser):「除了對爵士樂有演奏和琢磨的熱誠之外,在這個令他憎恨和想要逃開的世界中,他其實是一文不名的」
〈談中音薩克斯風手亞特‧派伯Art Pepper〉http://blog.roodo.com/wisconsin/archives/3689307.html
因為時間的關係,老師最後為大家簡短地撥放了Bud Shank的〈Carioca〉。老師介紹他與Art Pepper剛好是個對比的乖乖牌小孩,「從寫作的角度來看,爵士樂手的一生如果像八卦緋聞般活色生香,講述起來理當靈活生動,格外吸引人。如缺乏信心、個性懦弱的「俗辣」Art Pepper,他一輩子渾渾噩噩,不是嗑藥,就是欺負女人。最奇怪的是,他竟然是美國史上最好的中音薩克斯風手之一,年紀輕輕就已經是Stan Kenton大樂團最亮眼的獨奏明星。相較之下,坐在他隔壁,也是吹中音薩克斯風的巴德‧申克,就完全沒有八卦的「條件」;申克天生斜視,一雙鬥雞眼的他,長得既不帥氣,個性也沒有Art Pepper戲劇般地墮落。」(引用自〈既生瑜,何生亮?介紹中音薩克斯風手巴德‧申克Bud Shank〉,http://blog.roodo.com/wisconsin/archives/12542131.html )
今天的課結束在Art Pepper與Bud Shank這兩名同樣傑出但命運截然不同的樂手介紹裏,就像耳邊仍然繚繞的音符般,對於音樂的聆聽,仍在悠悠持續著。
Art Pepper〈You'd Be So Nice to Come Home To〉
http://www.youtube.com/embed/xISaCzXYYg8
Bud Shank〈Carioca〉
http://www.youtube.com/embed/VfSjV-XVvXo
講師簡介:孫秀蕙(wisconsin),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威斯康欣大學麥迪遜校區大眾傳播碩士、博士,現為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主要音樂著作為《爵士春秋》、《爵士歌‧爵士樂》,目前亦為《音響論壇》月刊「爵士樂的故事」專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