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II 詩與詩的行動能力(7)

另類詩行動/翁文嫻

內容綱要:
一、詩行動介紹
翁老師先是說明了她在文化大學任教時期曾經舉辦的「行動詩展」等活動,不僅創國內詩行動之先,更與裝置藝術活動等結合,開啟詩行為的各種可能性,到成大任教之後也曾在校園等舉行過類似活動,並透過光碟片中的照片資料講解案例成果。

二、另類詩行動(成大鳳凰詩行動)
翁老師介紹,成大鳳凰詩行動源起於旅居美國的成大詩人魯竹先生,自2010年起,每年提供一筆獎金,鼓勵成大學生能將詩質與行動結合的一項申請計畫。而這個計畫後來選了三名學生的計畫,其中一則即是課程開始之初,老師在課堂上援引為講解的案例,故不再贅言說明;今天特別請來藍念初同學說明她的構想及執行結果──詩行動/明信片 22X22。
在藍同學說明了她的實行方式及結果後,學員們也紛紛發言,有學員建議明信片的製作應該從手工改成相館沖印,如此才不致讓收件人產生疑惑以為是廣告或什麼莫名其妙的傳單;有學員提出質疑,關於這個行為的單向性(收件人並無何任寄件人的動機及個人資訊等訊息,也無從得知要如何回應之管道);針對此,翁老師也提出建言:藍同學應在寄發名信片之時同時附上約百字的簡短說明文字,並留下個人資訊以資收件人參考/回應,如此才能增加這個活動的完整性。

三、大陸詩人于堅的「0檔案」及「戲劇作為動詞,與愛滋有關」
介紹完詩行動案例,老師介紹了本週課程另兩份補充資料,並和同學討論于堅「0檔案」的獨特創作方式及牟森「戲劇作為動詞,與愛滋有關」這齣戲的創作過程,並詢問同學是否台灣的劇場界也有類似的創思發想,同學回應早期賴聲川導演剛回台時曾製作一雖為電視劇集,卻完全是劇場演出的節目:我們都是一家人;其中的一名成員馮翊剛後來成立相聲瓦舍,在戲劇的表演創作中,仍然延續了那樣的集體、即興的創思模式。

四、期末詩發表討論:下週即是期末,討論詩發表的方式並要求同學寫100字內的內容流程簡介說明。