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近代的光與影:日本推理小說的影像化
講師:陳國偉
一、梗概:推理小說是什麼?
。廣泛定義:[ 本格推理小說是指在故事的前半段展現具有魅力的謎題,並在故事進行到尾聲的過程中,利用理論的方式加以剖析、解說謎題的這種形式的小說。在進行剖析和解說時的理論,因為具有一定的水準,為了和其他作品區分,才稱之為『本格』] --by島田莊司
。一般定義:
「推理小說可以是偵探小說,可以是罪案小說,可以是猜謎遊戲,也可以是社會小說,還可以是人情故事。」--by詹弘志
「偵探小說,主要是描寫如何將與犯罪有關的祕密,逐步並邏輯地解開的有趣過程的文學。」--by江戶川亂步
(一)偵探小說v.s. 推理小說
1. 偵探小說必要元素:犯罪案件、偵探、邏輯推理、破案
2. 推理小說的起點:愛倫坡〈莫爾格街命案〉(1841)
--推理小說基本型態的建立:神探及助手的搭檔模式、純粹解謎、理性邏輯與科學精神
--公式:案件發生-偵探登場-探查案情-解開謎團
(二)類型名稱:
1. 偵探小說/探偵小說(Detective story 1880~)
2. 推理小說 :1946之後開始正式使用,從日本影響了台灣、韓國……等國家,但相對於歐美國家則無此字眼。
3. 犯罪小說(Crime Fiction):1950年代開始,西方的變化
4. Mystery:1980年代,從英文衍生出來的外來語,台灣譯作推理小說,但某種程度上是較為貼近西方的crime fiction.
(三)推理小說的現代性:偵探小說的第一個最主要的價值,就在於它是大眾文學最早、也是唯一能傳達現代生活中某些詩意感受的文學形式。(G. K. Chesterton:1902)
播放影片:英國影集〈SHERLOCK〉 片段
二、日本推理小說的發展
1. 最早日本人翻譯西方推理故事的起點:1861年《楊牙兒奇談》,1877年9月,成島柳北以〈楊牙兒奇獄〉之名刪編並刊載於《花月新誌》;1889年黑岩淚香〈無慘〉中提出「探偵小說」之說後,開始有各種作家書寫不同類型的「偵探小說」,如押川春浪:傳奇冒險小說、谷崎潤一郎:犯罪小說、村山槐多:怪奇幻想小說、佐藤春夫:怪奇幻想小說、岡本綺堂:補物帳小說等等。
2. 日本式偵探小說誕生:江戶川亂步〈兩分銅幣〉(1923),伊藤秀雄:「彌補了過去一直以來的闕漏,建構出明確的推理小說輪廓 」
3. 因為變格,所以本格:大量產出的結果,產了了許多以夢境、精神分析、妖異、異色、官能慾望內容的描寫,但事實上這些作品都只有偵探,沒有推理;於是1946年,江戶川亂步成立「土曜會」(1947年轉型為「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為日本推理作家協會前身),1954年,江戶川亂步賞設立,算是為日本「本格」推理小說奠定了基礎。本格推理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的題材有--(1)田園之夜的恐怖:播放影片:日本〈犬神家一族〉(2)浪漫的復歸:島田莊司〈占星術殺人魔法〉等等
三、日本推理小說的影像化:1920年代中期開始,許多暢銷作、得獎作紛紛被拍成電影,到了1960年代開始盛行電視刻的拍攝,依類型可分為--兩小時劇場:系列偵探、旅情推理、單發特別劇、連續劇(趨勢劇)等等
1. 從文學作品改編成的電影:
(1)松本清張〈埋伏〉:講述東京強盜案件的犯人石井逃亡,警方判斷石井會與舊情人貞子見面,於是前往貞子婚後定居所在埋伏。
播放影片:松本清張〈埋伏〉片段
2. 松本清張〈霧之旗〉:講述九州發生殺人案件,冤罪的犯人之妹柳田桐子至東京請大塚律師出面救兄不果,後桐子因緣巧合擁有能證明大塚情人無罪的物證,最後施以報復。(日本映畫中初次登場的新女性形象--桐子)
播放影片:松本清張〈霧之旗〉1965年版本預告
3. 森村誠一〈人性的證明〉:講述一個心中保持著母親溫柔形象,千里迢迢趕來追尋,卻命喪異邦的黑人凶殺案的故事
