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IIII 芳草文學(5)


講題:台灣古典詩中的芳草文學賞析
DATE:2012. 03. 22

今天的課程是由呂興昌老師為我們大家講述「台灣古典詩中的芳草文學賞析」。

一、前言(踏話頭)
呂老師先用話家常的方式談起吳老師為這門「芳草文學」課程的主軸設計定調,從「芳草」二字的台語文學閱讀與日常口語發音的差異中說起、到芳草植物的運用與芳草療法跟我們生活的關係(於此,呂老師謙稱其在此方面並無深研,歡迎課中同學精妙見解者可不時提出補充和討論,並預告之後關於芳療文學的講師及相關引薦說明),同時並藉由這段「踏話頭」的引入,向同學們介紹華語中的前言、本文、結語,在台語中的說法。

在正式開場講課前,呂老師為同學引介說明在台語古典詩及其他的文類中,有關植物的書寫是極為頻繁的,尤其是在之後老師為我們準備的「台灣歌謠」及「台灣說唱藝術」,更是有許多與此相關題材的講述,並且順手拈來幾首自創的歌詩隨口吟誦而出,除了藉此讓同學對於台灣民間歌謠的押韻、轉韻留下深刻印象之外,也為這堂課做了一個輕鬆上課、快樂學習的預告。

二、內容
關於台灣的古典詩,傳統稱之為「漢詩」,在受到中文教育後對比中國古典詩,才有了「台灣古典詩」這個名詞;同此,在台灣早期傳統書寫的文章稱之為「漢文」,稱教授漢文的老師為「漢文仙」,稱教授童蒙漢學的老師為「漢學仙」,而台灣古典詩和歌謠最大的差異是讀音的差異,呂老師舉「牛頭馬面」、「一言既出,肆馬難追」為例說明台語讀音的兩個截然不同系統,同時並講述當年曾參加過黃海岱講三國演義中瑜亮情節,說明早期受漢學教育的人運用漢文唸白的熟練精確。

在正式講詩前,呂老師提醒同學們思考台灣古典詩時必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何者是中國有台灣沒有的?何者是兩者共有的?何者是台灣又獨有而中國無的?」並以曾在清華評鑑的一段往事舉〈楓橋夜泊〉為例,提醒同學雖然中國詩詞平仄在台灣古典詩完全被推翻,但只是探究彼此特色為何而非互相排斥,畢竟台灣文學、中國文學,兩者皆是世界文學中精采而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講詩開始。呂老師在螢幕上投影出為這堂課精心製作的投影片,貼心地為同學展示要講解的詩題中植物的寫真照片,讀詩之前讓同學先與該植物相照面而對它有了初步的認識,接著講述作者與詩之間的關係。第一首詩,老呂師選的是林癡仙寫的〈盆梅〉,老師先介紹作者其人背景及當時作者是如何在日人統治時代,透過詩文書寫心中的感受;接著老師帶領同學們逐句以台語唸誦詩句:「不辭風雪老天涯/傲骨偏遭束縛加/打破金盆歸庾嶺/人間才有自由花」讓同學們透過唸誦去體會語音、口音、讀音的差異,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同學更進一步去理解體會台語古典詩的用韻、用詞,及其背後的深意。

接下來講的是律詩〈延平郡王祠古梅〉,在寫真照片背景前,呂老師先講述了昔日鄭氏來台的故事作為詩題解說與書寫背景介紹,並從歷史的角度上舉中外文獻對於鄭成功的極端兩種評價讓同學作為參考。同樣,老師先以華語及台語各為同學朗誦一回後,再帶領同學們用台語唸誦詩句:「騎鯨人去老梅妍/古色寒香二百年/數點欲流亡國淚/一枝尚帶故宮煙//魂歸月下心偏冷/春湧階前品是仙/正氣獨扶王氣在/漫將無地為伊憐」在唸誦詩句的過程中,呂老師不時穿插講述詩中字句的讀音與韻腳,待同學唸完詩,老師細心地從詩文與當時歷史時代環境(台灣昔時鄭氏王朝已杳而今受日人統治)互相映襯為同學們講解詩句及其背後的意涵,並對照稍早選讀的作品〈盆梅〉作對照,更凸顯詩人當年受日人統治下同樣淒涼無奈的心境。

