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台灣現代小說中的芳草文學賞析
DATE:2012. 03. 29
經過數週的預告,今天討論的文章主角是溫佑君寫的〈精衛〉。達芸老師先是跟同學釐清關於神話的迷思(myth)與特性,而其與文學之間的淵源乃是源於神話傳說,在經過十口相傳的輾轉散佈之後,或有刪節或有渲染不一,於是有了像《山海經》這樣的故事流傳下來,雖然關於它成書於何時,著書者何人已不可考,但不同於小說乃是虛構,《山海經》神話卻是一種傳承,而其內容足以成為研究中國神話的資料,同時也多有人以山海經中精衛神話為模去發想、塑造成為一種創作基礎,例如我們今天要講的溫佑君這本《溫室效應》即是。
隨著課文的解讀,老師除了讓同學們重溫《山海經·北山經》中對於「精衛」的認識,同時也藉由佛洛伊德原型模式(archetype)說替同學們說明神話學家、語言學家們在追溯神話的過程中發現,神話傳承過程中不免發生一種「語言的謬誤」,例如在〈精衛〉神話中提到的炎帝,在流傳於世的其他神話敍述中,與蚩尤、神農氏等等諸神的形象或圖騰表徵多有重疊又同中有異,例如《軒轅本紀》、《山海經》提到蚩尤的圖騰為楓木,而《帝王本紀》等書則說蚩尤、炎帝/神農氏以牛為圖騰;在《龍魚河圖》、《漢學堂叢書》等書又有蚩尤「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等等記載,於是神話中的神諸多形象與象徵成為眾多學者研究標的。如北大中文系教授段寶林的〈蚩尤考〉(北京大學中文系《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第四期)作為說明參考:「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蚩尤的形象是非常複雜紊亂的,其中有諸多矛盾之處,使人產生不少疑問。諸如:蚩尤究竟是一個古代的歷史人物,還是一個神話人物?他是一個英武的戰神還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或是一個好兵而喜怒的貪欲者、亂賊?蚩尤和炎帝是否同一個人?他和黃帝之間是否只是敵對關係?蚩尤和苗族歷史和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究竟有什麼關係?他對苗族民俗有何影響?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並講述是中國遠古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涿鹿大戰」為例,說明連正統史書《史記》的記載也把神話人物歷史化後,還以正統觀點使蚩尤這個神話中的人物成了史實記載中暴虐無道的亂賊……這許多的例子,來提醒同學關於神話的學問研究之多元、多樣化,史家的考據是雖有一定道理,但常常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的。
介紹完神話史書的諸多文獻作為今天課程導讀的一個基礎背景後,達芸老師開始作為今天課程的導讀。在〈精衛〉這篇文章中,作者除了從神話中神農氏地緣關係作為故事發生背景之地,援引《管子.輕重戊》裡記載:「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為起筆,文中並配合作者本人的專業研究去加以描摩闡述該地栽種的植物分類及拓木的藥用研究,呼應著《山海經.北山經》中描述精衛傳說的開端「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名曰精衛…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作者用柘樹可治經痛這樣的功能為啟始,來形塑小說中主角「女娃」進入青春期(月經來潮)後,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社會中賦予女子的傳統責任,所謂「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乃是生命必然的方向,她再也無法享受幼年時期的無拘無束;作者用現代動畫大師宮崎駿電影《魔女宅急便》、《天空之城》、《風之谷》……中諸位擁有飛行與改變世界的力量的13.14歲女孩主角為對比,當她們意識到:「她們從此就得任由月經的節奏擺布,默默承受月經加諸在身上的種種限制,這些小女孩同時也陷入一種天人交戰的兩難中──Tobecome, or not to become,that is the question ! 如果她願意成為(become)一個成熟女性,她就得選擇自我臣服……」來說明對於女娃對自由的嚮往。
而本文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水,也是源自精衛故事傳說,作者提到水同時是深度心理學中女性特質的象徵,而「女娃溺死於東海,是個意象豐富而且指涉清晰的關鍵。」而神話中女娃溺死於東海卻化為精衛,一如北歐神話諸神的黃昏「拉庫那克」,死亡並不代表永恆的終止而是一種淨化到重生的過程,「正在經歷身心變化的小女孩,雖然瀕臨被自然律法壓迫甚至吞沒的邊緣,一旦她接受了自己,就會得到脫胎換骨的力量,以重生的姿態在她所創造出來的世界中翱翔。因為她犧牲的只是一小部分的普遍性,換得的卻是完整豐沛且無可取代的獨特性。」於是作者安排了另一種飛翔的能力給故事中的主角--泅泳:「當她任由水波牽引身驅擺動時,她可以感覺到小腹也有一道暗潮跟著晃動。這種內外同步的韻律和節奏,讓她覺得自己彷彿溶於水中,無拘無束…」而就像希臘羅馬神話裏那渴望飛翔的男孩,在身上用蠟黏連羽翼飛翔,最終卻因黏合羽毛的蠟受不了太陽的熱而融化而墜落死亡的著名悲劇般的結局,作者呼應著文章前段用經痛隱喻女子成人後必要面對的諸多束縛,而柘樹擁有舒緩經痛的藥用功能,在文末柘樹也被安排成為女娃心中尋求解救的浮木。
