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文學府城半日遊

            文學府城半日遊
                   ──側寫教師研習營心得

府城的午後,陽光燦爛地沒有絲毫冬季的跡象,匆匆用完午飯即趕赴文學館,聆聽一場極為難得的講座。

台南真是一個人文的城市,而它深厚的人文底蘊來自於日常生活:走過歷史風華的古蹟,往往你行進間不經意的一個轉角,默默地等待著與你相遇,用它斑駁親切的模樣,帶你穿過時光的長廊,去探索多年以前屬於先人的年代故事與生活,而一旁相伴探尋的往往是植栽於某人叔祖輩的大樹……而原為日治時期「臺南州廳」的台灣文學館就是這樣一個所在,矗立在民生綠園旁的巴洛克式建築,除了吸引不少前來取景拍攝的民眾們,這幾年館方用心舉辦的展覧像是「台灣文學的發展」、「穿越林間聽海音」、「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夢中的橄欖樹」、「台灣文學精采100」……等等及各種長期性人文講座「府城講壇」與「台灣文學教室」課程,既在日常中扮演著深耕府城居民的文化素養的角色,也成為每個台南人引以為傲的國家博物館。

今天的教師研習營,將由李瑞騰館長親自主講「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這也是館方新近開放的展覧,日前藉工作之便曾逛過一回,對於初進展場的影片印象極為深刻,而館長又要從什麼樣的角度為我們做一場極為特殊的「口頭導覧」呢?

§常設展概觀
台文館的常設展第一期主題是「台灣文學的發展」,展期六年。台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的原住民、荷西時代、明鄭時期、清領、日治,一直到民國以來,世代更迭交替,族群交融,累積大量的文學作品,也孕育出豐厚多元的內涵,第一期的常設展主題在於「發展」,即是定調於透過展覧內容讓民眾可以透過欣賞展覧,而對於台灣文學的發展沿革有所
認識;經六年的展期後,在今年(民國100年)重新以「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作為二期常設展的主題,佈展概念則是引領觀看展覧民眾往更深層的方向去深入認識台灣文學的內涵。

§文學定義:
所謂的文學,並非狹獈地以文字記述去定義,當尚未有文字發明時,仍有許多透過口傳的方式去流傳下來的記錄,稱之為口傳文學或民間文學;到了有文字記述時,開始有人去把那些口傳文學用文字記載下來,例如原住民文學就是由早期口傳、後人記載的文學,到後來開始有原住民的作家以漢語書寫方式去創作屬於他們族群的故事,甚至嘗試以羅馬拼音記述或漢字與羅馬拼音的結合記述而漸漸發展成母語文學。


§§山海的召喚
台灣是一個美麗的寶島,我們住居在這塊依山面水的土地上,受到山海的召喚而產生了許多包括了原住民文學和自然書寫的文學作品,其中可以分成三個類別來說:
(1)住居在東台灣的原住民受到山海召喚而蓬勃發展出屬於原住民的山海文學作品
(2)外來居民移居島嶼生活後,把日常所接觸的景象事物的記述作品
(3)外來遊客對於自然山海的觀察記述作品

以上這三類作品不管創作者的身份是否為當地原生居民,就創作主體來說,可以說都是因為受到山海的召喚而產生的文學作品。在這次二期常設展中,展場入口即是一部長達七分鐘的影片說明台灣文學的旅程,書寫者臨窗記述時,窗外的風景從森林、平原與海洋不斷地變幻,透過影片的呈現,為參觀民眾立體形塑出創作者之書寫與外在環境對應的關係。

§§族群的對話
經過不同的時代與環境的變遷,隨著人口的增加與移入,原住民、漢人文化差異及外來資源的引入所激發出的競爭磨合,某些時期甚至是血淚斑斑,直到最終走向融合,關於這一連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記述,就是族群對話。古時孔子談《詩經》講「興、觀、群、怨」,其中的群就是「合群」;及鍾嶸在《詩品˙序》中談到:「嘉會寄詩以親,離群
託詩以怨。」說的是人事的悲歡離合與聚散無常,對於離散於大眾的痛苦,唯有寄託在詩文之中;而李國鼎在他的《第六倫》中,也引群己關係,提出了“第六倫”的觀念,作爲新的道德准繩,使素昧平生的第三者,能同居于被善意尊重和關愛的地位。由以上幾例可以知道,綜觀古今,所謂「群」,指的是人文環境,現代人住居在都市高樓中,人與人的關
係日漸疏離,導致現今社會成一分眾的存在,這個分眾在無形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孤獨感前所未有地增加且無所不在,這樣的痛苦無以復加又長期積累在心中難以解決,唯有藉著文學去書寫記述以抒發。