接著講黃劍修的〈紅櫻〉:「扶桑異種滿山炎/怒放丹葩耀眼簾/霧社生靈留血跡/ 撫今追昔感頻添」在用華語唸誦完後,呂老師換用吟詩的方式為同學演示這首詩,並藉此介紹台語詩文中關於「吟詩」與「唱詩」其間的差異,所謂吟詩的方式乃是利用「引而長之」去吟念,而唱詩則是加入旋律去表現,例如台灣說唱藝術中的「江湖調」(又稱「七字仔」、「乞丐調」)就是。透過唸詩與吟詩的不同兩種方式,同學們清楚地體味同樣的詩文透過唇齒之間的震動產生的不同韻味。而呂老師向同學說明自己如何自學並體會台語詩吟念方式,明白唸詩絕不是套用曲調或旋律,而是原聲原韻、引而長之才是台語詩的正確唸法。說完詩的唸法,呂老師從〈紅櫻〉這首詩文中邊講解邊補充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文人,在書寫時是如何藉由其所見所思暗喻政局與反應百姓生活的壓抑,最後轉化成看似平常其實含有深遠寓意的詩。呂老師並提到日治時期文人因為放洋留學而有機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故當時對於原住民的詩文書寫較富有同情同理心,一轉明清時期文人將原住民視為野蠻人的唐山優越心態。


之後是現代文學中許多作家如白先勇、張愛玲等人都曾書寫過的花,也是俗稱夜來香的〈晚香玉〉,作者楊桂森其人就是在台灣歌謠曲藝中常常出現的傳說「楊本縣,敗地理」的主角,因其曾在台灣彰化為官,時人感念其功德,故在地方傳說中留下雋永的身影。「未雪先開六出花/也將冷艷傲鉛華/綠裳半裹長腰軟/白玉濃堆一鬢斜」相較於稍早選讀的幾首詩作者多半借詩喻志,這是今天選讀的詩作中較難得的只單純書寫其到他鄉(中國到台灣)所見奇花異草心情的驚異與對於花草本身的描摩作品。


中場休息後,第二節課開始選讀的是黃玉階〈簪菊〉:「劇憐晚節有黃花/信手簪來逸興賒/不管兒童嗤我醉/滿頭撩亂任欹斜」帶領同學們唸誦完這首詩,呂老師先是風趣地把作者在詩中提到在頭上插花之舉對比《紅樓夢》中的有名耆老劉姥姥,引來同學們興味而笑後,老師開始正式地講解說明詩中作者雖然書寫自己年老卻不失童心的採來滿手黃菊斜簪白頭之舉,其實暗喻自己對晚節的堅守不移。

接下來對著老師在螢幕上放出月桃花的圖片,同學們有志一同地想起美味的粽子,老師也應和地說起他在童年時住居在鄉間土埆厝,時常為因應雨季補牆去採買白灰材料時總是途經一間粽店的一段記憶,並播放一段鍾情主演1957年影片《阿里山之鶯》的珍貴片段,畫面中背景音樂即是由姚莉主唱的「月桃花」,在影片播放結束後,老師開始講解他精心為月桃花這株植物所選的詩--也剛好跟我們剛剛的聯想有著關聯--朱仕玠的〈月桃花〉:「角黍懸蒲俗共誇/漫驚踪跡滯天涯/海東五日標新樣/兒髻環簪虎子花」古人說的角黍就是現今的粽子,透過詩文很明確地可以看見這是作者書寫他自己在夏天離鄉到台灣的一段心情。老師除了額外說明月桃花乃是台灣原生物種,我們要在保護珍惜原生物種觀念之餘,仍要尊重愛護其他外來物種在台灣紮根發源後的蓬勃發展,提醒同學們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應該要互敬互動的心;同時呂老師並從詩文中提到的「海東」(彼此中國稱台灣為海東,台灣人提到本島時多用瀛海、南瀛等自稱)二字提醒同學,藉由詩文中不同稱呼可以觀察作者其人或其時的世界觀與意識形態。