在故事結局時女娃陷溺在水潮之中,再也無法自在脫身之時,腦海裏的零星畫面:「一隻白嘴紅爪花腦袋的鳥兒輕快地掠過湖面…….啊,要是能飛就好了……」「發鳩山上的柘樹林被狂風吹起一陣一陣的樹浪,彷彿現在正推擠著自己的湖底波濤,又彷彿來經時腹內的翻騰……」「父親將整袋的柘樹枝葉倒進母親的湯鍋裡,笑著對她說:『一會兒就不痛了!』……,啊,要是能抓到柘木的枝條就好了……』
風平浪息,女娃再也不能言語。而作者卻用艾蜜莉.狄金生的詩句為她傳唱最後的心曲:
我掉落,掉落──
撞到一個世界,
然後終於知解──
延伸閱讀:
1.《溫式效應》溫佑君/2010年1月出版/台北大田出版社
註:
1. 佛洛伊德學生容格說︰「偉大的藝術家具有『原始視力』,具洞察『原型模式』(archetypal patterns)的靈性和以意象表達的天賦。靈性與天賦使他能利用藝術形式,把內心世界的體會感受圓滿呈現出來。--分析心理學派」……《尋求靈魂的現代人》
2.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存在了五百年。神農氏是一個氏族,為中國傳説歷史中的第一個部落聯盟,由神農開創。其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考古證實在炎黃兩大部落融合之前,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已有數千年以上的歷史。《史記》:『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在黃帝時代,神農氏部落已經衰落)。神農和神農氏最後一代炎帝為兩人,炎帝為神農後裔。
3.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微師諸候,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候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炎帝)是為黃帝。」(司馬遷《史記2五帝本紀》)
4. 現今苗族有楓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楓木為圖騰,古文獻中亦可找到根據,說明此俗與蚩尤有關;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這都說明蚩尤族是以牛為圖騰的,炎帝(神農氏)也是以牛為圖騰的。蚩尤、炎帝(神農氏)都是以牛為圖騰。《帝王世紀》曰:「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帝系譜》曰:「神農牛首」,這與蚩尤的圖騰形象是完全一致的……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這都說明蚩尤族是以牛為圖騰的,炎帝(神農氏)也是以牛為圖騰的。
5. 《龍魚河圖》記載: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仁義,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敵,乃仰天而歎。天譴玄女授黃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
6. 《漢學堂叢書》:「黃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沙石,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雖72與81有異,但皆為「多」之約數,九的位數,其內含是一致的,說明蚩尤是一個相當大的集體的代表,是一個具有很大神性的怪異人物。
7. 《述異記》:有蚩尤神,俗雲:人自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觝人,人不能向……
8.《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
9. 《山海經》:「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郭璞注:「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又雲楓樹即今香樹。此傳說與蚩尤血傳說相似,都是因為蚩尤族人對蚩尤被殺一事的懷念而產生的一種藝術想像。楓樹葉是紅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類記載頗多,又如《軒轅本紀》:「殺蚩尤于黎山之丘,擲械於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後華為楓木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