在這個單元主題中,展場中以兩個小型魔幻劇場呈現,其一是「林海音──蟹殼黃」講種族的融合,另一個則是以「賴和──一桿稱仔」來說明時代背景下的衝突,透過這兩個劇場呈現,為民眾展現不同時代作家關懷的重心,並激發民眾對於「我們」(群)未來方向的思考。

§§文學的榮景
隨著現代化過程,文學的多元性不斷出現,也針對現代化過程、空間中,新的生活挑戰也不斷發生,這其間當然也有不同的苦痛,創作者又是如何透過文學去表達其中的奧祕,積累出屬於他們時代的文學榮景。

在這個單元主題中,展場呈現手法大膽地利用兩個壓克力製的都市場景模型配合燈光投影介紹,讓民眾觸發個人對都市現代化現象的聯想;同時藉由作家寫作手稿在書桌上的投影與同時播放出的作家朗讀書聲,身歷聲想像摩擬創作者書寫文學作品當下時的心情。

§文藝創作圖說
接下來瑞騰館長從一張「創作行為」圖,為我們講解文學創作的內外關係,館長引用兩岸兩鐵(台灣的鍾鐵民先生與中國的史鐵民先生)及杏林子為例,說明文學創作內在的體質並不侷限於個人外在身體健康,而在於內在精神的強健,關於目前國尚未有由創作者體質反觀其創作文學作品間之相關研究出版,但從文學研究的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由觀
察作者面向參考。早期柏楊在其著作《打翻鉛字架》就開始進入現代詩的世界,同時闡明「詩未必艱澀」,館長同時為我們推薦黃永武《中國詩學》一書,並講述張愛玲在《流言》一書中以文〈詩與胡說〉批評紀弦在詩中大量引用黑色之一段軼事,說明詩的語言可以輕盈、扭曲、悖行,這種種皆是詩人為文的風格,亦是文學藝術中積字成句,累句成章的符號記述,這也是文字的共通性與疏異性。

在另一張「文藝生態系統圖」的展示中,館長說明讀者(接受主體)閱讀與作者(創作主體)的關係是一種流動過程,在過閱讀作品程中,讀者可能因為誤讀與文本多元化等等原因,產生對於作者創作時不曾有的預期和想像,從而衝激出另一番想像的閱讀況味;例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第五十篇序〈志章〉曰:「眇眇來世,倘塵彼觀也。」館長並講述
劉勰當初攔路沈約獻書以自薦的故事,說明古今傳播場域之差異,並以「提供寬闊的文學場域以讓文學有機會可以蓬勃發展」跟大家互勉之。


§§展區介紹:
最後,館長說明台文館雖侷限於空間的不足,但仍不放棄所有可能為民眾展覧引薦文學的機會,於今年度特別提出複合展區概念(結合固定常設展與變動主題特展),並由於地緣關係從在地精神出發,以「台南文學」為主題開始第一次展覽,之後將在每半年換展一次的特展規畫,預計至少將有十個檔次。館長並講述台南府城開發歷史沿革對照台北城的
建造開發歷史,兩相比較南北兩座城市之古蹟遺留(台北僅於東門,及小南門),是如何凸顯出台南眾多文化古蹟資料與文學性的珍貴呈現;而館方對於這些珍貴的文學史料,一直持續整理並計畫出版,包括了台灣文學史長篇(預計出版三十餘本)、全台詩的蒐集編纂、台詩三百首、台灣古典文學精選集等等。



短短兩個小時的講座,彷彿是一場精采的「台灣文學導覧面面聽」,透過館長精闢又深入淺說的講解,讓我們對於文學涵蓋面向的廣度深度有了更深的認識,更深刻地體會到館方規劃這個展覧中每個展場區塊的展示和劃分的用心與深意;而個人閱讀與創作間機巧玄祕的關係,在兩張圖說後對於踏尋作家的內在心靈,聆聽,而後深入,也有了全新的思考與
衡量,真是受益良多。聽完講座步出台文館,仍是晴暖的午後,一陣微風在陽光煦煦中穿過館前那兩棵鳳凰木吹拂臉上,輕輕嗅一口屬於南國的芳香,今天的台南,很文學。


----
原文刊載於《臺灣文學館通訊》季刊第33期,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