再來是俗稱蓮蕉花的〈美人蕉〉,作者是張湄:「亭亭青影綠天居/扇暑招涼好讀書/怪底彈文出修竹/美人顏色勝芙蕖」吟誦完詩句,呂老師除了講解詩意外,還就這首描述出的意境,舉王維的詩--〈竹里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為例相對照,並清口吟唱〈菅芒花〉「只有月娘清白光明,照阮的美夢~」來說明作者在花樹下讀書、人與花生命互動而宜然自得的心情。

今天課程最後,呂老師選了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作品〈自由花〉作為這堂課的煞尾:「自由花蕊正萌芽/風要扶持日要遮/好用西方平等樹/放開世紀大光華」講賴和作為一名知識份子生活於日人統治之下,眼見世界文明大倡平等之際,台灣百姓卻受著二等殖民的不平等待遇,於是作詩以明志並書寫他對時代的期許;藉由此詩的選讀除了應和今天第一首選詩林癡仙寫的〈盆梅〉中提到的自由花,老師並勉勵同學們透過文學應該要把握心靈的自由,不要侷限在有限的時空之中,要超越個人的出身、性別、學歷、身份等種種的限制,追求一種自在開放的心靈,活出美麗而燦爛的人生!





---
課程資料

林癡仙 〈盆梅〉
不辭風雪老天涯(麻), 傲骨偏遭束縛加(佳);
打破金盆歸庾嶺 ju2 ,人間才有自由花(佳)。
註:1. 林癡仙(1875-1915),諱秋嶽,名朝崧,字俊堂,號癡仙,一號無悶,臺中阿罩霧(今霧峰)人。林氏於年少時即才華出眾,鄰里皆讚佩其詩文。台灣割讓之際,隨家人避亂泉州,繼而轉往上海,遍遊名山大川。羈旅飄零助長其詩思,於是文名傳於京滬。1902年林氏返臺,旋與其侄林幼春及賴悔之、傅鶴亭等倡設「櫟社」,集詩文同好互為唱酬,後來林氏好友莊太岳亦加入了「櫟社」。梁啟超遊台(1911年)寄寓霧峰萊園時,林癡仙常與梁氏討論時事,鼓舞了林癡仙積極投入民族運動。譬如1914年,應從兄弟林獻堂等人之請,發動地方士紳創設「臺中中學」(今臺中一中)。不久移居霧峰詹厝園,築無悶草堂,自號「無悶道人」。林氏之詩作或描述臺灣割讓後的心境與生活,或寄寓故國情結與遺民意識,或刻畫臺灣的歷史滄桑與風俗,詩風感傷淒愴。林氏享年僅41歲,著有《無悶草堂詩存》,為日治前期臺灣古典文學的重要成果。
2. 賻:「締結」,農田租佃契約關係的生動描述。
3. 太平犬:日據時代語,意即亳無尊嚴地在日人統治下生活。



王文德〈延平郡王祠古梅〉
騎鯨人去老梅妍,古色寒香數百年,
數點欲流亡國淚一枝尚帶故宮煙。
魂歸月下心偏冷春湧階前品是仙,
正氣獨扶王氣在漫將無地為伊憐。
註:
1. 王則修,1867~1952,又名王文德,號旅中速老、動化先生,前清廩生, 新化鎮人,曾任臺灣新報社漢文記者,並設帳鄉里,培育子弟,以維國粹。昭和3年(1928),創設「虎溪吟社」,自為社長,後兼「光文吟社」顧問。以七絕〈虎頭埤八景〉聞名,著有《倚竹山旁文稿》、《眉齊 壽詩冊》。新化人仍以有這位王秀才而感到驕傲。
2. 延平郡王祠,日據時代舊名開山神社。
3. 妍Khi5




