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聽覺媒體的「越境」與聽覺文化的混雜性
講師:李乘機
Date: 2012.10.09
一、前言:現代的人們,常常過於依賴使用視覺,卻忽略了我們人類從初生甚至是在胎兒時期時,就開始倚賴聽覺與母親/外界做接觸,因此今天的課程將從感官出發,並從人認知世界的形式談聽覺等各種感官的關係。
二、近代聽覺傳播技術的發展--人類感官的延伸與擴張
(1)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在1964年出版的《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一書中,就提到過「媒體即訊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的觀念,認為媒體是人類感官的延伸,人本身就是媒體。
(2)技術的傳播文化論:人類三大傳播技術變革對「文化」的概念改變(吉見俊哉)
。文字:聲音的文化與文字的文化的分離、知識份子對文字傳播的獨佔性。人類的感官與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很早即脫離了原始的聽覺,換句話說,當人類脫離了原始部落,開始倚賴視覺(文字),原本只能口說、傳承的記憶,開始變成(文字)紀錄的傳遞,慢慢形成自我的文化。
。印刷術:知識與概念的傳播、個人理性與科學革命、國民國家與近代化
。電子媒體:從機械到電子的複製技術、地理空間認知的打破與重構、全面性的「感知(sense)」傳播與相互作用
小結:人類文明經過不斷的演化之後,文字的獨佔性逐漸式微,相對的因它而形成的「對世界的認識/想像」也逐漸失真。
(3)聲音的文化(orality)與文字的文化(literacy):從「記憶」到「記錄」、至20世紀中期為止的語言學者皆重視聲韻、大多數否認「口語」和「書寫」之間的相異,將文字視為表記聲音之符號、忽視文字的視覺效果(排列、配置、etc)、忽視聲音有獨自衍生文化現象之可能性(Ong)
。聲音等等相關發明對世界帶來的改變: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1890年代圓筒式唱片大流行、1900年代唱盤式唱片興起、1895年無線通信的成功……這些發明使得聽覺傳播的時間軸意義轉變成為重複再現可能的時間區段。到了1920年世界最早的廣播公司KDKA在美國設立後,訴諸單一感官(聽覺)的廣播放送有如「擁有觸動人類心弦之魔法的潛在意識共鳴室」、僅單一感官開放下的「感官閉鎖論」(McLuhan)、聽覺傳播的時間軸被賦予共時性(synchronous-ness)意義、西方社會自1920年代開始進入聽覺媒體與大眾(the masses)的時代。到了1927年有聲電影發明,緊接著1928年有聲電影實用化(e.g. Mickey Mouse),辯士與字幕開始步入歷史,視覺傳播與聽覺傳播開始結合,傳播上的時間軸與現實達成一種「擬似逼真」的結合。
(4)共通感覺論:僅透過五感中之部分刺激(聽覺、視覺、視聽覺)造成五感共通之「共通感覺」→五感之間的相互喚起、置換、取代、總合……etc.例如台灣盲歌手蕭煌奇,雖然視覺較為孱弱,但他卻依靠極好的聽覺和其他的五感來感知世界,創作出許多極佳的音樂作品。(中村雄二郎)
三、台灣近代傳播文化當中的聽覺媒體--殖民地體制下的「音響」環境
廣播技術所達成的共時性VS文化對比作用之下所凸顯的差異
(1)媒體網絡(media network)的整備與發展:交通、電信、郵政、商業網絡、圖書館……etc→社會內部共時性的成立,人與人的溝通開始大量倚賴媒介,而非「面對面」的溝通
(2)電影與戲劇:在1900年代初期台灣的劇場(或混合舞台)與電影院正式出現,到了1920年代中期歌仔戲風潮席捲全島,同年代末期混合式劇場(戲劇+電影共用)遍佈各地方小型城鎮,這樣的情形到了1930年代初有聲電影開始興盛,現場表演的歌仔戲(野台戲)隨之沒落,不久,1933~1935年間以台北市首輪電影院為主的「眏畫戰爭」蔓延至全島→外來的電影+本土的戲劇構成視聽覺「軟體」、劇場開始成為娛樂的主流與都市的象徵,並帶動周邊娛樂產業(e.g.曲盤、流行、跳舞、餐飲……etc.)
