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III 報導文學(1)

摘要:
一、課程大綱說明及講師簡介
二、從報導文學到地方書寫
三、補充資料參考(小地方網站;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記綠觀點)

內容:
一、1960年代末期,台灣文學的發展有商品化與理論化的傾向,值此同時又有其他支脈如「報導文學」、「地方書寫」異軍突起,用文字書寫或影像深刻著紀錄著這塊土地發生的種種現象,例如馮小非、蔣慧仙、劉克襄……等人,一步一腳印地伴隨著人民的生活留下最真實的記錄。報導文學在台灣的歷史發展與社會脈絡可從以下說起:

(1)1935年411地震後,楊逵寫下〈台灣地震災區堪察慰問記〉,開啟了台灣文學史報導文學新頁。當時,楊逵針對報導文學的要件指稱:『一,報導文學要極為重視讀者;二,要以事實報導為基礎;三,寫作者應該對報導的事實必須熱心而主觀書寫向人傳達;四,它可以是小品文、書信、小說、詩歌等文體。』

(2)在1950、60年代的空白後,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等現實回歸的風潮,高信疆《現實的邊緣》重新把報導文學推上文壇。
(3)陳映真與《人間》雜誌,用社會主義立場觀察並顯現台灣各階層的問題。

二、地方感:當人將意義投注於局部空間然後依附其上,空間就成了地方,而人與空間相互形塑。

三、九十年代後,民主化與政經體制化下,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興起

四、2000年後,台灣農業危機與新農民運動,開啟了另一波「地方書寫」風潮,案例觀察參考:馮小非[小地方]與[上下游]、白米炸彈事件的楊儒門、清水溝重建工作協會…等。

五、當下與未來
(1)全球視野、在地行動
(2)在地視野、全球行動
(3)跨領域認識與整合
(3)勞動、產銷、紀錄、傳播的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