黃劍修〈紅櫻〉
扶桑異種滿山炎怒放丹葩耀眼簾;
霧社生靈留血跡撫今追昔感頻添。
註:
1.日據時期詩中提到「日頭」「妍花」都是在暗諷日人統治的氣焰
2.撫:在此有思考之意
3.炎 iam5: 台語有八音七調, 為合音韻「炎」在此作轉調,由2轉5
4.扶桑異種:指櫻花。扶桑代稱日本。



楊桂森 〈晚香玉〉
未雪先開六出花,也將冷艷傲鉛華。
綠裳半裹長腰軟,白玉濃堆一鬢斜。
註:1.楊桂森,原名汝達,字蓉初,雲南石屏州人。清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知縣。歷知福建南平縣。嘉慶十五年(1810年)正月任職彰化知縣。嘉慶十七年(1812年)二月,兼署任臺灣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盜同知,嘉慶十七年(1812年),在王功庄外建福海宮媽祖廟。捐俸建造鹿港街里的利濟橋,使居民不再受水患之苦,因此受到民眾感念而稱之為「楊公橋」,同年以終養離任。致仕後,主講昆明兩書院。卒後,子孫凋零,當地父老有「天道無知」之歎。
2.晚香玉:夜來香
3.裹:ko2




黃玉階 〈簪菊〉
劇憐晚節有黃花,信手簪來逸興賒;
不管兒童嗤我醉,滿頭撩亂任欹斜。
註:1.黃玉階(1850~1918),字蓂華,別號瀛洲散人,清彰化縣大肚堡五汊港(今臺中縣梧棲鎮)人。自幼從黃邦習漢學,繼從李清機學中醫,行醫濟世,並倡設「普願社」,宣講佛教宗旨。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爭事起,協助巡撫劉銘傳募勇抵禦法軍侵臺有功,獲頒五品軍功銜。是時淡北一帶霍亂蔓延,居民死亡無數,黃氏精配丸散,到各莊診治,並撰《療養新方》一卷,闡述防治風土疫癘之法。1895年,割臺事起,臺北地區霍亂復熾,復著《霍亂吊腳痧醫書》分送全臺,並捨藥施救。1896年,鼠疫、斑痧症相繼發生,黃氏施醫濟藥,再著《疙瘩瘟治法新編》,遍贈全島藉以防治。1897年獲臺灣總督府頒發漢醫師執照,為日治時期臺人領有此證照之首例。除醫術卓越外,黃玉階亦為宗教領袖,任臺灣齋教三大派之先天道最高領導人「頂航」,積極整頓教務,創建「至善堂」會所和「普願社」講堂,並整合其他佛道宗教團體,戮力於移風易俗、教化社會。同年受賜紳章,並宣導放足斷髮,陸續倡立「臺北天然足會」、「斷髮不改裝會」等,並皆擔任會長。1918年因糖尿病去世,享年六十九。黃氏目前可見詩作無多,多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之「瀛社詩壇」、「藝苑」、「詞林」專欄,另有部分詩作散見於《網溪詩集》、《鳥松閣唱和集》、《壽星集》、《海上唱和集》等。
2.花lin5
3.嗤tshi



