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西方小說中的芳草文學賞析-徐四金《香水》PART 2
DATE:2012.04.12
一開始上課達芸老師就跟大家宣佈今天續讀《香水》,下週我們將進入芳香療法課程,並請同學們分享由《香水』閱讀過程中延伸閱讀其他與嗅覺、氣味相關書籍時的心得,同學推薦了黛安.艾克曼《感官之旅》並引述其中部份跟嗅覺有關的篇章片段--〈嗅覺〉:「嗅覺是無所不能的魔法師,能送我們越過數千里,穿過所有往日的時光。果實的芳香使我飄回南方故里,重溫孩提時代在桃子園中的歡樂時光。其他的氣味,瞬息即逝又難於捕捉,卻使我的心房快樂地膨脹、或因憶起悲傷而收縮。正當我想到各種氣味時,我的鼻子也充滿各色香氣,喚起了逝去夏日和遠方秋收田野的甜蜜回憶。」在書中作者黛安.艾克曼引述了海倫凱勒的原話,描述海倫凱勒透過嗅覺及藉著空氣的振動,她就知道花在開,樹在抽芽,雀鳥在鳴叫,何種身影及從事何種職業的人經過她的身旁……嗅覺,讓海倫凱勒重新看見了世界。
從同學擷取朗誦分享的片段,達芸老師作了一個小結並提醒同學《感官之旅》這本書提供了我們關於官能上更細膩、更細緻、更繁複的感受,這些感受事實上可以有許多的情節、故事在其中,而這些也可以成為創作元素,結合成為文學作品。之後老師開始對《香水》這本書作更深的導讀,除了講述謝建文〈德國文學中的後現代印痕 〉為同學補充關於德國文學經歷過文學政治化後的演變:「經歷過文學政治化的德國文學,在其後的七八十年代並未向通俗文學撤退,而是選擇了另一種“反權威運動的直接產物”(Luckscheiter,2001:70),即退入內心世界,真實地摹寫自我和個人的痛苦,所謂的“新主體性文學”一時頗得了些市場。文學上的後現代”在80年代“以其(與新主體性文學相比)明顯相異性,對虛構、審美距離、形式意識、美和遊戲性的再度重視而取代了新主體性文學”。(Anz,1996:733)奧爾特海爾則將德國文學的“後現代”提前至70年代後期。 此時“外國文學的後現代刺激”所產生的影響日益巨大,艾柯、博爾赫斯和昆德拉等作家“徹底告別了現代主義”,促使德國文學發生了變化。此時的德國文學,“向一種無度的畫面性、向異所產生的吸引力、向熟悉之物的文學性殖民化形式敞開”,人們又“重拾起想像、魔幻,以及由運用種種熟悉的風格手段而形成的戲仿性突變,和場景的反諷性破壞(技法)”…… 」與對《香水》一書文學技法的說明:「小說開掘一向為文學界忽視的“氣味”題材,以貌似傳統的敍事,在小說樣式和一系列筆法、形象和觀念上,與既往和當代的文學形成了借用、變異處理和戲仿的交流關聯。」外,更在針對書中主角葛奴乙的心理人格深入的剖析前,為同學們加強作者為主角塑造的一連串心理人格特質學理,從源於希臘神話水仙的自戀narcissism、把愛戀對象轉向自己造成發展障礙的自戀人格異常NPD、佛洛伊德的早期男性戀物理論……等等,同時老師透過分享近日曾觀看的電影茱莉亞.羅勃茲《Mirror Mirror》(中文譯名《魔鏡魔鏡》)及蔣勳的《酒神狂歡》,讓原本覺得這些心理學名詞太過生硬的我們都能心領神會地把它們跟書中主角不同階段相互作印證比較作一番熱烈討論,大家對於結局各有不同定論,而同學們間不管是殉道者、控訴、滿足心願、等等不同解讀的發言,達芸老師都含笑聆聽並為大家做了這樣的總結:一部好作品具有豐富的可討論性,每一個閱讀者都可自其中字裏行間(Context)有不同的體會。
接下來是毅慈老師為下週的芳香療法課的先幫大家做一番關於運用在芳香療法中的花草植物作一個初步認識及觀念介紹。
毅慈老師先是分享了她個人曾赴法國普羅旺斯參加芳香療法研習的旅行及沿途所見的心得與照片,接著用一張張照片投影配合與同學互動的方式讓大家分辨說明生物分類中系出同種的花也有不同的特色表徵,並說明精油萃取方式介紹及在家中如何透過現有的鍋具去作純露初步提取並應用,同時毅慈老師也帶來兩種不同的純露讓同學們親身體驗純露溫和的清雅芳香。
對於原生地在國外而台灣較少栽植的花如玫瑰,毅慈老師用照片配合照片為大家說明同樣是玫瑰花,大馬士革玫瑰的纖柔細緻就與愛德華玫瑰的冶豔狂放就截然不同,而其香味萃取運用在芳療中的方式也不一樣……而市售的精油中往往在其文字說明就可以察覺其成份是合成或天然、要如何分辨精油賣家所傳遞觀念中的謬誤……等等;對於台灣本地可以栽植的芳香植物如檸檬、土肉桂、桂花……除了透過生動的說明配合著照片讓同學用眼睛去判斷,毅慈老師也準備了不同的薰衣草在現場讓同學眼觀照片、耳聽說明去學習分別之餘,還可以實際上去觸摸感受及嗅聞其間的差異,或明顯或些微,透過嗅覺的記憶,相信同學們都深刻且立即就可以記住其中的分別,從今天這課堂開始,薰衣草再也不是薰衣草了,狹葉、齒葉、羽葉……它們的氣味深深進入我們的心中,銘記這場豐富的芳香饗宴,並無比期待下週的芳草文學之旅。
資料補充:
精油萃取方式
(一)蒸餾法 Distillation:
(1)水蒸氣蒸餾法
(2)特殊水蒸汽蒸餾
1.滲透蒸餾(Percolation)
2.低溫蒸餾法
3.分餾法與精餾法
(3)水蒸餾法
(4)特殊水蒸餾法
1.循環蒸餾法(Hydro Distillation):
2.Attar蒸餾法:
(二) 脂吸法 Enfleurage
(三) 溶劑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
(四)超臨界流體二氧化碳(CO2)萃取法(FSE):
(五)壓榨法:
(六)活花頂空萃取法(Head Space):
參考資料
1. 紙本講義:蔣勳《酒神狂歡》
2. 延伸閱讀
(1)黛安.艾克曼《感官之旅》
--1993年版: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40096
--2007年版: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68680
作者其他精采作品
(2)推薦一本書菲利普.金巴多《路西法效應》,作者曾在七十年代時做了一個實驗「史丹福監獄」,引起許多爭議;多年後他回顧並書寫當時的紀錄,有人稱這本書是在敍述「一個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過程,除了本週上課提到的群眾暴力之外,它其中也有許多社會心理學及實驗的探討喔!
(3)PPT-侯東成〈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 (請按此下載)
(4)紙本講義中提到的王羲之〈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