播放影片:〈人性的證明〉電影預告片
4. 京極夏彥〈姑獲鳥之夏〉:探討犯罪事件的表相與真實;名言:「在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能解釋的」
播放影片:〈姑獲鳥之夏〉預告片
四、遺忘的當代
戰後日本經濟復甦後,緊接著泡沫經濟時期,在當時出生成長的年輕人對世界、未來充滿絕望感,在〈人性的證明〉電視版預告片中完整而明確地呈現出當代日本社會的問題現況:當代日本人因為失去了「心」,愈來愈不在意也不願意去關注現今的日本社會,不管是對事物或是人,都有一種冷漠和逃避感。
五、記憶他者的做法
1. 東野圭吾〈手紙〉:2006年文藝春秋發行文庫,一個月暢銷100萬部以上,至2007年1月銷售超過140萬部
犯罪者家屬的人生故事
2. 東野圭吾〈嫌疑犯X的獻身〉:小說文本中對於主角石神自殺失敗的原因並沒有太詳細的描述,但在電影中卻經過強化:因為隔壁搬來的這對母女的緣故,不止打斷了他上吊自殺的行為,同時也為他平淡而絕望的生命帶來一線曙光,為他與這個社會建立起一種連結。這個角色突顯了當代日本社會中一種極重要的現象:無緣社會,引起觀眾在觀看電影之餘更深層的思考。
3. 吉田修一〈惡人〉:討論現代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獨和寂寞議題,透過影像展現更大的力量引起反思,同時也是一種紀錄,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
4. 伊坂幸太神〈死神的精確度〉:一名熱愛音樂的死神,他的工作是利用一個星期觀察、接觸特定的人類,最後再向高層提出報告,判斷觀察對象要「認可」(死亡OK)或「送行」(生)。
六、歷史記憶的翻譯:
1. 東野圭吾〈麒麟之翼〉:日本橋是早年日本都市發展的源頭,也是都市道路建迼的起點,而橋上的麒麟雕像成為一種都會的表徵。
2. 松本清張〈球形的荒野〉:描述在一位女性,在奈良寺廟的”參訪芳名帳”中,發現了和叔父一模一樣筆跡的簽名。事實上叔父為2次世界大戰中外派瑞典的日本公使館一等書記官但因病去世,骨灰也由在同為駐外的同事運回。但很奇怪的是與野上同一時期服務於瑞典公使館的人員,回日本後一個一個相繼被殺,使得警方不禁懷疑在2次世界大戰中瑞典公使館,到底發生什麼事而展開一連串的調查。
電影版本中修正小說文本中故事發生點的1962年延後到東京奧運的前一年1964年新幹線開通,藉由主角的對話思考:「新東西是否真的比較好?只是較方便而已。」,同時在影片中處處可見當年東京奧運的紀錄影片拼貼的痕跡,以呈現片中外交使館人員一心所堅持的「拯救日本」行為;同時也藉由二戰紀錄影片拼貼與主角在搭新幹線時的對話,呈現世代記憶之餘更凸顯了新舊二代日本人的思維。
3. 松本清張〈砂之器〉:一名男子被殺害並陳屍於日本國有鐵道蒲田站的編組場。被害者身份不明,被鈍器擊打頭部導致前頭蓋骨凹陷致死。唯一的線索是其被害前曾在附近小酒館與一陌生人對飲,席間流露日本東北口音,並曾多次提及「kameda」。
延伸閱讀:
1. 《文化地理學》
2. 宮部美幸《火車》
講師簡介:
陳國偉,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亞洲大眾文化與新興媒介研究室主持人。研究領域為台灣現當代文學、大眾文學、推理小說、流行文化。著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及〈都市感性與歷史謎境:當代華文小說中的推理敍事與轉化〉、〈被翻譯的身體:臺灣新世代推理小說的身體錯位與文體秩序〉等論文,並應邀參與獲日本松本清張記念館學術研究獎勵的國際共同研究計畫「松本清張作品在東亞的接受」。另有數十篇為出版社撰寫的外國推理小說導讀、解說與推薦文章,以及擔任《謎詭:日本推理情報誌》(1~5集)之編輯顧問與專題總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