朱仕玠 〈月桃花〉
角黍懸蒲俗共誇,漫驚踪跡滯天涯。
海東五日標新樣,兒髻環簪虎子花。
註:1. 朱仕玠(1712〜?),字璧豐,又字璧峰,號筠園,福建建寧縣人。清乾隆癸酉(1753)拔貢生。通經史百家之書,與其弟仕琇各以詩、古文見長,在京城頗負聲名,惜屢試不第。壯時曾渡黃河,遊太學,歷吳、楚、越、宋、齊、魯等地。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德化教諭調任鳳山縣教諭。是年六月蒞任,次年夏,因丁母憂回籍,授徒里中。後擢知內黃縣事,未任職而卒。著有《小琉球漫誌》、《筠園詩稿》三卷、《和陶》三卷、《谿音》十卷、《音別》四卷、《龍山漫錄》二十卷等作品。  《小琉球漫誌》乃朱氏任職鳳山縣署時所著。舉凡山川、風土、草木、鳥獸、蟲魚乃至國家建制、方言土語……與內地不同者,皆詳加記錄,編為六類:〈泛海紀程〉、〈東海紀勝〉、〈瀛涯漁唱〉、〈海東賸語〉、〈海東月令〉、〈下淡水寄語〉,凡十卷。內容以描寫山川景物、奇花異實為主,也有借景抒情,或狀述臺地生活實況之作。寄懷幽遠,造句新穎,頗宜於謳詠。沈德潛曾推許其詩能得選詩神理,黃叔琳也認為「王士禎沒後,不見此調久矣!」。
2.黍su2
3.蒲pou5
4.滯ti7
5.髻ke3
6.標新樣:台灣才有用月桃作粽,中國並無此舊俗
7.海東:海東書院是清代臺灣規模最大的書院。1720年(康熙59年)臺廈道梁文煊倡建,初建在臺灣府城(今臺南市)寧南坊,位於孔廟右側,共有廂房48間,格局、規模全臺最大。



張湄 〈美人蕉〉
亭亭青影綠天居,扇暑招涼好讀書;
怪底彈文出修竹,美人顏色勝芙蕖。
1. 張湄,字鷺洲,號南漪,又號柳漁,浙江錢塘人。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散館授編修。乾隆六年(1741)四月十二日由翰林院遷巡臺御史,兼理提督學政。其在任中革科場積弊,嚴稽冒籍,教士公明,並與滿御史書山合奏,阻止台米大量外流,以平抑臺灣米價。工詩,與厲鶚等唱和,詩風「舂容華潤」,官中編《珊枝集》及著《瀛壖百詠》。後者所載皆其巡視臺灣時,雜採歲時、習俗、山川、草木、蟲魚之類以為詩,可為采風者資。另著有《柳漁詩鈔》十二卷。書法秀逸,當時殿試無出其右者。
2.底ti2
3.蕖ku5
4.芙蕖:蓮花



賴和 〈自由花〉 (1919)
自由花蕊正萌芽,風要扶持日要遮;
好用西方平等樹,放開世紀大光華。
1. 賴和(1894~1943)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出生於彰化,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幼年習漢文,舊文學根柢深厚,十六歲考進總督府醫學校,1916年在彰化建立「賴和醫院」,開始懸壺濟世的生涯。1919年七月從博愛醫院退職歸台;在廈門期間已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於文化、社會的影響力;1921年十月加入台灣文化協會;1923年十二月因「治警事件」第一次入獄;1925年十二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自此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的創作。1941年十二月八月,珍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入獄,約五十日,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了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後因病重出獄。1943年逝世,行年五十。
2. 賴和與台灣新文學:發軔於一九二○年代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台灣民眾的文化鬥爭和思想啟蒙運動,並且也與國際間弱小民族的反抗,以及追求人性解放及社會解放的進步文學思潮同步發展,擔任《台灣民報》文學欄編輯重任的賴和正是這個文學運動的先覺者與主導者。賴氏除了新詩、隨筆雜文及舊詩詞文多種外,亦是台灣新文學發軔期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可以說是台灣現代小說的奠基者。從他1925年底發表的第一篇小說〈鬥鬧熱〉,到最後一篇有具體日期可查的作品是1935年十二月發表的〈一個同志的批信〉,由此看來,他的小說創作期約有十餘年。在這十餘年間,他寫了包括〈一桿「秤仔」〉、〈南國哀歌〉……的小說、新詩等共四十二篇作品,題材觸及現實的多面化,包括了農民、庶民及小販的生存問題、婦女問題、警察問題、製糖會社問題,還有仕紳階層的性格問題。
3. 遮tsia
4. 紀ki2


影音資料:

1. 月桃花 (鍾情主演1957年影片"阿里山之鶯"珍貴片段,姚莉代唱)



2. 菅芒花 / 張士能 唱 許丙丁 詞 鄧雨賢 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