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12.04.19
今天的課程主題是「台灣現代散文中的芳草文學賞析」,這堂課達芸老師為我們精心選讀的是素人作家阿默的散文集《我生命中的花草樹木》,人稱素人作家的阿默(本名周嬌娥),用懷鄉、感恩之筆陸續寫下五十種家鄉植物的風姿,及早年鄉居生活中,這些可用、可食植物所帶來的清貧之樂。《我生命中的花草樹木》這本書超越了植物誌的範疇,書寫的更多的是人與植物(自然)彼此的利益厚生、人與土地的美好親近、人與人之間的恬淡之樂,曾兩度榮獲玉山文學獎。(詳參博客來網站介紹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11479 ; 訪談: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860 )
介紹完作家,我們就開始來讀從《我生命中的花草樹木》中摘錄出來的〈藤蔓〉、〈蘿蔔〉、〈過貓〉……等幾篇散文,並在閱讀中不時交互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同學們有志一同地在阿默的文字中窺見早期農村生活的恬淡有味與極簡、單純生活中,由物質饋乏中品味出當時人們的智慧和食物本質的甘美,作者筆下對於蘿蔔乾、過貓、地瓜等等活命恩物料理品嚐記憶也在同學中喚起許多共鳴、重溫舊(幼)時回憶之外,對於在都市成長的同學們來說,也藉此體會早期鄉村人家雖貧困卻仍懂得單純惜福的純樸有味。
就在同學對文章內容的熱烈發言討論之後,達芸老師也就文學理論的角度為同學將這本散文集子加以評析引介,在評析之前,老師先為大家介紹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這本探討詩歌創作,特別是詩歌的美學風格的詩論,並從《二十四詩品》中的〈自然〉來看阿默的這本作品。
司空圖(公元837年——公元908年),字表聖,晚唐河中虞鄉人。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動盪的時代,其平生之志,原欲濟世安民,為君王盡犬馬之勞。唐懿宗咸通中登進士第,後遷禮部郎中。黃巢作亂,百姓家國兩度經歷戰亂,他見李唐王朝頹勢已成,不可挽回,只好隱居避禍,過著「一局棋,一爐藥,天意時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黃金難買堪騎鶴」的生活,以詩酒自娛。因《二十四詩品》的詩論而奠定其在文學史地位。司空圖善以寫景四言詩,用形象比擬、烘托不同的詩風神貌,在詩歌批評中建立了一種特殊的體裁。除了藉由形象概括描繪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而且從創作的角度深入探討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對詩歌創作、評論與欣賞等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它既為當代詩壇所重視,也給後人極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詩論之ㄧ。 論述詩歌意境的美學。司空圖「比物取象,目擊道存」的方式,將哲人對生命的體會,詩人對世情的了悟,論者對世事的省察統合,企圖以實境呈現來敘述經驗世界,這正是司空圖的詩歌理論的主要強調--「思與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司空圖的二十四種詩歌風格:〈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這二十四 詩品裏其中「自然」一項,正是阿默散文可歸入之詩品。讓我們來看看司空圖如何講〈自然〉的:「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鈞。」於此達芸老師點摘出兩個特點說明阿默的散文符合〈自然〉的兩個意境:「有如彎腰拾物,隨手拈來,輕鬆不費力。這是「自然」之境的第一特點。但是隨手拈來,並不是取自別人現成的唾餘,而是經由自己深切體悟的情境,亦即圓滿自足,不假外求之意。這是「自然」之境的第二特點。」同時達芸老師並引呂興昌老師寫的論文《司空圖詩品研究》中跟此有關的部份為我們參照講解,配合我們今天賞讀詩論的《我生命中的花草樹木》中之〈藤蔓〉、〈蘿蔔〉、〈過貓〉幾篇,對照之下果然從書寫的技巧與文字後面蘊涵的人文深意,都足可印證作者這本散文集子中的自然品論。
紙本講義:《我生命中的花草樹木》中之〈藤蔓〉、〈蘿蔔〉、〈過貓〉幾篇。
上課補充資料:另郵寄至學員信箱。
補充資料:
1.「一局棋,一爐藥,天意時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黃金難買堪騎鶴。」句,典出《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文苑列傳下‧司空圖〉。
2. 唐.張九齡〈偶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3. 陶淵明〈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4. 唐・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5.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2/c4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