(3)殖民地台灣廣播事業的軌跡:官設→公共化、文明進步→日常生活、娛樂性→宣傳與動員
(4)唱片與台語流行歌:1920年代末期「國產」留聲機價格開始滑落、與廣播發生共生/競合關係下「音響」效果的傳遞與擴大、1930年代初至1937年間台語流行歌開啟戰前「黃金時期」、知識份子提倡之「文藝大眾化」乃透過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大眾」始得到具體實踐→被視為「本土」之軟體成為透過大眾文化形構「台灣文化」之始、仰賴錄音技術的音聲
文化早於書寫文化達成「大眾性」
(5)帝國範圍內均質性的講求VS帝國內部差異性構圖的描繪/物理空間距離的克服VS地理空間構造的強調
播放音樂:〈月夜愁〉、〈對花〉、〈夜半的大稻埕〉、〈素蘭要出嫁〉、〈小姑娘入城〉、〈何必去燒香〉……透過這些台灣早期的音樂聆聽,體會另一種感官的存在。
〈素蘭小姐〉為1962年知名歌曲,同年有另一首知名系列歌曲〈素蘭小姐要出嫁〉,均為黃三元主唱,亞洲唱片公司發表。〈素蘭小姐〉曲調來自北海道民謠〈ソーラン節〉(60年初期日本特別風行「俗謠民謠洋樂調」,以民謠改編或具濃厚民謠風格的流行歌曲,同一時期台灣唱片界則以翻唱日本新舊流行歌為主)1960小林旭主唱、改編自北海道民謠〈ソーラン節〉的日文流行歌〈アキラ(旭)のソーラン節〉大為風行,〈ソーラン節〉是日本北海道渡島半島的同名祭典歌謠曲,常被捕魚者當成「船こぎ音頭」(捕魚歌),直到大正年間,風行全日本。製作人兼編曲家莊啟勝著手將民謠〈ソーラン節〉與流行歌〈旭のソーラン節〉分別改編成〈素蘭小姐〉與〉〈素蘭小姐要出嫁〉兩首歌,由新進歌手黃三元演唱,大受歡迎。正因為這首歌曲被當成捕魚歌的關係,日本知名演歌藝人小林旭還將其改編成「小林旭的素蘭節」,並且是1960年時代劇《大草原の渡り鳥》的主題曲。
關於台語歌詞的改寫,莊啟勝將「ソーラン」的音代以閩南語「素蘭」,寫成「素蘭小姐」,表露出女方出嫁雖悲傷,但仍給予祝福的心情。這兩首歌走紅後,同時也作為1963年台語電影「素蘭小姐要出嫁」(黃三元與金玫主演)主題曲。1966年新藝陣「素蘭出嫁陣」在台南市出現,此陣頭就以此翻唱曲作為主題歌,特別風行於台灣南部地區的二層行溪(二仁溪)流域與台南市灣裡地區。(資料摘錄來源:「台灣大百科」網站)這種一方面模倣又一方面翻譯,某種程度上有一種互文性(inter-texture)。
黃三元(1934~1997):彰化埔心富康家族出身、中學畢業後進入公家單位服務、1958年自軍中退伍後出道、1960年加入亞洲唱片公司以《阮無愛你》走紅、早期以「鄉村」「草地」等形象著稱、1964年以降以電影搭配流行歌的方式建立「都市走唱」「放浪不羈」「游俠」等形象、1969年車禍後公開演出活動遽減、之後以曲詞創作活動為主。
影音欣賞:
http://www.youtube.com/embed/O817W4HpvZ8
〈小姑娘入城〉
http://www.youtube.com/embed/OwCpFyiNU1M
http://www.youtube.com/embed/cKBJSFOJd2I
http://www.youtube.com/embed/BljkwElr8LU
〈何必去燒香〉:可以說是早期黃梅調的原型,對比之前幾首黃三元的「相褒」作品,更是明顯可見其中的「痕跡」,尤其是把〈達坂城的姑娘〉(王洛賓改編成〈馬車夫之戀〉)改編成〈阮無愛你〉,其中間奏blues風格,更是沿襲小林旭而來,這種把外來歌曲改編成符合台灣社會現象的文化混雜性,可以說是黃三元作品的一種獨特的風格。
http://www.youtube.com/embed/lo3p4Qz0Eic
http://www.youtube.com/embed/KEr3n6Tvm88
http://www.youtube.com/embed/qukBEYnvsLc
模仿or翻譯or互文性(inter-texture)?→What’s originality?
