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IIII 芳草文學(3)


講題:中國現代詩中的芳草文學賞析
DATE:2012. 03. 08 



一、前言:今日主題是現代詩中的芳草文學。除了上週發放的紙本講義──吳晟、蔡秀菊、沈花末詩選,本週新添達芸老師編著《臺灣詩人選集52-沈花末》中的節選紙本講義。

二、中國古典文學中,關於「詩」的概說#以詩為讖──預言、論詩知人、以詩觀運、謎語功能、神諭
#「小小之輩作此詞句,更覺不祥,皆非永遠福壽之輩。」《紅樓夢》賈政語
#李紈判詞:「桃李春風結子完」《紅樓夢
》〈12金釵人物判詞
#林黛玉薛寶釵「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諧音法
#清人明義說:「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

課程正式開始前,達芸老師先是以上述「中國古典文學中,關於「詩」的概說」為同學們剖析古典詩的繽紛意涵為引,接著進入今日課程,老師簡介了今天上課內容的三名作家的同時,也以她當年師承王文興老師接觸現代文學的故事提醒了學員「作家已死」的觀念,作品本身應是一種虛構的創作,是超越「作者」本身的一種存在的書方式,唯有在「作家已死」的前提下去閱讀,才能避開盲點看到作品本身寬闊的內涵。今天也是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讀詩,先避開作者為誰人及其背景,而是先就詩的本身去閱讀文本之後,再去探究他的背景及其間的關聯性,也是十分有意思的一種閱讀。

三、中國現代詩中的芳草文學
今天的詩選讀從蔡秀菊和沈花末的同名作品「蒲公英」開始,透過引介相同詩名筆法卻不同的兩首作品讓同學閱讀比較,兩名詩人的用句與句式節奏䢛然相異,沈詩從抒情入手,筆法感性並將自我投射其中從其他人物角色去探測蒲公英的想法;而蔡詩卻透過引伸手法,直鑽入其中,不以他人為介卻以蒲公英自喻。若說沈花末是以「賦比興」中的「興」去書寫此詩題,那麼蔡秀菊就是「比」為書寫手法,在詩末兩句「相同的主題/不變的劇情」可以看出,詩人把自己與蒲公英的形象疊而為一,由此相較兩首詩作不同風格和形式。


在說明詩作法的同時老師也不忘提點我們,關於閱讀不必拘泥於傳統為詩作文理論,硬要探究出一種作法,在一首詩作中同時採用了賦、比、興三種手法去創作的大有人在,而理論作法不過是一種工具,幫助我們去理解剖析這個作品;在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時,當下最初直覺的立即反應與觸動往往是珍貴難得的,它除了可以提供我們作為書寫創作時的一種表現參考,也是該作者、作品在我們閱讀時當下的觸動,作為一種紀錄,當我們經歷過不同階段的閱讀時,回頭去省視稍早所留下的不同觸動紀錄,也可以藉以看見我們閱讀心靈的轉變足跡。達芸老師以她個人閱讀《紅樓夢》的經驗,說明她曾在數十遍的閱讀後在書頁上留下密密麻麻的紀錄,可見這部文學作品本身的豐厚。


接下來老師選了詩人吳晟作品中少見與植物芳草相關的作品,同時也與稍早我們所讀兩名詩人作品有明顯截然不同風格的詩作〈含羞草〉。透過與同學熱烈互動的發言,老師先是回應同學的發言中關於閱讀作品時是否需要先入為主地依作者的背景去探析作品一事,講述了關於作家陳映真曾對於文壇上諸多評論文章未曾觸及其作品真正想表達的意涵,最後終於忍不住以假名為文,發表一篇自我評論的文章,用這樣一段軼事來回應重申「作家已死」的觀念閱讀,同時勉勵同學對於閱讀文學作品時的大膽敢言。接著老師為大家說明了蔡詩與吳詩的同情不同,蔡秀菊的詩作〈蒲公英〉是「同其情的瞭解」,吳晟的〈含羞草〉也是一種同其情,卻多了一點憐憫、憐惜,並試圖去為其發聲,這樣尊重大地生命的詩人心靈是可愛可敬的。


回到詩人蔡秀菊作品閱讀,〈榕樹〉。「留住風/留住每一個在綠蔭樹下/流動的故事」,同學們熱烈地回應各自生命中關於榕樹的記憶與對照閱讀詩作時浮起的種種意象,老師以「當年瘂絃到成大當駐校作家時分享的一段初來台時遇雨,一棵大榕樹下竟然為三百名少年兵的往事」及黃春明《鑼》中羅漢腳們鎮日聚集榕樹下待工的一段情節印象作為回應,並說明詩末兩句「因為在地性格/讓我更貼近歷史」完全凸顯了詩人的運動性格與使命感。


接下來達芸老師把請同學聚焦於沈花末的詩作,以作為日後講述《紅樓夢》課程的線索連結。與前位詩人吳晟相同的詩題〈含羞草〉,沈花末又是如何詮釋呢?


在同學吟誦完詩句後,老師為大家講解,相較於前位詩人吳晟,沈花末獨特詩風,及兩者之間發聲的對象性的不同體會,沈詩多了一份抒情的自憐。而在〈水仙的心情〉、〈阿勃勒〉、〈情歌第一〉三首詩作中,同學們試圖經由詩句閱讀想像詩人透過詩句想要表達的意念與浪漫詩情,對於此,老師引用了她為台文館《臺灣詩人選集52-沈花末》中的〈解說〉──一朵野地小藍花的美學,為同學細細的講解賞析詩人的美學書寫,雖為小敍述卻絲亳不減其文字詩風的優美獨特,讓人驚豔賞愛不已。同時達芸老師更以沈詩〈經過長橋〉對照唐朝文人杜牧《阿房宮賦》說明詩人是如何將古典文學中的情節自然化入詩境,,轉化為現代戀人間患得患失的漫長等候心情,而這也是詩人所擅長以聲情文意鍊鑄韻律節奏的獨特手法表現。


在之前的課堂上老師曾提到子曰:「詩可以興、觀、群、怨,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說明除了抒發情感與心靈的投射想像,藉由閱讀詩作,無形中也學習了許多跟植物鳥獸有關的知識,在今天這堂芳草文學課程中,透過達芸老師精選的數首詩作賞析,同學們對這句話完全可以體會無疑。




#今日詩選讀賞析詩文作品有:
1.〈蒲公英〉,沈花末與蔡秀菊 各一首;
2.〈含羞草〉,吳晟與沈花末 各一首;
3. 蔡秀菊〈榕樹〉
4. 沈花末〈水仙的心情〉、〈阿勃勒〉、〈情歌第一〉、〈經過長橋〉
5. 吳達芸老師編著《臺灣詩人選集52-沈花末》中的節選紙本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