其實無所謂的原創性,因為只有文明才有所謂的原創,文化並沒有這樣的觀念,因為對比於原創的輸入,混雜共生後才會產生文化的原創性,這看似吊詭卻是無比真確的存在。
〈寄語白雲〉本是一首韓國歌曲「離別(イビョル)」是一部韓國影片電影的主題曲,作詞作曲:Khil Ok Yoon 吉屋潤キル・オク・ヨン,原唱:Patti Kim 패티김,這首原唱是由在日本的韓國人所譜寫的日語歌曲,在朝鮮半島更是大紅,東南亞各國也各自填上歌詞,唱得大家離愁依依。
離別(イビョル) http://www.youtube.com/embed/KdJwkryxRAU
〈寄語白雲〉 http://www.youtube.com/embed/xDnTGgWlvSQ
四、文化的「越境」與交混--從文化的主體化到文化的「地形化」
。文字的「記錄」與「肉聲」的記憶:菁英的言說記錄VS庶民感性的軌跡?知識份子的論述VS民眾生活的「感覺」?
。文化的混雜性與文化地形學:帝國主義的編制與殖民地的反抗是一種相乘的,對應著同帝國主義的享樂與殖民地的文化形構相乘的關係,可見文化乃「飄盪」在「內部/外部」的區分之間(Luhmann)。
。從「內v.s.外」的文化主體建構到交互混雜的文化「地形」論:空間形象化的主體應該要朝向「混雜性」重層交疊的文化這樣的角度去看待,透過視覺空間化的主體認知進入到「地形化」的文化論。
【延伸閱讀】
。紀錄片《Viva Tonal 跳舞時代》:
http://www.youtube.com/embed/WWOEX4rE6u0
《跳舞時代》全名《Viva Tonal 跳舞時代》為於2003年製作發行的台灣電影紀錄片,製作者為台灣電影人郭珍弟及簡偉斯,而串貫全片的同名台語主題曲,也是1932年的台灣流行歌曲。本紀錄片內容,乃描繪20世紀初台灣日治時期的流行歌流行演進。介紹了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與陳君玉、純純、柏野正次郎等人執著台灣音樂的故事,並以此介紹1930年代台灣日治時期的社會現況與女性的社會地位。以16mm拍攝的紀錄片,因為忠實呈現台灣1920年-1945年的流行音樂歷史,因此獲得2003年第40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003年台灣女性影展觀摩及2004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入圍等榮譽。
。影音
黃三元作品
http://yo.xuite.net/info/list_media.php?id=tCSx0e3IAVMMk!thaiMe6g
各種不同版本的〈寄語白雲〉
http://read-literature-reflection.blogspot.tw/2012/10/blog-post.html
書籍:
。Walter J. Ong, Orality and literacy :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82.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2006年(原著
1964年)
。吉見俊哉《メディア時代の文化社会学》、東京:新曜社、1994年。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台北:群學、2009年(原著2004年)。
。中村雄二郎《共通感覚論》、東京:岩波書店、2000年。
。Niklas Luhmann著、張錦惠譯《社會中的藝術》、台北:五南、2009年(原著1995年)。
。Edward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2001年(原著1993年)。
【講師簡介】:李乘機,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科博士,現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近代史、傳播文明與媒介史、帝國主義與殖民地研究。著有〈從《臺南新報》到《臺灣日報》—法西斯風潮下殖民地「地方報」的「空間心性」〉、〈殖民地歷史經驗中的「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戰後台灣「歷史記憶」的構成與演變〉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